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碗粉、一支花、一颗蒜……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

一碗粉、一支花、一颗蒜……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

公众号新闻

 云南鲜花、柳州螺蛳粉、赣南脐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白茶……你是否也关注到它们了?

 每一份土特产背后都是一个产业。当一个个地名与一种种产品形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一桩桩响当当的支柱产业便在广袤乡村激发出无穷活力

 本条微信刊发《瞭望》专题“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共五篇文章


/

1

/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宁夏枸杞、黑龙江五常大米、辽宁丹东草莓、河北迁西板栗、江苏盱眙小龙虾……说起“土特产”,几乎每个人都能如数家珍地举出身边的例子。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从南海之滨到白山黑水,从江南水乡到青藏高原,中国广袤大地上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山山水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孕育出无数“独甲一方”的特色产品。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丰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大量的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农耕文明传承千年,多民族交融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特色资源为我国特色产业发展、农特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价值内涵。”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或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

据初步统计,到2021年底,我国杂粮杂豆、果蔬茶菌等特色种植基地面积达12.05亿亩,年度生产特色农产品13.85亿吨,养殖特色牲畜669.52万头,生产特色水产品2470万吨,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工人在位于河北省迁西县白庙子镇的唐山尚禾谷板栗发展有限公司栗仁加工车间工作(2023212日摄) 刘满仓摄 / 本刊


“土特产”之“特”,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近年时常冲上热搜的“网红”螺蛳粉,带火了广西柳州这座西南部工业重镇。柳州螺蛳粉这个最初仅出现在柳州街头小摊或夜市的“土特产”,如今成为像重庆火锅、武汉热干面、兰州拉面一样叫得响的“城市+美食”品牌。

曾经只在浙江安吉种植的白茶,跨越2000公里山海,成为助力西部山村实现共富的有力帮手。经过5年努力,浙江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已经在贵州、四川、湖南等3省5县扎下深根,陆续进入丰产期,在更多山村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土特产”之“产”,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关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通过挖掘产品多元价值、做大做强“金字招牌”、借助平台扩大销售,各地探索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产”字下功夫,把充满乡土气息的农产品,广宣全球,做成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世界花园”云南念好“一枝花”生意经,花卉种植面积、产量从0分别增至197万亩、177亿枝,花卉新品种研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建成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作为云南的“土特产”,花卉产业年产值超过千亿元,花卉产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江西农村,果园里建“停机坪”、紫皮大蒜上太空、板栗住进空调房……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产业集群,汇聚规模化发展优势,靠前服务助力农企自营出口,通过农旅项目引流助推,让优质“土特产”漂洋过海出口各国,不少江西农民赚上了外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每一份土特产背后都是一个产业。当一个个地名与一种种产品形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一桩桩响当当的支柱产业便在广袤乡村激发出无穷活力。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全国各地均积极探索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呈现出明显加速发展升级趋势:一是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二是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三是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风景”拓展,打造了全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应重点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彰显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产业融合。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等产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文旅融合,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

优化布局。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立足县域统筹规划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

联农带农。一方面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另一方面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对下乡的资本在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关系到推动建设农业强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助力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更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

2

/

念好“一枝花”生意经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静

花卉种植面积、产量从0增至197万亩、177亿枝,花卉新品种研发数量全国第一,建成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作为云南的“土特产”,花卉产业如今年产值超过千亿元,花卉产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云南聚焦花卉全产业链体系,发力花卉种业“芯片”,强化政企研协同发力,以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为突破口,适时搭建高效的交易平台、便捷的物流体系,满足全球消费者的用花需求。竞逐“世界花园”的云南,正让“云花”飘香世界。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一派繁忙(2023年1月31日摄) 陈欣波摄 / 本刊


花卉新品种研发数量全国第一

作为全球公认的“植物王国”,云南直到1998年才开始首个花卉育种项目,这比世界花卉主产区晚了不少。

“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曾让我们如鲠在喉。”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所长李绅崇长期扎根花卉品种选育,在工作初期,他就面临花卉种业“卡脖子”难题。

