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叫陕西的原因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朝乾 / 编辑:果了个果
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中,不考虑名称的实际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具有方位元素成对特征的地名组,如:山西和山东、湖北和湖南、河南和河北、广东和广西等。
当然,不成对的地名也存在,陕西就是其中一个著名例子。在历史上,陕西却没有长期与之对应的陕东“省”级行政区存在。
这片关中要地,到底为啥叫“陕西”呢▼
作为华夏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陕西,其省名究竟从何而来?今天的文章将带你了解其中答案。
重臣分陕去台端
宾从威仪尽汉官
想要弄清“陕”在哪里?首先我们要弄明白“陕”是什么。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陕是“隘也”,即狭窄,险要的地方。而最初的“陕”也确实是一处险要之地:陕塬(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
陕塬大致位置示意
(底图:Google map)▼
塬是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但陕塬却不是一块寻常的塬,它南连有“崤函之固”之称的崤山,北抵黄河,扼守着中原通往关中的东西交通要道,是关中平原通往华北平原的重要战略节点。
在周初武王伐纣灭商后,曾在管邑(可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封赏功臣,并让管叔、蔡叔领兵马驻扎于此,此后周武王又多次巡视至此。
兴起于关中平原的西周对于崤山以东的控制能力因空间距离有所受限,所以不得不在东方设立多个重要据点来监视殷商遗民,管邑即是其一。
管邑究竟在哪,历史上就争论不休▼
约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逝,周公旦摄政,这便引起了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商纣王之子武庚又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叛,诛武庚,杀管叔而流放蔡叔,从而平定叛乱。
就是会“解梦”的那个周公▼
周公东征过程中就深感管邑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遥远,而从镐京沿渭水、黄河南岸,需要穿越众多险隘后才能抵达管邑,管邑四周又少有险阻,难以据险而守。
因此周公经过考量,决定在邙山和嵩山间的伊洛平原兴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是为成周,与关中的宗周镐京相照应,成为周王室辐射东方的政治中心。
周公东征示意▼
相传周公在当时与和召(shào)公奭(shì)共同辅政,《尚书》中有一篇《君奭》就是周公为了说服召公能够和衷共济,带领周王朝走出危机而作。这篇《君奭》,使周公赢得了召公的信任并与召公达成共识,二公商定分陕而治,来稳定政局。
(图:《尚书正义》南宋孝宗前期浙刻单疏本)▼
春秋时期的《左传》和唐朝地理学著作《括地志》都曾记载“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屯之”的分陕而治。
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有一块“分陕石”,相传其为周公命人在分陕的位置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立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其分陕的具体位置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即陕塬。
(图:三门峡博物馆)▼
不过,据众多学者研究其上面的字迹,认为刻字年代属于1700年后的另一个周朝——武周。
分陕而治正体现了陕塬的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周洛邑的建成,又进一步凸显了陕塬军事价值,成为连接宗周与成周的死生关节。
两京大道多游客
每遇词人战一场
战国初年,魏国通过李悝(kuī)变法率先强盛,这时的魏国都城还在古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魏国向西扩张必然会染指关中地区。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然而从地理方位上来看,魏国并不需要拿下函谷关沿黄河南岸向东来进攻秦国,因为由山西从华阴一带渡河后,所面对关中平原几乎无险可挡,由此魏国得以在秦国的眼皮底下开拓河西之地。
左滑观看-拿下关中平原
意味着打开了入蜀的大门▼
虽然秦国曾于公元前390年在陕塬附近置陕县,但秦魏两国多次在此交战,使得陕地时而属秦,时而归魏。这使得陕地难以为关中地区防御山西方面来犯之敌的劣势开始显现。
而随着黄河右岸泥沙的不断堆积,黄河南岸的平原区域进而有所扩展,陕塬与黄河间的隘口形势不如从前突出,这就进一步弱化了陕塬的防御功能和战略地位,其从东方拱卫关中的防御职能逐渐被函谷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所取代。
横屏,上滑观看-崤函古道上的函谷关
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秦统一后,陕县属于以洛邑为行政中心的三川郡管辖。汉武帝时期函谷关东移,又以秦函谷关故城为治所,设置了弘农郡。
新安汉函谷关(图:图虫创意)▼
弘农郡与今陕西位置示意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十六国前秦时期,弘农郡治所移治陕县。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以陕县为治所,设置陕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洛宁、渑池等市县及山西省平陆、芮城等地区。
