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为何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总是不同?
点击底部 阅读原文,直达“大荘家赌场度假村”官网
https://www.pechanga.
www.asiansmokersquitline.org/quitnow/schinese/
英国《金融时报》国际政治评论员嘉南·加内什(Janan Ganesh)近日在《金融时报》网站上发表文章表示,由于欧洲和美国的地位不同,地理位置也不一样,因此,欧洲对中国的看法一直与美国不一致。
文章开头写道,早在1964年美国还在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的时候,身为美国北约(Nato)盟友的法国就出人意料地首先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时任总统戴高乐更是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戴高乐还在一次拉美之行中,承诺将团结一致反对一个不言自明的霸主。
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似乎也是如此。在言语和行为上,他最近在访华之旅中似乎与中国太过亲近了。他将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欧洲与美国,甚至西方与台湾的距离都拉远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图片来源:美联社资料图片)
不过他的所有前任或继任者都可能做过同样的事情,甚至更过分。文章提及,法国一直都想成为世界上的“第三股势力”。同时,法国也比其他欧盟国家都有更大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把这些情况联系到一起,就不难明白法国是永远不会全面认同美国对中国的立场的。
文章也指出,除法国之外,欧洲还有其他理由不会和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团结一致。首先,筹码并不相同。美国的行为是为了捍卫自己作为全球头号大国的地位。然而一个世纪以来,欧洲并没有这样的地位。欧洲不会作出官方承诺助力美国维持霸权,因为欧洲没有同等的霸权。
其次,美国可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在能源、农业和技术方面拥有必要的资金,至少可以考虑与中国“脱钩”。不过欧洲可能难以这么做。
最后是距离这一不变的事实。在冷战期间欧洲对美国给予支持是因为离苏联太近了,可是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文章还提醒人们考虑美国拥有众多亚裔的现状。人口趋势表明,到本世纪中叶,亚裔可能会超过拉美裔,成为全美最大的移民群体。因此,美国对亚洲非常敏感,但是这样的情况在欧洲并不存在。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大荘家赌场度假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