随后他瞄准非洲菊品种选育,埋头在实验室攻坚、奔走花卉种植基地,经历无数次失败后,选育工作有了起色:率先完成非洲菊全基因组计划,在非洲菊抗冷基因和重组抑制基因发掘、单倍体育种技术、球形和拉丝型非洲菊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历时五年杂交选育而成的‘秋日’,成为我国首个在欧盟获授权的非洲菊新品种。”李绅崇说,“秋日”出口欧盟无需缴纳专利保护费,还受到欧盟品种权保护;与国外育种商引种谈判也有了平等话语权,欧洲多国的育种公司主动上门合作,并顺利引入数十个花卉新品种,丰富了国内花卉品种结构。

如今,李绅崇已带领团队选育出55个非洲菊品种,打破了国外品种长期垄断的局面,并在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规模化推广。

“丰富的花卉资源已变为多元的鲜花品种。”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处副处长张昉介绍,花卉科技创新“云南模式”领跑全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自主培育的月季、菊花、绣球新品种受到市场青睐,花卉新品种实现由输入向输出的历史性突破。

截至2022年,云南获得国家授权及在省内登记注册的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种950余个,其中国家授权598个,省内登记注册361个,引进推广的花卉新品种超过1000个,新品种引进及自主研发数量居全国第一。

向高标准绿色种植转型

在禄丰市彩云镇的一栋栋现代化温室大棚里,一盆盆红掌整齐地摆放在苗床上,不同生长期的红掌花在相应区域舒适生长,云南秀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国飞正在给工人演示新进的水肥一体化喷淋系统。

“以前工人灌溉一栋大棚里的红掌需要2小时,现在操作机器仅需20分钟。”彭国飞说,公司从事红掌、蝴蝶兰盆栽种苗引进、组培研发、种植销售,年产盆花超过200万盆,“这得益于现代化的设施种植模式”。

近年来,云南花卉生产模式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进程加快,温室大棚、环境控制、肥水系统等智能装备国产化替代性增强;全省花卉绿色高效生产面积同比增长超过50%,无土栽培技术成转型发展的“助推器”;绿色化发展模式也从原有的外企、合资企业逐步向本土企业、合作社大户延伸。

昆明市晋宁区的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典型,合作社正逐步将有土栽培模式向高标准绿色种植转变。合作社负责人张良展示了一组数据:半基质栽培比有土栽培每亩鲜切花从1.8万枝增至2.5万枝,全基质标准化种植每亩产量达到10万枝。

“全基质标准化是花卉种植的方向。”张良说,尽管全基质标准化种植一次性生产投入大,但亩产大幅增加、农资投入明显下降,比较效益突出,银行特色金融支持也有效减轻了种植负担。

数据显示,仅农行云南省分行开发的“云花贷”系列产品去年末的花卉产业贷款余额就达4.83亿元,支持了15户花企、2517户花农发展花卉产业。

让好花卖好价

云南鲜花交易自出现起,便特色鲜明。那时的花农也是菜农,自行车后座搭载的一半是鲜花、一半是蔬菜,都“论斤”售卖。随着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专供鲜花交易的对手交易市场开始出现,花农多将鲜花交由鲜花经理人代理销售,存在价格波动大、回款慢等问题。

2002年,引进荷兰降价式拍卖模式的昆明国际花拍中心正式启用。品种名、长度、等级、成熟度等待拍鲜花产品信息在阶梯拍卖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价格由高到低、像时钟一样转动,当有采购商按下拍卖键,价格定格。

“看到心仪的鲜花就得快速拍下,要是其他人高价拍了就买不到了。”中心拍卖部经理倪文涛说,拍卖模式解决了花农销售回款慢的问题,还促进鲜花分级,以及规范的采后处理流程。

业内人士表示,创新交易方式不仅改变了产销模式,更重塑了产业链。

在生产端,昆明国际花拍中心每年发布受欢迎品种、未来市场预期等,助推花农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拍卖过程中流拍的鲜花将进入销毁程序,从而引导花农提升种植技术、适应市场需求。

