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落榜生”和“创业者”社会2023-06-11 14:06酷玩实验室作品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微信ID:coollabs20岁那年,陕西考生陈忠实走进了考场。这一年高考语文作文有两个题目可选,一个是记叙文《雨中》,另一个是议论文《说鬼》。本来更擅长写记叙文的陈忠实,或许是自恃成绩优异想给自己来一次挑战,最终选择了议论文。事实证明,他赌错了。他不仅记不清究竟是如何落笔“说鬼”,更可怕的是作文根本没有写完。后来回忆此事,陈忠实说,铃声响起,看着监考老师收走试卷,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我走出考场……这时才意识到尿湿裤裆了。”那一年,是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大学缩招。陈忠实所在的西安三十四中学,往年有大约半数能考上大学,结果在这一年几乎全军覆没。高考失利,再加上大学缩招,让陈忠实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寒门子弟,想通过高考、通过复读来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梦想,破灭了。成绩优异的陈忠实,之所以在20岁才参加高考,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在他上初一时,哥哥正在备考师范大学,由于家里实在供不起两个学生,只得让陈忠实先辍学,等哥哥考上师范,再让他继续读中学。陈忠实的哥哥之所以报考师范,理由是不要学费,毕业后包分配。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志愿”是什么。高考失利后,陈忠实开启了在农村基层长达20年的清苦生活。为此,他的父亲耿耿于怀,临终前仍在向陈忠实“忏悔”,请求原谅:“我对不住你,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几十年……”如果不是1992年陈忠实写出长篇小说《白鹿原》生活得以改善,他的一生或许都在遗憾中度过了。而陈忠实能写出这部足以文史留名的巨著,也并非偶然。在此之前,他已经写了《初夏》等9部中篇、80多部短篇小说。更重要的是,陈忠实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偶像——柳青。柳青的日子比陈忠实还要清苦,经历的磨难也更多,看起来比陈忠实还更像陕北农民。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写出了皇皇巨著《创业史》,成为陕西乡土文学开创者。同时,他也成为了路遥的“文学教父”。01柳青其人1972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组织的工农兵作者座谈会上,陈忠实第一次见到柳青。当时陈忠实30岁,只是台下的一名观众。柳青,才是台上的主角、偶像。因为特别喜欢柳青的小说《创业史》,陈忠实经常把这部小说放在随身携带的背包里。一旦被人拿走或者找不到了,就再买一本。前前后后,一共买了7本。因此,诸如《接班以后》、《高家兄弟》等陈忠实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论是语言、农村氛围的营造,甚至是给人的艺术感觉,都很像柳青。同理,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以及这部中篇小说的“长篇版”小说《平凡的世界》,也都有柳青的影子。尽管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荣光属于陈忠实、路遥等人。客观来说,从血与火的历史中一路走来的柳青,才是最能代表陕西历史、陕西人民的作家。关于陕西人的典型,1935年毛泽东到陕北后,在其谈话和文章中都引用过这样一句俗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俗语,除了称赞米脂县出美女、绥德男性阳刚之外,也是在赞扬高佩兰、杜瑞兰等米脂婆姨,李子洲等绥德汉子投身革命的热情。柳青虽然出生于陕西榆林市吴堡县,不过,在1928年,他14岁时就随长兄来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并在同年加入共青团。两年后,他又考入绥德师范学校。在这里,他受到当地师生学潮斗争的影响,经常上街演讲,与国民党、土豪劣绅斗争。由于学生运动过于激烈,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打压,学校被关停,柳青被迫返乡种田。但是,他并没有就此退缩,而是换了一条更持久的战斗方式——文学斗士。后来,他在榆林第六中学、西安高中求学期间,开始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作品。同时还自学英语、俄语,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35年12月9日,抗日救亡运动燃至陕西。当时身为西安高中《救亡线》的编辑,柳青不断发文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次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更是在多家刊物担任编辑呼吁人民抗日图存。当然,他不只是在后方奔走呼号。1938年西北临时大学被日军频繁轰炸后,柳青并没有跟随学生流亡,而是选择跟着八路军前线打仗,同时进行创作。危难之际,中国从来不缺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和文化斗士。柳青的难得之处在于,在建国之后尤其是在“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主流话语已经确定的那段时间,有的作家看着诸多限制知难而退,有的作家随波逐流,他却选择成为一个文坛“硬汉”。柳青,要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创业史》。