此后,陕州虽屡有废置,辖境逐渐缩小,但是其建置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这座城市的历史开始
同时更坐实了“陕西”之名
(图:图虫创意)▼
陕地加方位的一级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唐朝初年的战时行政区,而这最早的与陕地有关的一级行政区却不叫陕西,而叫陕东。李渊称帝后,为了经略中原、攻取王世充割据的河南,以秦王李世民为陕东道大行台。
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王世充后,陕东道大行台移置于洛阳。武德九年(626年),唐朝将诸道行台并废除,陕东道也遭到废除,其地则归入河南道。
到开元年间,这片土地主要归关内道管理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短暂设置的陕东道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笔墨,但是陕西路的基本行政建制却源远流长。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北宋政府将全国分为十五路,史称“至道十五路”,据《宋史·地理志》记载,陕西路“西接羌戎,东界潼、陕,南抵蜀、汉,北际朔方”。这时的陕西路辖境跟今天的陕西省差别较大,尤其是陕州也属于陕西道。后来陕西路被拆分为永兴军、秦凤二路。
政和元年(1111年)的永兴军、秦凤二路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值得一提的是,陕州在北宋时期归属陕西路及永兴军路。但到了金朝时期,陕州归属于南京路,并未归属京兆府路。由此,陕西这个因在陕塬以西得名的一级行政区不再管辖陕塬。
金宋元之交,蒙古在征讨南宋的过程中,虽然蒙哥汗曾败于钓鱼城之战,但是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却也纳入了蒙古的统治范围。
重庆合川钓鱼城
(图:图虫创意)▼
中统元年(1260年),蒙古以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治所设置秦蜀行省,初期名称不确定,也有陕蜀行省、陕西行省、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省、陕西四川行省等名,后来名称稳定为陕西四川行省。此后陕西四川行省晚期遭遇过罢废,又恢复。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政府将陕西四川行省拆分为陕西、四川两行省,除了中期有过短暂的再度合并外,长期为两行省格局。蒙元时期也延续了陕州在金朝时期的隶属关系,陕州归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并未归属陕西(四川)行省。
至顺元年(1330年)的陕西行省
包含了大部分如今的陕西地区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清两代,虽然陕西省的行政范围几经调整,但是陕州隶属于河南省的区划格局不曾改变。
清嘉庆年间的陕西
已经与如今陕西的范围大差不差了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巨川何以济
舟楫伫时英
虽然陕塬不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但是“陕”字的内涵和其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却铭刻在了无数人对陕西的印象之中。
在高原与山地地形占总面积达81%的陕西省,塬这一类型的地貌十分常见,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的渭河诸流沿岸,这类高台平地既是险要所在,又是人们栖息的家园。
从高地到平原
是这片黄土地独有的魅力
(图:图虫创意)▼
窑洞是陕北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我们常见的窑洞大多以崖式和土坯式窑洞为主,但是有一种相对少见的坑窑洞,这种窑洞往往是整个村子和街道都建在塬或梯田下面。从远处望去,只能看到村子地上的树木。坑穴顶部的土地还可用于农作物的种植。
“没住过窑洞,不算来过陕北”
(图:图虫创意)▼
这种坑穴建筑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独特民居建筑。虽然陕西省、甘肃省等地也有不少坑窑洞,但是其最知名代表却是在三门峡市陕州区,这便是天井窑,又称地坑院。可见陕西与陕州虽已在不同的省区,但是相同的文化根脉并未因各处不同而出现大的差别。
陕北人来到三门峡陕州的地坑院
可能会有种回到老家的感觉
(图:图虫创意)▼
从老潼关肉夹馍,到灵宝肉夹馍,从岐山臊子面,到灵宝大刀面,一样风靡的羊肉汤,同样受人喜爱的甑糕,黄土地上朴实的烟火气息,古老文明不歇的生命活力,在黄河东流,斗转星移之间,用浓烈的乡愁缱绻着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游子的心。
馋的都是这口肉夹馍啊!
(图:图虫创意)▼
因此,不要在意陕西河南之差,也不必营造豫西三秦之别,没有谁能抹去长安洛阳曾经在此紧紧牵系的历史印记,没有谁能轻易放下那烩炙人生百味的面碗。
我们所坚守的,即是家园;我们所传承的,即是华夏。
参考资料:
1.[后晋]后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3.温骏轩:地缘看世界。
4.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硕博脱单,用理想岛! 截至2023年3月26日,硕博自助相亲平台,理想岛VIP认证用户超100000人!其中,来自985及全球前100强高校用户占80%。 理想岛VIP核心功能是搜索,想找什么样就找什么样。 关注公众号后,可直接登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扫码关注理想岛,提升认知维度。 ▼长按二维码 关注理想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