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行路上寻找答案的,不止一人——聊聊《宇宙探索编辑部》
文 | 北方朔风
最近在院线上映的电影之中,有一部电影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孔大山导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当然,有不少去看这部电影的朋友,可能是冲着郭帆监制的名头去的。
笔者在去看这部电影之前,只是看了预告片,并没有看网上其他人的评论,不过从这部电影的一些信息里边,笔者就对这部电影有了很多的猜测,这绝不是一部商业科幻片。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笔者的猜测也得到了证实,随后笔者去看了看评论,评论的内容也和笔者的预计差不多。这不是一部十分适合在商业院线上映的电影,但是它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下文有剧透)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故事其实不复杂,确实和简介里边概括的差不多,一个过气外星人相关杂志的主编唐志军,整日沉迷于外星人相关的内容,人生无比困顿,在一次巧合之中,又得知了关于外星人的线索,踏上了调查之旅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欺诈。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不适合在商业院线上映,一个是它的风格更像是文艺电影,因为本片的首映实际上是2021年的平遥电影节上。总说文艺片和商业电影不一样,但是很多时候,二者之间的界限倒也没有那么分明。
笔者从不认为艺术电影的审美就高人一等,不过商业与艺术电影的一些区别还是存在的,首先是艺术电影的节奏,与常见的商业电影不太一样,确实容易不太习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节奏就是如此,不过它的节奏倒也没有某些艺术电影那么夸张的地步;此外,艺术电影往往采取较为特殊的故事结构,本作这方面的问题倒是不严重,但是如果要去观影,也不要指望本作的节奏和商业电影一样。
另一个是摄影风格大量采取了伪纪录片的形式,简单说就是模仿dv的摄像视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伪纪录片的风格,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低成本恐怖片常用的,增加恐怖的感觉,当然,很多电影里边增加一下这种风格,也是不错的点缀。
但是伪纪录片的风格有一个很直接的问题,那就是镜头很晃动,这对于观众的观看体验并不好,有观众甚至会抱怨,看着会比较晕。笔者本人看了很多这类低成本恐怖片,对此抗性十足,但是如果这类型的作品看的比较少,看完之后可能会觉得有点晕,这也是观影之前需要考虑的。
还有一个问题,宣传上说这一部是科幻电影,这宣传不算夸张,但是整部电影之中,科幻与特效要素微乎其微,这也是要在观影之前做准备的。当然,如果对于当年的飞碟狂热有所了解的科幻爱好者,在本部电影里能看到很有趣的要素。
至于郭帆的参与,片头的各种新闻画面,可能是受到了郭帆的影响。除此之外,郭帆就是客串了一个角色,不过没有这个角色,主角唐志军他们可能也没办法踏上出发的旅途。总的来说,郭帆团队肯定给了很多帮助,但是这部电影本身,还是孔大山导演的作品。所以,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也还是要有的。
《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电影,以文艺电影的市场角度来说,算是很不错的了,除了之前搞了宣传欺诈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本身是个很好的文艺片,但是宣传欺诈有点太坏路人缘了)之外,这应该是这几年国内上映的文艺电影里边票房最高的一部。
不要相信什么文艺电影不需要票房的话,不是每个文艺片导演和王家卫一样有极强的影响力,就算是票房扑街了依然有资方的支持。文艺电影得到不错的票房,也是让电影能继续拍摄下去的动力。以笔者个人的视角来看,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之所以要先说不足,是因为它确实不适合所有人,如果有些不喜欢这个风格的朋友去看了这个电影,可能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笔者是不喜欢这种事情发生的。但是如果能适应这个风格的话,这是一部很有温度的电影。
前面说过了,本作的科幻要素是不多的,如果非要概括一下的话,本作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公路片,故事的视角从北京的编辑部出发,再到四川大山的深处,整部电影分为几段,对应着旅途的不同部分。
有趣的一点是,本作的英文片名叫Journey to the West,可以直译为西游记,毕竟从北京到四川,确实是往西走的。不过还有一层含义,主角姓唐,而男二号,也就是能接收到外星人的那个少年,叫孙一通,姓孙,而这个少年平时脑袋上戴着一个锅,就好似孙悟空戴着的金箍一样;同时,唐志军他们从一开始那个骗子手里买下来的“外星人腿骨”,在后面确实变长了,这对应的似乎又是如意金箍棒。这样的对应实在是很有趣。
我们不妨再做一些解读,古人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讲修心的书,悟空就是心猿,这虽然是一家之言,但是用在本部电影之中,却是个绝妙的比喻,整部电影说到底主题并不复杂,正是唐志军一路寻求的旅程。
唐志军寻求的是什么呢?从一开始直接的表现来说,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都在寻求外星人的踪迹,他相信外星文明的存在,并且相信,相比于外星文明,人类社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他对于现实生活也是这么看的,为此他可以在杂志社连暖气钱都没有的情况下,对不了解希腊神话的赞助商老板口出不逊,也丝毫不在乎衣食住行之中的困苦,认为情爱也罢,诗歌也罢,都是毫无意义的东西。
但是作为普通人,甚至是连普通人都不如的他,不得不困于现实生活之中,为了杂志社的运作,前往精神病医院进行演讲,为了旅费,卖出自己的宇航服珍藏。这种执着到不正常的状态,看似是难以理喻的,在精神病医院里边演讲的时候,相比于台下稀稀拉拉的观众,台上的唐志军似乎更像是一个精神病人。而确实,他一路上的精神状态,也绝对算不上正常。
但是如果从头看到尾,我们就会发现,唐志军的寻求并不复杂,最起码孔大山导演并没有去隐藏这些东西。唐志军追求的是人生活的意义,外星人只是他寄托的一个表象,他希望来自外星,有着更发达技术与文明的外星人给予他生活的意义,毕竟,能穿越宇宙星空的文明,大概比唐志军认为没什么意义的地球人更理解这些东西吧。