写作这部小说的契机是,1955年他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后,返回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被当地急剧变化的形势所震惊:“一股风”来了,全县都办起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又一股风来了,农民纷纷涌入信用社把辛辛苦苦攒的钱拿出来去镇上挥霍;又一股风来了,就敢定“一个萝卜千斤重”的生产目标……作为从穷苦山村走出、半生参与工农革命的柳青,深知要想改变延续千年的小农思想和土地制度,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辛的过程,一时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他通过《创业史》中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系列极其真实的人物形象、如同纪录片似的生活场景,形象地说明了生产实践中,实事求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性。口号,应该有。政治审美,也应该有。但是,在现实中,就应该尊重现实。现实,是要和活生生、复杂多变的人打交道的,看到人最真实的内心,满足人最真实的需求。道理是简单的,只是敢说的人,很少。要知道,当时,连作家们都在“冒进”,有人表态说,自己一天能写1万字,有人说自己很短时间就能写一部长篇。只有柳青,即便在被强迫表态时,也坚持说实话:“我身体不好,写不快。有时一天只写几百字,甚至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尽力写吧!”1959年,柳青倾注6年心血的《创业史》第一部终于问世(当时书名叫《稻地风波》)。他事先想了很多个名字,最后确定为“创业史”,创业的意思,是农民从一无所有到有地有房创家立业。结果,由于他刻画的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系列形象太过“真实”,而远离时代“典型”,进而引发文坛巨大争议。但是,这一次,柳青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针锋相对地与之“搏斗”,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文学立场——实事求是。按照柳青的计划,《创业史》共有4部。但,由于长达4年“牛棚”中的迫害,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尽管1972年,周总理特别关照下,他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但还是未能治愈一身伤病。1978年6月13日,柳青在医院内完成《创业史》第二部的定稿,不幸病逝。四部曲,终成遗憾。02柳青传人“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路遥在创作他的成名作《人生》时,开篇就写上了这样一段话。这段话,不是路遥的原创,而是出自柳青《创业史》中的经典句子。文人多自傲,顶级文人更是如此。然而,路遥却尊称柳青为“文学教父”。一般来说,作家会称呼自己引路人为老师、导师。路遥用了“文学教父”这样一个低频词语,既表达了自己对柳青的信仰般的崇敬和如父之情,也暗暗表露自己“接替”教父完成未竟事业之意。和柳青接触最频繁的时段是路遥在《延河》杂志做编辑时。柳青的《创业史》第二部在《延河》发表,路遥是他的责任编辑。每次见到柳青,“他都会给我讲到很多海阔天空的独到见解”。路遥不仅用心研读了柳青的一系列著作,还认为柳青的言行举止帮助自己“提升了一个作家必备的精神素质”。路遥和柳青二人都是陕西榆林人,因此,路遥曾问过柳青这样一个问题:“你一个陕北人,为什么把自己的创作放在了关中平原?”每个作家都只能写出自己经历的时代,柳青虽然是陕北人,但一生最壮阔的岁月是在关中平原。“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这么一大块土地没有陕北人自己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在接触的过程中,柳青看到了路遥的潜质,就告诉他,“我这辈子也写不出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柳青去世的第二年,即1979年,路遥就开始撰写《人生》这部小说。或许是,当时太过“故意”,导致成品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深层含义。1980年,路遥又重写了一版,还是不满意。同年,路遥写了一篇悼念柳青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他雕刻《创业史》人物,同时也雕刻着自己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对我们来说,比他所创作的任何艺术典型都更具有意义。”或许是领悟到“小说就是作者自传”这层意义,出身远比柳青苦寒的路遥,将自己“苦水里泡大的一生”、不服输的劲头、倾注到高加林身上。柳青写出了属于他的时代——“十七年”。到了1981年,《人生》稿成,路遥终于写出了属于他的时代——“改革开放”。《人生》主角高加林既是路遥,也是一代青年。他们出生于农村,又被城市文明、商品经济所诱惑,不想和父辈一样困守在土地上,但是农业户口身份又让他们无法真正走进城市。他们,就这样被卡在了时代的路口。现实中的路遥,依然如此。尽管1982年《人生》发表之后,路遥名满天下,可依旧无法摆脱贫穷。他向自己的弟弟借了500块,才去北京把奖领了回来。尽管如此,如同那个常年住在破庙、终生清苦、巨额稿费全部捐献“文学教父”柳青一样,路遥依旧没有放弃写作。柳青曾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1982年《人生》发表之后,路遥用长达6年时间,枯坐寒窑,终于完成了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而由于家庭贫困,长期营养不良和身体透支,写作过程中,甚至出现吐血。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路遥不幸去世,享年42岁。《平凡的世界》并非只是《人生》的加长版。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未完成的现实主义史诗,路遥要完成自己的史诗。