在采后处理端,昆明花易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花卉批发交易电商平台“花易宝”,实现花农、花卉合作社注册用户超过4000户、采购商注册24万余户、全国鲜花自提点3500余个、年交易量逾5亿枝。

在昆明斗南花卉小镇,去年的对手交易、拍卖交易及数字化交易均取得突出成绩,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达110亿枝、121亿元,继续保持亚洲最大花卉交易集散中心地位,现代拍卖、传统批发、电商交易等多种交易模式,吸引大量花卉人才、资金、技术汇集,逐渐形成花卉产业发展高地。

同时,便捷的物流让“云花”销往世界各地。

在今年鲜花消费需求旺盛的节点,北京二十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林没了过去的焦虑。她的特色鲜花销售公司过去主要从国外进口鲜花,如今,“云花”成为重要货源。

鲜花消费节点大家都在“抢花”,海运冷链时间长,到岸时间受多重因素影响,陈林曾错失重要销售节点。随着云南鲜花品质提升和物流提速,她开始选择“云花”。

“从昆明发出的鲜花,24小时就能到北京。”陈林说,便捷的物流满足了消费者对时效的需要,较短的在途时间也减少了鲜花运输的损耗。

出口4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上亿美元……这是“云花”的出口成绩单。张昉表示,政府、企业合力不断优化鲜花运输环节,提升采后处理技术,让“云花”新鲜抵达,竞争力显著增强。

/

3

/

为一碗粉 去一座城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农冠斌

“跨越1800公里的螺蛳粉,是真香!”“坐高铁5小时来柳州,就为吃碗螺蛳粉”“半夜想吃螺蛳粉,于是订了清晨去柳州的动车”……打开一些网络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为粉奔现”的评论随处可见。

为一碗粉,去一座城。如今,广西柳州已成为众多“吃货”的“网红”打卡地。

4月的柳州,紫荆盛放,一家家螺蛳粉店遍布这个花园城市的街巷。下单、烫粉、配料、浇汁……一两分钟后,一碗酸辣鲜香的螺蛳粉便顺利出餐。而每调制一碗粉的工夫,就有上百件袋装螺蛳粉在柳州生产下线,发往全国各地。

2020年起,广西柳州的“土特产”螺蛳粉全产业链收入每年均实现约百亿元增长。红“出圈”的螺蛳粉,为这座西南部工业重镇赋予了别样的风味。

在柳州市柳城县社冲乡柳州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农民在木耳基地大棚里浇水(2023年3月27日摄) 黎寒池摄 / 本刊


一碗粉带火一座城

在柳州市中心,可以看到不少游客提着行李,搭上一辆车身贴满螺蛳粉图案的公交车。这是今年3月柳州以“嗦粉”为要素开辟的一条螺蛳粉主题公交专线,线路串联起城区的螺蛳粉“网红店”,公交驾驶员“兼职”当导游。

到了周末,柳州不少螺蛳粉店门口更是排起长队,一些游客拖着行李箱,将螺蛳粉打包带走。

“最近来吃粉的外地游客很多,周末排队至少要等半小时。”柳州五星商业步行街一家网红螺蛳粉店负责人说,现在每天可以多卖约1000碗。

从广州寻味而来的李晓宇,已经是第三次为了“嗦粉”来到柳州,“排队吃粉的人一次比一次多”。

记者了解到,仅2023年春节长假期间,柳州就接待游客逾373万人次。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柳州吃螺蛳粉,更多的螺蛳粉销往了全国各地。

2022年,广西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82亿元,同比增长19.6%。在某头部电商今年1月的“山货上头条”助农项目销售数据中,柳州螺蛳粉排在农特产销售额榜单第一位。

在位于柳州洛维工业园区的广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袋袋封装好的螺蛳粉正通过传输带运送至仓库。“我们每天生产数十万包袋装螺蛳粉,检验合格后立即打包发走。”公司董事长熊朝宣说。

