董宇辉们,放过阿拉斯加的鳕鱼吧
01
大家好,我是魏春亮。
新东方的董宇辉火了。
和他一起火的,还有阿拉斯加的鳕鱼。
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里,董宇辉不止一次讲过那段在网上流传极广的话: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
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
但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世界你要亲自去看。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
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
虽然这段话机具鼓动性,以至于能让30多岁的中年人在直播间连买4袋大米。
但当有人在这段话后加上破折号,再写上“董宇辉”的名字,我就坐不住了。
如果这段话被认为是董宇辉原创,那么奥迪都可以去喊冤了。
何况人家董宇辉虽然一直在重复这段话,但从来没说这是自己“原创”的。
因为这段话早就出现了,这是淘宝店“步履不停”在2011年,模仿李欣频(台湾文案天后)为“周生生”写的长文案《我把我们不在一起的305天日子,买回来!》而改写的。
李欣频的文案:
我们错过了一生只有一次,
2000年送给我们第一道阳光的感动。
接着,我们错过了阳明山的鱼路和春天的杜鹃,
错过了夏天的鸡蛋雪花冰和北海岸的浪,
错过了玫瑰盛开、蜡烛点满幸福的情人节,
错过了秋天奥万大的枫叶,
还错过了你的笑容。
而“步履不停”借用了这段话的主旨“错过”,再加上打工人的枯燥日常做对比,写出了更有张力的文案: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出去走走才会发现,外面有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你。
02
我是中文系本业的,而且本号一直有一个叫#当代文本细读#的栏目,所以咱们就放下让人绝望的时事新闻,专门分析分析董宇辉和步履不停这两段文案,也许能追寻到时代流变的痕迹。
这两段话无疑都是浓得齁人的鸡汤。我虽然不爱喝鸡汤,却喜欢研究鸡汤。做公众号,浸淫鸡汤多年,我发现心灵鸡汤也是分阶段的。
第一阶段的鸡汤,可以叫做“能成功”。
一句话概括就是:“只要×××就能成功”,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奋斗就能成功,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只要不放弃就能成功……
这个阶段的鸡汤,充满了光明向上的乐观精神。洛克菲勒说:“把我身无分文丢沙漠,我很快又是富豪!”比尔盖茨说:“我信!”
褚时健74岁东山再起,说明“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永不放弃”的马云告诉你“成功取决于你试错的速度”。
这个阶段的鸡汤告诉你,不管你出身如何教育背景如何,只要你努力、奋斗、坚持、不放弃……那些名人取得的财富、地位、名声,你也能够拥有。就像是宗教里,信仰即可得救。
但随着阶级固化和上升通道变窄,年轻人发现再怎么努力,也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当努力加班996也只是为老板的豪车添砖加瓦时,年轻人主动选择了佛系和躺平,以前所谓的成功学鸡汤就彻底沦为了群嘲对象,于是第二阶段的鸡汤出现了。
第二阶段的鸡汤,可以叫做“做自己”。
一句话概括就是:“你不必成为任何人,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成功”。你不用以任何在尘世获得成功的人为榜样,你没有成为比尔盖茨和马云,但只要你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谁也没有资格否认你的成功。
但当世俗的财富和地位失去了标注成功的功能,那新的成功标准就只能是回归心灵和抵达远方。新的鸡汤将人从世俗的成功里解放了出来,但却有意制造出了另一种幻觉,来安置人们疲惫的心灵。
这个阶段的鸡汤,竭力贬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意义,贬低财富和地位带来的幸福和安全感,而歌颂“在路上”和“远方”的美好,歌颂内心的安宁和平和的力量。随便看看那些名字又长又矫情的书名就明白了: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而在这种鸡汤的逻辑下,就算有人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肯定也不是TA真正追求的。TA一定会放弃百年年薪,回归内心和本真,成为一个风轻云淡岁月静好的“最好的自己”。
03
明白了这些,才能明白董宇辉和步履不停两段文案的区别。
虽然两者有着相似的结构,但精神内核完全不同。步履不停的文案属于第二阶段“做自己”鸡汤,而董宇辉的文案属于第一阶段“能成功”鸡汤。
在步履不停的文案中,“写PPT”、“看报表”、“挤地铁”、“开会”这些工作日常,在对比结构中被刻意丑化了,他们还嫌不够劲,甚至“开会”都直接被说成了“在会议中吵架”。
在他们的语境下,本来我过得好好的生活,突然变成了庸庸碌碌不值一过的生活。他们要是不说,我都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在蝇营狗苟地苟延残喘,并不能算真正地活着。至于你穿衣吃饭的钱从哪里来,孩子奶粉上学的钱从哪里来,父母养老看病的钱从哪里,他们不说,说这些就太俗气了。
但阿拉斯加的鳕鱼、梅里雪山的金丝猴、西藏的山鹰和尼泊尔的背包客是值得赞美的,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证明你没有向这个世界妥协,才能证明你真正清醒而干净地活着。
