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有牛剑藤!我在顶流国际校惠灵顿找到了双语教育的秘密
最近有件事,属于妈妈群的热点话题:
那就是刷屏的“新加坡男人”——TikTok CEO周受资,伦敦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哈佛大学MBA学位拥有者,在长达5小时的听证会里舌战群儒,尤其是面对议员们埋下各种陷阱的提问,他以流利准确的英文,深谙东西文化的谈吐,灵活、冷静、耐心、缜密的辨析,瞬间圈粉无数。
群里有个妈妈就感慨:
结论虽然有点喜感,但不可谓不准确。语言能力的背后是文化和视野,文化和视野的背后是教育的理念和滋养。我想,为什么周先生给人一种亚裔精英模板感?他不就完美符合了国际教育圈一直讲的“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的培养目标么?
去年一年,种种动荡之下,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陆续产生了对国际化教育路线的不确定。但其实从实际调研数据看,却出乎意料。
在去年8月“爸爸真棒”对近600个年入百万的国际化教育家庭的调研报告里,答案却是:基本和2021年持平,超7成的家庭依然坚定选择国际化教育。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国际化教育”?“国际视野”和“锻炼各方面综合能力”排在前两名。
由此可见,国内家庭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并未因疫情造成的影响发生根本性改变,大家更关注的还是教育本身。
但毕竟人工智能的大潮已经冲到了家门口,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如今的国际化教育及相关的双语能力培养,应该如何面向未来?做好哪些应变?
巧的是,即将在4月22日于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办的惠灵顿(中国)教育节就有这个议题——“培养双语学者”。
作为江浙沪顶流学校,惠灵顿(中国)旗下的惠灵顿/惠立学校不仅仅在校园师资、课程、活动中践行英式“全人教育”的最高标准,今年美本放榜季将宾大、加州理工、康奈尔、布朗、加州伯克利等顶尖Offer收入囊中, 而且一直致力于对于未来教育的思考和创新。
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今年已是第六届了,输出过大量充满思辨的教育讨论。所以,带着双语教育的议题,我也采访到了两位专家:
Alice Stott
英国国家口语教育慈善机构Voice 21
项目总监
王晓云
双语教育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ChatGPT最近的横空出世,让全球的一众科技大厂都抖了三抖。虽然大家都知道它的出现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但具体怎么影响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目前还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不过有一点,相信很多人是有了这样的看法和认知的:工作性质偏重复性的、机械性的“脑力蓝领”们,未来的工作是铁定会受影响的!再来倒推一下,这大概率意味着机械化的记忆式学习方式,无法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
但是,一个天问也出现了:既然ChatGPT这么厉害,既能写英语报告也能考雅思,那咱还有必要学习英语么?
惠灵顿(中国)旗下杭州惠立学校的王校长指出:更有必要了。
王校长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双语学校都有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她自己的体会是:
双语教育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意味着具备运用中英双语进行沟通、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多元文化理解力、开拓国际视野,从而提升未来竞争力。
这就涉及学生在接受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实际上,这些能力也是2015年左右世界上多个经济体相继发布的“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里,各国不约而同着重提出的。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可以说具备了以上能力呢?王校长举了个例子:
“这就是一个培养多元文化理解力的很好的活动,‘多元’并不只是不同的语言,而是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处境去思考问题,拥有不止一种思维模式。
能够跨文化沟通,换位思考,并在理解对方视角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这种能力在学生们走出国门后以及未来工作、生活中尤其重要。”
再说到国际视野,杭州惠立的很多课程设置就涉及到国际视野,同时很多老师也来自不同的英语母语国家,在教授一个主题时,势必会带入自己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
课堂上随时会发生多元文化角度的讨论,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国际视野就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受,它每天都在发生。
“我相信教育为人生的教育理念。短期来说,双语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寻找到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并在该领域取得一些成就,在此基础上申请到一所优秀且适合自己的大学;长期来说,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未来胜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拥有美好的人生。”王校长说。
王校长说,我们首先对双语学习者做出定义,即能在两种语言的课程学习中自由切换,使用两种语言进行阅读、书写、理解、思考和表达的人。
换言之,双语学习者能在学习、工作、生活和休闲状态下自如地进行跨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所以惠立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双语”,更是“双文化”。语言是真实而具象化的,而文化是感性而意识化的。
学生们在惠立,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融为一体的,由惠灵顿(中国)惠立教育研究院设计的沉浸式双语课程,让文化浸润在课程设计、课外阅读文本里,针对时事热点、不同观点的碰撞里。
学校的课程设置除了有常规的语文和英语课之外,还有中国文化主线的课程,包含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内容。比如杭州惠立的三年级语文课有很多唐诗,文化主线课程就会把唐朝服饰、唐三彩等内容嫁接进来,老师会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探究文化背后的故事。