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卢世昌介绍,如今,袋装螺蛳粉线上走俏,螺蛳粉实体店的数量和销量也出现暴增,销量普遍比去年同期增长20%至40%。“前来柳州学习螺蛳粉制作技艺的创业者也越来越多。”

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00.7亿元,同比增长19.8%。

网红路走了十几年

螺蛳粉“出圈”绝非偶然。这条“网红”路,柳州走了十几年。

螺蛳粉最初仅出现在当地的街头小摊或夜市,鲜为外界所知。为了像重庆火锅、武汉热干面、兰州拉面一样叫响“城市+美食”品牌,柳州于2010年开启了“螺蛳粉进京”行动,引导一批创业者进京开店。

柳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贾建功告诉记者,当时,为了保证螺蛳粉的“地道”,许多食材只能从柳州空运,过高的生产成本让一些店铺陆续关停,以开实体店的形式推广“土特产”的尝试遭遇瓶颈。

改变,始于2014年。“那一年,柳州提出用工业化理念打造袋装速食螺蛳粉产业,放水养鱼、鼓励发展,实现特色小吃规模化生产。”柳州市商务局局长杨志刚说。

“螺蛳粉作坊各显神通,研制配料、设备和包装。”在米粉行业耕耘20年的柳州人韦杨年回忆。此后,柳州不断出台政策规范行业发展,提高准入门槛,一些小作坊被淘汰,而不停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渐渐崭露头角。

从实体店到小作坊,再到规模发展,进入“袋装速食”时代的柳州螺蛳粉搭上了互联网电商的快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0年以来,经历了十年准备期的柳州螺蛳粉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风光”——有关螺蛳粉的话题时常冲上热搜;一些网红主播带货更是出现2分钟内售空26000箱螺蛳粉,8分钟售出6.6万袋螺蛳粉等火爆场面;无数网友挑战品尝螺蛳粉,在社交媒体上呼唤“螺蛳粉自由”……螺蛳粉成了众多“吃货”眼中的香饽饽。

从“网红”到“长青”

一包柳州螺蛳粉仅数百克,内容却大有乾坤:酸笋、酸豆角、花生米、木耳等配料多达十余种,不同厂家的米粉、螺蛳汤制作手艺各异。

“每天有数十万包螺蛳粉下线进入市场,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才能保障质量和安全。”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汉霖说。

“红极一时不难,难的是一直红下去。”柳州市螺蛳粉协会会长唐机文说,打破生命周期短的“网红魔咒”,是柳州螺蛳粉不断追求的目标。制定并严格落实行业标准,正是螺蛳粉产业走向“长青”的重要密码。

多年来,柳州市陆续发布《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柳州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方案》《柳州螺蛳粉文化旅游服务规范》等一系列螺蛳粉生产的标准和发展规划,涉及螺蛳粉原材料种养、生产加工、经营流通、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文化旅游服务等领域。

“柳州已建立起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出台覆盖全产业链6个子体系的564项标准,确保柳州螺蛳粉质量安全,突出‘柳州味道’。”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科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柳州还通过申请“柳州螺蛳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立螺蛳粉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螺蛳粉原材料基地等,护航柳州螺蛳粉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2022年,柳州市出台了《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在解决螺蛳粉产业无序竞争、品牌侵权等问题上实现有法可依。

随着螺蛳粉这碗小米粉成长的,还有众多上下游产业。

走进位于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王眉村的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刚平整好的稻田即将插上嫩绿的秧苗。在田里的淤泥之下,许多螺蛳正茁壮成长。

王眉村稻螺养殖基地流转了300多亩田地,进行标准化稻螺种养。“现在螺蛳年产量约有1500斤/亩,水稻年亩产量在1000斤左右。”基地负责人韦汉春说,合作社还种植了豆角、辣椒等螺蛳粉原材料,产品均直供专门的螺蛳粉企业。