只是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星辰和大海需要门票,诗和远方路费也很贵。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可能会泥泞不堪蛇虫出没;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里,可能充满着旱厕尿液和粪便的臭味;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可能只想骗你一炮。
他们更不会告诉你,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只要你在加班,就有人帮你用网兜捉住它,明天送上你的餐桌。
太失败了,活了半辈子没吃过阿拉斯加的鳕鱼
04
而在董宇辉这里,阿拉斯加的鳕鱼,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对立面,而变成了日常生活的标的物。
阿拉斯加的鳕鱼、南太平洋的海鸥、地球的极圈,代表的是这个世界美好的代表和象征。只要你今天努力,明天就会有这美好的一切,成为你背单词、算数学和晚自习的最终“补偿”。
这就是我没办法喝下董宇辉这碗鸡汤的原因,如同步履不停否定了日常工作的价值,董宇辉们的鸡汤也否定了日常学习的价值。或者换句话说,在董宇辉的语境下,现在的奋斗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成为了一种手段和过程。只有当背单词、算数学和晚自习兑换成阿拉斯加的鳕鱼、南太平洋的海鸥、地球的极圈时,现在的努力才有了意义。
于是,现在的努力和奋斗变得苦大仇深,成为压在很多出身低微的年轻人身上的枷锁。从农村到镇子再到县城,一路求学过来,我见过太多人背着这个沉重的枷锁,恐怕一生都放不下。
所以,当董宇辉对《GQ》杂志说,他特别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从初三到大学,一共读过六遍。”主角孙少平“简直就是我本人”时,我一点都不惊讶
虽然我也是从农村读到大学,虽然我的硕士论文是写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我并不喜欢这本书。我曾经给《南方周末》写过一篇文章,说路遥是一位反励志作家,至今也没有改变这个观点。
董宇辉所说的“简直就是我本人”的孙少平,读过点书又见过一定的世面,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却又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他的离开村子,与其说是追寻理想,倒不如说是“踏上了一条逃亡主义的道路”。
到了城里,他也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学识谋求一份与精神世界有关的工作,而是放下了自己的“先生”身份,自愿隐瞒读过书的经历,找了一份又一份苦力活,忍受着繁重的劳动给生理上造成的极大痛苦。
在城里,孙少平唯一得到满足的就是有书报可读。当现实无法改变时,就只能在精神世界的彼岸寻找到一点点安慰,这种安慰可能是书报,也可能是阿拉斯加的鳕鱼。
只是,董宇辉比孙少平幸运,至少取得了“成功”。但他始终没能超越孙少平。就像公众号“卖杏花”所说:
痴迷《平凡的世界》的人,一般都不会太坏,甚至还很善良上进,但灵魂都会被封困在开篇的场景里——一个贫困自卑的少年,握着一口空落落的旧碗,跟未知的世界不停较劲儿。
05
阿拉斯加的鳕鱼、南太平洋的海鸥、地球的极圈,这样的许诺太过于美好,它掩盖了奋斗过程中的狭隘、局促与不安。
但也正是因为它不容分说的笃定性,宗教般“因信称义”的确定性,在这个变动不居、缺乏安全感的时代,带给人迫切需要的安全感和踏实感。
何况,这样的安全感,还是由一个贫苦出身的大男孩带来的,他直播受人追捧,有学问、口才好,却还在直播间流泪、想念老同事、喜欢睡农村老家木板床。
如果说董宇辉的鸡汤属于第一阶段,那么董宇辉本人的经历,就直接把两个阶段的鸡汤统一了。他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却没有失去那份纯真的“自己”。左手“能成功”,右手“做自己”,这样的大男孩,很难不让人喜欢。
我也很喜欢董宇辉,但每次看到他讲起阿拉斯加的鳕鱼,我就会想起罗翔老师的一段话:
我个人其实也不太相信天道酬勤,因为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很容易导致走向骄傲,或者走向虚无。
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觉得是靠你努力拼搏得来的,你配拥有这一切,所以你就瞧不起那些失败的人。但是当你努力了,最后依然失败,依然一事无成,你又会陷入一种极大的抱怨,你会觉得天道不公。
我们一生中95%的事情可能是自己决定不了的,但是我们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动那95%你无法决定的事情。
凡事尽力而为,但同时要接受命运一切的安排。
刚开时听到这段话,我不是很能理解,但当我回顾自己和身边很多同学的经历,我明白了。就像和罗翔老师对话的王宁听到这段话后所说的:
我们总是觉得只要努力我就一定会过得更好,但在这种不断的追求当中,很多时候会把我们的美好、幸福、安静埋葬。
最后我要说,我不是要批评董宇辉,而是心疼。
我希望在背单词、算数学和晚自习时,善良而努力的董宇辉们,神经别绷得那么紧。放过阿拉斯加的鳕鱼,也适度地放过自己。
—The End—
近期文章
阅读更多好文
敬请关注亮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