英语课程方面,低年级的主题课里包含人文课,高一点的年级还有全球视野课。在不同的课程当中,学生有机会进行不同文化和视角之间的比较分析,最终自然而然地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除了中西融合的课程设置,杭州惠立的另一个特点是尤为重视学生深度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里明确,如果课堂过多停留在底层的记忆和理解上,很难培养出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的课堂除了兼顾底层认知能力,会更多关注高阶思维的培养,去设计出给学生做应用、分析、创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王校长说。
另外,杭州惠立和杭州惠灵顿共享校园,这就构成了一个更国际化和多元的社群,杭州惠立学校有多位教师毕业于全球名校,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拥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和资深的教学经历;
而在惠立丰富的辅助课程教学活动(CCA)里(每年约200门),在英式学院制的学习生活里,学生们的在校时间自然是沉浸在这种国际多元文化氛围里,汲取双语和双文化的丰厚养分。
在探讨面向未来的双语教育时,我向口语专家Alice请教,为什么Oracy这个概念这么重要,以及我们国人比较普遍的“哑巴英语”怎么解决。
△一项来自ETS官方的2017-2019年中国托福考试考生平均分与全球考生平均分数据表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和全球学生平均分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了听力和口语部分,符合中国学生听口偏弱的特点
Alice告诉我,Oracy如今被定义为“口语和听力的能力”,但这个词实际上是英国教育家Andrew Wilkinson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这个词类比识字Literacy、算术Numeracy,意为三者同样重要。
有研究表明,清晰的表达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以及自信的公共演讲能力,是人生和工作成功的基石,它能显著提高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就业能力、自尊、公民参与度。
但是,许多学校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Alice说,实际上在英国,同样存在Oracy口语课程不被特别重视的问题。2016年她们机构做的一项调查表明,虽然约8成的英国老师认为Oracy很重要,但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授方式,也缺乏相应的培训。
她所在的Voice21就是一个专门推广Oracy口语教育的机构,其创始人深信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该机构与剑桥大学合作,制定了一套教学课程、培训方案以及教学和评估的框架——Oracy,并将其推广至全英,这个行动计划被取名为“Voice 21”,他们目前已经和全英800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
“人们通常认为,‘讲话’似乎不需要教,是自然而然就可以习得的。但真实情况是,孩子们在家里和课堂上被鼓励表达想法、讨论问题的机会很少,成年人在进入职场后也发现沟通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我所在的Voice21想做的就是想让更多学校意识到:口语不但重要,而且口语技能是可以传授的。
我们希望改进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能有意识地掌握口语技能,那么他们就可以通过口语学习来有效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Alice说。
第二语言的学习,
如何让学生们更自信地开口?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
语言的本质决定了必须是听说先行。
Alice说:“回想一下,当你2岁开始学习母语时,你是通过‘听’来吸收语言,‘说’第一个单词来表达你的理解。同样,学习第二语言,听和说也是最初的开始。”她将在这次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的工作坊分享一些策略,比如:
因为每个人开口说第二语言都不容易,如果课堂上老师要求一个学生发言,所有人的关注都在他身上,这种压力就会很大,但如果换成让所有人一对一地用英语谈话,那种压力就小很多,而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能够练习口语。
有效的交流,关键是建立关系和引起共鸣。
Alice分享了一个她们的工作案例 ——“教室破冰活动”,老师会让孩子们随意在教室走动,并设计一些环节引导所有学生开始两两交谈,在这个所有学生必须寻找话题、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对话关系得以建立,几轮谈话之后,老师还会鼓励学生做复盘,讨论哪些话题特别有趣。
她指出,Language、Speech、Communication(语言、演讲、沟通)是不一样的概念。尤其是Communication沟通,成年人也有很多不懂得有效的沟通方式。
那么,学校就需要有的放矢地创造更多场景,让学生有兴趣、有参与感地练习沟通和交流。
口语专家Alice的这番介绍也让人意识到,很多国际化学校的学生给人第一印象的最大不同,往往就在“口才”上。
就像杭州惠立这样的双语学校,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有很多表达自我的机会,更能在:
模拟联合国等社团里针砭时事、探讨解决方案;
在英语杂志社发出创意之声;
在诗社吟诗以咏志;
在公众演讲社团侃侃而谈。
外加许多高质量的竞赛活动, 比如一年一度的惠灵顿(中国)英语校际竞赛、河马英语测评、国际学术竞赛、国际英文拼词大会、世界学者杯等,从校级、区级到国家级,学生们不仅能从比赛中得到语言和思辨技能的锻炼,与同龄人里的佼佼者切磋交流,更能为大学申请锦上添花。
这可是得天独厚的双语习得场景了。
难怪王校长跟我说,有一位三年级从公立学校转入杭州惠立的女孩,从英语零基础开始,一步步跟着学校的英语教学体系进行学习,六年级已经达到了接近英语母语的水平,可见在一个沉浸式学习的环境里,孩子的双语潜能是无限的。
“教育始终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等待的过程,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家长们显然对下一代的教育目标赋予了更多元、更广阔的期待。
培养学生拥有多元文化理解力、开拓国际视野、具备未来竞争力是惠立的教育使命,相信也是很多家长内心深处的期待。”王校长说。
本届教育节以“凝心聚力共赴教育未来”为主题,下设五大议题:培养双语学者、聚焦早期教育、关注学生幸福、提升教师培训、展望未来教育。
本届教育节预计将迎来30余位重量级嘉宾倾情参与。来自中国、英国等全球各地的教育行业革新先锋、实践者、影响者、媒体人士、商业领袖等将汇聚一堂。
针对“培养双语学者”议题,上文提到的Alice Stott女士(Voice 21项目总监)也将作为嘉宾,分享高质量口语教育的教学途径、学生发展必备的听说技能,以及一系列课堂实践方法。
届时,众多嘉宾将在校园内多个会场上带来形式多样的论坛、前沿工作坊、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与会者对于教育行业的思考与认识。相信每一位对教育未来怀揣憧憬的人士,均能在教育节上满载而归。
👇欢迎扫描二维码,购票参与教育节👇
👇更多信息,请扫描二维码前往官方网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