通过“总部+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柳州在各区县打造一批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进一步做优做强螺蛳粉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螺蛳粉原材料基地65万亩,认定螺蛳粉原材料生产示范基地22家,更多农户进入螺蛳粉原材料供应链

“产业链不断延长,带动了螺蛳粉原材料和衍生产品发展,既推动了螺蛳粉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致富渠道,实现共赢多赢。”贾建功说。

如今,一个覆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的螺蛳粉产业正在柳州加速形成,产业链日趋完善。擦亮这张“土特产”名片,柳州定下新目标:力争到2025年,实现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

/

4

/

“土特产”卖向全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熊家林

清明时节雨纷纷,正是春管好时辰。雨后初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的赣南脐橙产业园,果农刘阳海正驾驶无人机给果树施肥打药。

“肥水施得足,果树花才开得好,坐果率就会高。”刘阳海说,现在种脐橙和以前不同,更加智能和精准。他的果园设有无人机机场,技术人员对果园进行“厘米级”航测建模,选择合适的起飞点,并按照果树分布设定飞行线路,无人机一键操作即可开始作业。

果园里建“停机坪”、紫皮大蒜上太空、板栗住空调房……近期,本刊记者走访江西乡村发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各类“土特产”提质升级卖得俏。各地农村因地制宜,打造产业集群汇聚规模化发展优势,靠前服务助力农企自营出口,通过农旅项目引流助推,让优质“土特产”漂洋过海出口全球,不少江西农民赚上了外汇。

据江西省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江西省农产品出口值超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7%。

江西省信丰县安西镇一家果园内,果农挑运脐橙(2022年11月26日摄) 胡晨欢摄 / 本刊

乡村振兴“橙”果喜人

“我们果园是信丰县四个首批脐橙出口基地之一。”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邱年生,从懂事时便开始和脐橙打交道。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继承父亲衣钵,成了一名职业橙农。

如今,他和江西信丰裕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了订单。果园每年总产量能达到20多万斤,年收入80万元左右。优质化、规模化的种植管理模式,为赣南脐橙打出名声、打造脐橙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

赣南是红军长征出发地,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赣南经济发展落后。脐橙成为开启“兴果富民”梦想的钥匙。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要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从农村到市场的链条逐步建立和完善,脐橙可以出口到新加坡、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去年公司出口量达到3000吨,今年还将扩大出口规模。”江西信丰裕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厚海介绍道,如今,公司拉动周边果农建设新品种脐橙3200余亩,还与80多户当地村民签订合作协议,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

目前,信丰县脐橙面积达27万亩,产量25万吨,脐橙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30亿元。“县里有出口备案果园5个、出口基地6个、加工厂3家。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帮助赣南脐橙走出国门实现‘卖全球’。”该县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全伟说。

上过太空的大蒜要留洋

“大蒜还没采摘,已经有了‘婆家’,早被预订一空。”清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马埠镇建农合作社的负责人刘爱林就带着村民在田间给大蒜施肥,看着一畦畦长势喜人的大蒜,他满脸笑容。

马埠镇是传统的大蒜种植区。近年来,峡江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项目,引进食思佳、井福记食品、海阔食品等18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打造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

建农合作社成功与江西纯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统一蒜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方式种植紫皮大蒜680亩,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

“现在种植的太空1号紫皮大蒜,经过太空选育的优良品种,个大、瓣肥,口感上佳,备受市场青睐。”说起紫皮大蒜,刘爱林言语间充满着自信。

如今,这些上过太空的大蒜踏上了留洋的旅途。在江西纯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筐筐大蒜经过分拣后放入发酵箱,60至90天后就会变身具有保健价值的“黑蒜”

“黑蒜保留了大蒜本身的营养成分,去除了刺激性气味,抗氧化活性大大提升,身价是大蒜的10倍。”江西纯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建章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已有20吨黑蒜顺利出口菲律宾,这类产品出口在江西省尚属首次。”目前,该公司已实现出口928万美元,企业利润翻倍。