这不仅是他自己多年思考纠结的问题,也是他的女儿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也对着唐志军问了同一个问题。虽然表面上唐志军不在乎这些东西,但是他内心里边一直纠结这个问题,他的思考可能一直停留在他女儿离开的那一天。
在山洞之中,唐志军觉得自己可能时间不多了,希望孙一通帮忙问外星人这个问题,孙一通答应了,但是孙一通的反问却更精彩,如果外星人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办?如果外星人来到地球,就是为了问这个问题,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个反问,让我想起来了刘慈欣的《朝闻道》,里边也问出了类似的问题。这实在是个非常巧妙的反问。
人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无数的哲学家与思想家,都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解答之中有很多十分精彩的回答,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答案。而这个问题,也并不仅仅是一个思想问题,实际上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古代的时候,人们把人的意义交给宗教与神明,而现代社会之中,部分人会把这种意义交给某种意识形态,但是当宗教或者是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不足以说服人的时候,那些原来相信这就是人的意义所在的人,就对此产生了动摇,产生了迷茫。当年的飞碟与气功狂热,与当时国际上的文化传播有关系,毕竟当时全球都流行这个,但是与社会的迷茫,也存在着关系。外星人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成为了一种逃避的工具。
而导演给我们的答案,算是一个不算新颖,但是很有道理的解法,人的意义,就在于人本身。在孙一通离开之后,唐志军在《宇宙探索》的最后一期上面刊登了一幅画,这幅画是他当时所看到的,是双螺旋的结构,也就是人类的基因,这也是伏羲女娲的双蛇缠绕,同时是宇宙宏观之中的星云结构。人类的问题与解答,都来自于它们本身。
而在遇到这一切之后,唐志军也逐渐回归了自己的生活,他愿意在自己晚辈的婚礼上面发布演讲,愿意为自己死去的女儿写诗,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为此哭出来。编辑部之中其他的人,这些算是社会边缘的人士,也逐渐回归生活,虽然这个过程依然不太顺利,但是这总归是一个方向。
这个答案并不算是绝妙,但是笔者确实很喜欢。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确实存在很多更绝妙的解答,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解答意义是有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日常生活里边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是个十分不错的选择,形而上的文字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这个物种的存在,是因为一系列“错误”进化出来的,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人类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意义绝不会比电视机的雪花点更有意义,毕竟雪花点的一部分来自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回响。指望宇宙赋予人类额外的意义,总归是有点自作多情了。
至于这部电影里边是否有外星人,这其实反而不重要了,主创人员说有,但是这无论是外星人,还是村民说的菩萨,或是唐志军吃下蘑菇之后产生的幻觉,或是单纯的一场梦,都已经不重要了,这都不影响这个解答的价值。这个解答,它让唐志军正视了生活。
其实,类似的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电影的唐志军身上,虽然现在的外星人狂热已经不多见了,但是现实之中,也有一些人,难以找到人的意义,于是选择了一些方向,或是消费主义,或是流行文化,或是某些猎奇的思想,让这些东西代替自己的方向,甚至狂热的像是赛博白莲教一样。
这恐怕不是个好的解答,如果不是哲学专家的话,回归生活本身总归是一个合适的选项。生活大多数时候都谈不上十分美好,不过因此,忽视生活本身的价值,是非常遗憾的,生活的意义,是不大可能来自于生活之外的,这并不是劝人去放弃思考,忽视社会的问题,而是在思考之前,总要弄清楚,自己为何要思考。这就像,对地外生命和宜居行星的探索当然有科学意义,但是像是民科那样探索外星人,我们就无法说他是为了科学。
从笔者自己的视角来说,是相信这个宇宙存在外星智慧生命的,毕竟这个宇宙这么广大,有其他的智慧生命也理所应当。现在的人类没有发现它们,很可能只是探索的水平太低了。但是至于外星的智慧生物是什么样的,这就难以预测了。在这个文艺作品之中,对于外星人的描写,其实无非是人类社会不同角度的投射,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本作是一部好作品的关键。
好的科幻作品,并不是主要描述各种技术,而是描写在这种环境之下,人的事情。《三体》好就好在,写出了那个环境之下,人类社会的反应;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除了优秀的特效,好就好在写出了人类面对灾难的精神:《宇宙探索编辑部》,则是好在写出这些边缘人的迷茫,而且描写这些人的角度,是比较有温度的,不像是某些导演,会把这些边缘人,作为自己“艺术”的工具。倘若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孙一通那些充满狂想的诗歌,并没有在电影之中变成画面。
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除了商业大片之外,艺术电影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些导演选择特定的题材,去迎合特定的评奖,这是一个路线,但是这样的描写,有时候会让电影的生命力显得不足,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电影。也希望,更多的人,选择去直面生活,而不是去以外星人,或者什么其他东西,作为逃避的工具,真正的智慧,应当来自于生活之中。
近期文章导读:
“孔乙己”终究是要无产化的
华裔也算政治正确吗?
特朗普被拘捕后,美国会往哪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