好友贾平凹曾这么评价路遥:他拿生命在写作,我不如他。路遥去世的这一年,陕西另一位贫穷的作家50岁的陈忠实写出了自己的时代作品《白鹿原》,一部描写陕西渭河平原50年历史变迁的雄文。其实,在1992年1月29日,陈忠实就已经写完《白鹿原》的最后一句话,“窑洞里再听不到最后一丝生息”。但是,此时他还不确定这部作品,能否在这样的时代出现。就嘱咐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暂时保密。直到这年早春的一天,他在广播中听到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胆子要再大一点。”陈忠实觉得时候到了。他很看重《当代》杂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态度,也很看重自己人生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就去信说,想请思想前卫的年轻编辑过来审稿。他怕“老顽固”将自己的毕生心血一笔抹杀。为了这部作品,陈忠实在一孔破窑中啃了4年馒头咸菜。如果这部作品不成,他做好了靠养鸡来糊口的准备。结果,1993年6月,《白鹿原》出版之后,瞬间走红。由于第一版只印了14850册,导致盗版蜂起。同年10月,就加印到第七版。后来,每年都要加印。《白鹿原》最初是在《当代》杂志连载,海外华人看到上半部之后,也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内找下半部。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的盗版版本超过30种。《白鹿原》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因为陈忠实所写的不仅仅是从清末写到解放战争的历史,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史,更是在描写剧烈变化的时代中精神和心灵的寻根之旅,是传统道德与新时代融合的史诗。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的评论家称《白鹿原》为“一代奇书”、不输巴尔扎克、不输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我们无从得知1972年的工农兵作者座谈会上,坐在观众席的30岁的陈忠实,第一次见到“为人民写史”的柳青,内心是如何的激动。但是,陈忠实用《白鹿原》这一客观事实证明,他不仅要接过柳青的大旗继续为人民写史,还要寻找、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03耕读传家1964年9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大二学生陈莲,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写信的原因是,这年6月到7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了《芦荡火种》、《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等37个内容全新的剧目,这一系列表演不仅获得周总理亲自指导,还获得毛主席高度认可。因此,陈莲有了一个困惑,“京剧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走在了文艺革命的前列,音乐界怎么办呢?”陈莲在信中说,长期、大量、无批判地学习西方音乐文化,已经给“我院师生”产生深远影响。有些学生不愿意为工农兵演出;有的学生认为“钢琴是音乐之皇”;有些学生轻视民族音乐,对音乐的民族化、群众化产生抵触情绪……毛主席看到该信内容后,认为信写得很好,并在9月27日做出了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批示。其实,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主席就反复谈到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简而言之,古今中外的文化优点都可以学习,也应该学习,但是要明白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从这个层面来说,陕西,不只是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曾经有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的文化大省,陕西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一条“根脉”。尤其是,陕西“农耕文明”时期的遗产,在当下激荡的国际环境中,更能够帮我们认清自己从何而来,更加明白未来向何处行。刚刚过去的5月,就是一次“历史的回声”。具体来说,是5月18日,在全球瞩目下,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这是中国与中亚5国建交31年来,6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地址之所以选择在西安,因为在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向西绵延万里,开启了改变世界的文明交流史。如今,西安的市花是石榴花,而石榴树就是来源于中亚。源自古文明的记忆,就是当下行为的指引。时代的风浪越大,我们就越需要文化遗产的指引,越是需要和文化根脉重新建立牢固的关系。毕竟,文化“主体”越明确,越是能生出“战胜不确定性”的信心。为了减缓传统建筑、器物、民居、风俗等文化遗产的消失,2012年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就已在全国启动了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工作。11年来,已经有8155个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4789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所谓活态传承,主要区别于“博物馆式”的对“旧物”的保护,而是将“旧物”融入新生活,服务于人。