峡江县商务局副局长刘美芳介绍,过去,由于不懂政策全靠代理出口,当地出口的农产品只能赚取微薄差价。如今,商务部门靠前服务“牵线搭桥”,协助企业完善出口手续实现自营出口,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溢价空间。

山村板栗“出山过海”

“人吃得健康身体好,农产品‘吃得’健康,品质会更好。”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板栗种植大户童庆锋边介绍边指挥挖机给果园填埋有机肥。

上清镇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龙虎山附近。板栗是上清镇的“土特产”,家家户户都种植。从上世纪90年代起,童庆锋就用扁担挑着百余斤板栗坐车到福建等地的批发市场售卖。路途近3天,每斤板栗卖3元,生意不好时,他连车费都赚不回来。

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农旅融合,许多到龙虎山游玩的外国游客被“蒸板栗”“板栗烧鸡”等当地特色美食“圈粉”。2020年,一位马来西亚游客品尝板栗后,购买了一些带回国。没想到江西的山村板栗在国外超市成为热销货。仅为这一位客户供货,童庆锋每年就要出口五六吨板栗。

以前,当地农户用传统的“土办法”储存板栗,在箱子里铺一层板栗再铺一层沙子,板栗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高密度堆放,影响口感,也容易损坏。童庆锋成为当地第一批建设冷库的农户。为保障产品品质,他不断更新设备,甚至跑到外省调研寻找合适的生产厂商。

随着生产品质要求不断升级,童庆锋陆续淘汰了噪音太大、密封性不好、易损坏的几代设备,如今的制冷设备用手机App就能控制调温。在政策扶持补助下,他的冷库面积也从几十平方米,增加到260平方米。

近年来,上清镇进行了光纤改造,5G网络实现了“村村通”。“价格从以前线下每斤3元,卖到如今线上每斤16元。”开起网店的童庆锋说。现在,线上网店已经成了他的主要销售渠道,每年快递费就要花十多万元。

童庆锋还借助网店直接与外国客户沟通海外订单,省去了中间商环节,大大节约了成本。

在上清镇上清村,春耕时节,55岁的村民倪爱忠在农技员指导下给果树松土施肥,除草清枝。他种了五六亩板栗,大部分由童庆锋收购。倪爱忠说,板栗不再愁卖,每年稳定赚万余元。

上清镇党委书记许佩君说,当地农产品远销全国甚至海外,农民也能赚外汇了。目前,上清镇板栗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每年从这里出“洋”关的板栗在40吨左右,累计带动1200多户农民共同增收

/

5

/

跨越2000公里的“共富茶”香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初春,浙江安吉。茶园吐新,春笋破土,又一个孕育希望的春天如约而至。

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们的做法,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经过5年努力,浙江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已经在贵州、四川、湖南等3省5县扎下深根,陆续进入丰产期。从安吉黄杜村出发,跨越2000公里山海,这些茶苗在更多山村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缘起

雨水时节,信步在黄杜村万亩茶园绿道,层层叠叠的茶山连绵起伏,刻有“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字样的石碑,印证了一个因茶致富的奋斗故事。

望向新芽蔓发的茶园,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思绪纷飞。20世纪80年代的黄杜村,曾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村中全是黄泥路,5个自然村中有3个不通电。

61岁的村民钟玉英是村里首批种茶人。1995年,茶叶科研部门在安吉大溪的一处高山上发现一株野生白茶,并成功通过扦插技术实现“下山”。调研同时发现,溪龙乡的土质、气候、积温、海拔等适宜白茶生长,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

“起初大家积极性不是很高,政府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挨家挨户做宣传,买了一些茶苗让大家种,还把专家请到田间指导,让茶叶有更高品质。”钟玉英告诉记者。

逐渐地,在党员干部带头下,村里种辣椒、种板栗、种毛竹、种菊花的农户,都转行种起了茶叶。从最初的摸索种茶,到如今500余亩白茶山,钟玉英不仅成就了自己,更带动了村里其他农户。分享种植经验,上门技术指导,她毫不含糊,总是倾囊相授。

