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人越来越穷,国际巨头却“幸灾乐祸”!大量本土品牌,或只剩10年“寿命”……
(新品上市,用心呵护)
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大家伙不得不精打细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有专家预测,在这种经济形势大背景下,美国电商品牌Amazon和德国连锁超市品牌ALDI将会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澳大利亚的本土零售企业或将因此受到更大的冲击……
“
美国电商品牌在澳洲做大做强!
在澳大利亚统计局 2 月份的交易数据显示,零售行业在该月的营业额增长仅为 0.2% 。许多零售商纷纷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迎接之后几个月更令人心碎的营业额增长情况。
但尽管如此,有分析人士表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将陷入营业额增长极度放缓甚至下降的尴尬境地,比如像电商品牌Amazon这样的公司,今年可能会进一步脱颖而出。
澳大利亚企业监管机构的文件显示,Amazon于5年前进军澳洲市场,去年的收入达到26.3亿澳元,高于2021年的17.5亿澳元。
Jarden 分析师表示,该平台的流量在去年增长了约 20%,这表示Amazon有望在 2023 年超越 eBay ,成为澳洲第一大电商平台。
MST Marquee的Craig Woolford 强调,去年Amazon贡献了澳大利亚一半以上的在线零售增长额。MST 估计,该公司现在拥有价值290 万的 Prime会员。
“会员数量多,就表示消费者与企业的粘结度高,所以这是衡量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
MST Marquee的团队表示,Amazon零售额的增长得益于其对澳大利亚分销业务的大量投资。所以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同行零售巨头Woolworths和Wesfarmers会花多少钱与这家在线零售巨头竞争。
“鉴于 Prime 会员的庞大基础,我们预计Amazon将继续占据在线零售市场。但Wesfarmers 和 Woolworths 会如何进行反击还尚未可知。”
过去六个月,Amazon一直十分看好澳大利亚在线零售的增长前景。该公司上个月表示,虽然消费者们都希望减少在日常必需品上的支出,但公司美容等品类的订单量还是一直在增长。
“
折扣超市ALDI更具有市场吸引力?
与此同时,食品杂货和基本消费价格的上涨也可能为折扣超市品牌ALDI带来更大的机遇。
许多大型超市都表示,他们预计食品通胀将在 2023 年剩余时间内放缓,但瑞士银行 2 月份的杂货调查显示,Coles 和 Woolworths 的价格仍比去年同期高出了 8.8%左右。
这话确实不假。之前就有顾客专门比较了Woolworths、Coles 和 ALDI一些日常商品的价格。
在包含了23件精选乳制品、肉类、新鲜蔬菜,一些可以储藏的食品还有清洁用品的清单中,ALDI大部分商品价格与 Coles 和 Woolworths 相同或更便宜。
Morningstar的分析师表示,生活成本压力预计将最大化压缩消费者在非必要用品上的支出,在这种环境下,独立和折扣杂货零售商可能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Morningstar的股票团队在其最新的零售报告中表示:“折扣品牌ALDI对大型百货公司构成了短期风险,如果ALDI的新客户进一步增多,可能还会带来长期风险。”
“
“消灭”本土品牌?
此前,就有专家表示,随着亚马逊和Aldi迅速扩张并削弱本土的百年老牌,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零售品牌有可能在十年内被“消灭”。
一些较小的零售商已经被“粉碎”了——80年代的皮具制造商Oroton和澳大利亚时装零售商Metalicus都在2017年破产。
外国零售商也似乎正在努力克服在线购物的危机。
曾是国民品牌的澳洲女装品牌Bardot,在2019年12月,由于零售情况逐年恶化,正式进入了破产程序。
此外还有Roger David、Napoleon Perdis、McWilliam等零售业也都纷纷陷入“倒闭潮”...
对此,知名企业家Dick Smith曾表示,澳洲零售行业深陷的漩涡,离不开亚马逊和Aldi等海外跨国公司的残酷入侵。
“最终我们只剩下亚马逊和Aldi,基本上,所有澳洲公司都要倒闭,就算存在,也会被海外公司接管。”
Smith还表示,Aldi的商品多且全球采购,比如从阿根廷进口的花生酱,售价只有Coles或Woolworths的一半。
然而,如果澳洲超市也这么做,就会被视为不支持本地供应商,从而失去商誉。
“但没有人这样指责Aldi,甚至还认为Aldi是最值得信赖的品牌,人们就是崇拜便宜的Aldi。”
Smith甚至预言,亚马逊和Aldi会让成千上万的澳人失业。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Jeff Bezos确实很聪明,但也很贪婪,全球化给澳洲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廉价产品,澳洲本地零售商根本无生存空间。”
事实上,对老百姓来说,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不仅是亚马逊和ALDI,中国的拼多多也已经正式进军包括澳洲在内的欧美市场,目前已经在美国“杀疯了”,在澳洲大肆攻城略地,只是时间问题。
本土品牌的消亡或许可惜,但如果能意识到危机,并迅速做出转变,顺应时代,未见得是一件坏事。
如果临危而不思变,只知道抱怨,那别说“十年阳寿”,恐怕连一年半载也坚持不了了吧……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素材来源:watoday, 7news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