在这方面,“为人民写史”的司马迁故里——陕西韩城可谓是一个典范。其中,被国际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的韩城党家村,更是典中之典。党家村始于元代,距今约700年历史。至今保存有古塔、古暗道、古井、祠堂、私塾、看家楼等传统公共设施,100多处元、明、清三朝的四合院,上马石、拴马桩,石雕、砖雕、木雕,一应俱全。初次造访,看着砖墙照壁上“忠义”、“孝悌”、“山高”、“水长”的题词,再看着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村民,尤其在看到全国独一无二的韩城“社火”抬神楼,会产生一种“桃源穿越感”。山河合抱的党家村,时间流逝得很慢。千年耕读文化,凝固于此。而同样起源于元代的韩城行鼓,却又彰显着当地人的与时俱进。这种本来是骑兵庆祝胜利的军鼓乐,在1997年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8年,韩城行鼓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暖场演出,尽显豪迈之气。次年,又参加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艺术节。近些年,又参加俄罗斯国际军乐节、台湾新竹国际花鼓艺术节等国内外活动。韩城行鼓从最初的军鼓乐,到宗庙祭祀,再到婚丧嫁娶,再到和旅游融合,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渭南的合阳县同样散落大量始建于明清的古建,国家级传统村落多达7处。南龙亭村为代表的耕读忠孝文化,南长益村为代表的庙会文化,西同鞮村为代表的宗祠文化……除此外,还有提线木偶、面花、跳戏等3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31篇《诗经》出自或者描写合阳,当地还被誉为“中国爱情诗之源”。位于铜川市的陈炉古镇,则是耀州窑国内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烧造基地。沿着陈炉古镇的瓷片路,能看到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北周时期的各种瓷器碎片。走在千年古路上,才会有穿越千年历史周期的眼光和胆气。陕西境内的近现代历史遗迹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毛主席曾称赞的杨家沟。这里不仅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辉煌胜利的标志点,也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杨家沟保留了大量的革命旧址。当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之后,对张闻天、任弼时等旧居,印刷厂、报社等旧址进行保护维修,使之符合现代生活习惯,形成了成规模、成体系的民宿和写生基地。米脂县,除了拥有杨家沟这样的召开“十二月会议”革命老区,还是全国唯一以谷物命名的县份,种植小米的历史已经有四五千年历史。但,米脂并没有将小米局限于谷物和传统加工方式。2021年11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SCAJ2021这一亚洲最大的国际咖啡展会上,基于米脂小米的创新饮品“小米咖啡”亮相国际舞台。并且,该品牌还和圆明园联名推出“朕的咖啡”,充分拿捏了“中式养胃+西式提神”。作为“貂蝉故居”的米脂,还有小米面膜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混血儿”。除此外,米脂的各种萌态的米贴画,以及打铁花,等非遗项目也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距离米脂县30多公里的绥德县,同为革命老区,也同样热切拥抱现代化。尤其是全民抗战时期“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给当地留下了“郝”IP。近些年,绥德当地大力引进榆林旅投、陕西季鲜林、中盛牧业、陕果集团,努力借助红色资源实现产业跃迁。绥德,也不认命,也渴望改命。尾声2016年,陈忠实老爷子也走了。我们又少了一位真实历史的记录者、对话者、建设者。不过,历史仍在继续。从陕西的GDP来看,在全国仅排第14位。但是从202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来看,其增速有望回到疫情前的水平。陕西,正在走出阴霾。客观来说,地处西北大陕西并没有太多高精尖产业集群,陕西能取得当下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生活着一群顽强而坚韧的人民。不论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他们始终都在。我们今天再次提及柳青、路遥、陈忠实,不只是回望历史和致敬民族文脉的守护者。也是希望更多的时代青年,能成为柳青、路遥、陈忠实,能成为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等有血有肉、实事求是、和时代对话的人。正如柳青在《创业史》开篇写道:“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一个人要想“创家立业”,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人的痛苦,很多时候是无法在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中找到平衡。尽管柳青、路遥、陈忠实都不在了,但,时代之轮始终滚动不息。如果你感觉被时代卡住了,可以多去陕西走一走看一看,这个时代最厚重的底色就投射在那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在真实的土地上,你会重新认识自己。而只有先认清了真相,才会有真正的热爱。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酷玩实验室视频号热点视频推荐↓↓↓实事求是!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