一片“金叶子”,奠定了黄杜村的发展之路——村容村貌、村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起乡村别墅、户户开上小轿车,黄杜村也成了“中国白茶第一村”。盛阿伟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应该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对于捐茶苗这事,村民们也曾有过迟疑:“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别的地方种太多,我们自己的茶叶卖不掉怎么办?”为了统一思想,村里召开党员动员会,“茶叶多了不怕,我们一起做好安吉白茶的品质、品牌,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大。”在座的不少党员表示。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2018年,黄杜村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随后,安吉陆续派出考察组前往贵州、四川、湖南等地,进行选址、种植、采摘、销售指导。

“茶苗不是捐出就完成了,而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扶贫行动。帮扶他们,不仅是提醒自己不忘来时路,也为当地带去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盛阿伟说。

山呼海有应,绵绵帮扶情。5年来,黄杜村捐出“白叶1号”茶苗共计2885万株,茶叶陆续进入丰产期。感念茶苗厚谊,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中寨镇,当地特意将一条路命名为“安吉路”

接力

“月亮出来明又明,感谢浙江黄杜村,千里送苗来到此,子子孙孙不忘恩……”在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1号”感恩茶园里,朴素的感恩山歌在山间回荡。

屯上村平均海拔1600米,山高坡陡,寒冷干旱,不适合庄稼生长,过去到处是荒山荒坡。

“从没想过,这山上能种什么。”67岁的屯上村磨寨河组老党员罗少伦说。2018年10月,满载“白叶1号”茶苗的冷链车,抵达普安县,在地瓜镇、白沙乡建设2000亩“白叶1号”种植基地。

于是,罗少伦将家里的十几亩土地流转给茶园,自己和老伴有时间就来茶园除草、施肥、采茶,工资按天结算,2022年务工工资和土地租金收入有七八千元。

“荒山变茶山、山区变景区,我们手上有点小钱,不必事事向儿子伸手。”罗少伦说,“‘白叶1号’很适合我们这里种植,是致富好帮手。”

自“白叶1号”茶苗落户普安以来,安吉县黄杜村每年专门抽派技术人员蹲点指导。2022年3月,普安县2000亩“白叶1号”感恩茶园正式实现开园采摘,采摘鲜叶3.2万斤,加工干茶4吨,产值300余万元

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介绍说,普安县构建了“3655”利益分配机制,即企业共享30%,利益联结户共享6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转户共享5%。2022年,“白叶1号”感恩茶园带动务工2万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245万元。

据了解,普安县以获赠2000亩白茶苗为契机,动员群众自发种植,“白叶1号”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普安县还以“白叶1号”感恩茶园种植管护技术标准为示范,带动全县茶园高标准建设,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8.3万亩,2022年茶叶综合产值17亿元

在四川省青川县,一批批“白叶1号”茶苗已经扎根在关庄镇固井村、沙洲镇青坪村和乔庄镇柳河村,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在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茶苗吐青了,大山变绿了,不少游客接踵而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开民宿、卖特产,翁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目前,接受茶苗捐赠的3省5县累计推广种植“白叶1号”茶园超过3万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不少外出打工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就业。

携手

所捐助茶苗跨越8个纬度、海拔相差1800米,这么多分散茶园,质量和销售怎么抓?

在参与选点时,浙江茶叶集团就与各个受捐村确定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贫困户有了租金、薪金、股金等稳定收入。

茶苗从“生根”到“生金”。为提前落实采摘和加工的质量要求,浙江又派出了不少专家能手,前往各个加工厂进行指导,为进入白茶盛产期做准备。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与安吉溪龙乡党委实施结对共建,在科研力量、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上予以保障。一旦茶树有个“头疼脑热”,或遇冻害、干旱,研究所专家随时远程会诊。

“茶苗捐到哪里,来自浙江的茶叶加工、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就跟进到哪里,解决受捐茶农的后顾之忧,真正让‘扶贫苗’变成‘致富叶’。”安吉县白茶办常务副主任朱毅介绍。

