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如何系统化创新?对话BCG亨德森智库主席
”
近期AIGC的走红掀起了一股重新审视企业内部流程和生产率提升的热潮。在新一波机器取代人的浪潮中,创新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核心挑战。技术的快速迭代让企业的优势壁垒变得更加脆弱,护城河能坚守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此外,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带来的“普惠性”,也让初创公司更有机会向巨头发起挑战。在新一轮“大卫与歌利亚”的战争中,歌利亚想要处于不败之地,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优势禀赋。企业的成长经历,传统意义而言是一个从探索到规模利用(Explore to Exploit)的过程,最终企业需要在两者之间取舍。但新书《制造想法》的作者,BCG亨德森智库主席马丁·里维斯却认为,未来企业需要“鱼和熊掌兼得”。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系统化地推动企业内部的创新,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想象力。
如何在企业内部推动创新?《经济学人·商论》专注于职场的巴托比专栏去年5月的文章《最空泛的商界辞令》中就特别强调了,创新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变革,很容易流于空泛。
如何在企业内部推动实质性的变革?如何给每个人发挥想象力的空间?4月20日晚八点,《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吴晨将对话BCG亨德森智库主席、《制造想法》的作者马丁·里维斯。
《经济学人·商论》2022-05-27
The woolliest words in business
消防泡沫通过隔绝氧气熄灭火焰。有些陈词滥调同样能让人头脑窒息,比如“创新”、“协作”、“弹性”、“使命”、“可持续”,等等。它们占领了咨询公司的网站,充斥了求职者的简历,从主管们口中喷薄而出。它们如此不痛不痒,已经毫无用处。
这些词泛滥成灾,原因之一是很难反驳它们。有谁真的愿意当那个主张大家都各自为政的人?有哪个高管会暗中想成为“首席停滞官”?有可能把“无目的使命”当做目标吗?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用可证伪性来检验命题是否科学,反义词是检验一种理念是否真有价值的好方法。如果一个词的反义词不能反衬它有什么可推崇之处,那么这个词就模糊不清,没什么真正用处。
模糊不仅是功用的大敌,也与准确背道而驰。“可持续”这种词模糊到可以无所不包,从企业理性考虑长远发展到讲述资本主义的终结。本专栏可能也算得上可持续了,因为一直在反复探讨同样的观点。缺乏精准为假大空和“漂绿”大开方便之门。今年早前,数据供应商晨星(Morningstar)在仔细审查了一系列基金的认购章程和年报后,从其欧洲可持续投资基金列表中剔除了1200只基金。美国和欧洲的监管机构一直在抓紧界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标准。
【付费文章】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读完文章
怎么培养想象力?
企业内部如何营造创新的机制?
企业为什么需要不断重建想象力?
我们如何从效率优先转变成创新优先?
人与机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