新的一年,“共富茶”举措再升级。安吉出台相关机制,今后三年每年拿出500万元,对受捐地12个村的白茶种植管理进行考核奖励,对当季春茶按安吉白茶标准加工并进行统一收购包销,助力茶农增收。

茶树长起来了,发展思路活泛起来。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过去没有产业,有了“白叶1号”后,开始吃上旅游饭。去年,全村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老百姓种的蔬菜、养的鸡鸭、做的腊肉都成了热销品,不少人还将自家农房改造成民宿。

西部山里的土特产,也飞入东部百姓家。安吉县搭建了“一片叶子手牵手”合销超市,并先后在余村、黄杜村等设点,帮助销售包括普安红茶、青川木耳等来自各个联盟村的土特产,深受消费者欢迎。

“通过帮扶,黄杜村也收获颇丰。党员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产业知名度更高,茶旅融合逐渐兴旺。西部地区群众首创的共富新模式,对我们启发很大。”盛阿伟介绍,除了茶叶帮扶,黄杜村还与受捐村开展支部结对、党建联建,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互助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富茶”的故事在续写……(采写记者:王俊禄 许舜达 李惊亚 郑梦雨

刊于《瞭望》2023年第16期

翻阅推荐

 理论学习|穆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总监制 | 任卫东
监 制 | 潘 燕
编 辑 | 唐朵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Mango美衣3折起,英国土特产川宁茶精选£2.3/盒小心!新西兰北岛遭遇频繁雷击!坏天气或将持续到周末…如何防霉防潮?速速收藏!樱花、桃花、杏花…傻傻分不清楚?赏花攻略来了!夫妻团圆,又分离20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加法是成长,减法是成熟,提升投资能力要这样做好“加减法”……中欧四国自驾游: 信息和体验总汇工具人、信任危机、销售机器…如何打破投顾"困局"?放冷焰、撒彩粉、冲围栏、黄牛举报……演出市场复苏为何乱象频发?投资大佬排队道歉,净值回撤屡上新闻头条…如何避免"尴尬"重复上演?反省投资要从不找借口做起判了!知名量化私募陷劳动纠纷,赔了80万!两大股东争夺公章?最新回应来了刘永好:实体经济转型,要做好“脱几层皮”的准备梨花、李花、樱花、桃花...都咋分辨?柏芝荐!美国本土特产infinitealo库拉索芦荟霜,大推荐!基金经理离职后,重仓股大爆发…如何避免这种"尴尬"?俄空军开战以来单日最大损失!两架米8、一架苏34、一架苏35被毁小红书:如何做好内容爆文笔记进阶指南什么样的人最自由?做好“坚持”这件事,它用了多少年第一本盲文 Vogue,时尚业终于到来的新篇章?ChatGPT-22:为什么大家不爱转辟谣文章?男人也会「假装高潮」……如何更好提高性体验?即将转轨英式国际高中A-level, 如何做好“无缝衔接”?问诊案例丨甲流来袭,家里如何做好防护准备?一个办法省心少折腾力推中国菜刀!削铁如泥,持久锋利,包你能拍蒜……术中如何做好肺保护,麻醉医生需要做好这些细致的工作高分“文献计量分析”文章的特点与启示瞭望|一个人、一座城、一种精神——60年,雷锋从未远去“感受” 到底是个什么鬼?非常阿玛尼!一支口红、一支香水,女人美得如此立体抹牙膏、扑面粉、涂酱油……儿童烫伤后最容易踩的“四大雷区”!周迅高圣远官宣分手:在新欢面前,男人的深情对旧爱是一个笑话中国好菜刀!削铁如泥,持久锋利,包你能拍蒜……一周快讯丨天津市天使母基金一举出资11支子基金;安徽又一支母基金招GP;旋极信息参设一支母基金A股独董大变局!至少15人"超标服役",有人仍兼职5家领薪91万,涉及61家上市公司…如何破局?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