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德国人的《论语》,尼采称为“最优秀的的德语书籍”
《歌德谈话录》 限时特惠包邮¥28.9(原价¥58 ),2022年6月30日活动结束。
1823年6月10日,31岁的约翰·彼得·爱克曼第一次来到当时已74岁歌德家中拜访。此时的歌德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作家,创作了《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著名的作品,而爱克曼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作家,为了让自己的文章能够顺利出版,将作品寄给歌德希望他能美言几句。不料歌德对他的才华赞赏有佳,邀请爱克曼到他家中拜访。
在此后的9年里,直到歌德去世,这位年轻的作家成为了歌德学术上的得力帮手,而歌德也将他毕生的经验智慧倾囊相授。两人频繁的就文学、艺术、政治,乃至社会,人生等诸多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爱克曼将这九年里每一次见面时的所听所见所感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完成了这本《歌德谈话录》。这本书被著名德国哲学家尼采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德语作品”。
__
天才的智慧
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歌德和爱克曼说了些什么,虽然两人因为诗歌而结缘,但他们几乎无话不说,交谈的内容包罗万象。
歌德谈论着他对拜伦,雨果,莎士比亚的看法,也谈论着他对拿破仑,莫扎特,拉斐尔的看法。谈到阅读时,歌德认为,读书或是欣赏艺术,都要看最优秀最经典的作品,因为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味,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对今后不论画画,阅读或者写作都会大有益处。谈到关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歌德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要采用适应自身的东西,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因为对于某一国人民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是有益的营养,对于另一国人民也许就是一种毒药。” 歌德甚至还谈到了中国,他认为“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人类几千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飞速发展,但在人性方面与百年前千年前的人类并未有太多的不同。歌德所反映的19世纪欧洲的种种社会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存在,歌德建议的读书写作方法在今日也依然适用。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做到了极致,还在于他们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不断学习钻研,产生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某种意义上本书就像一本近代西方文化领域的《论语》或是《传习录》,并非论述一种观点或是解释一门学科,而是通过对一位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人言行的忠实记录,让我们透过他的眼睛和头脑,对世间事物多了一些真知灼见。
__
文艺的力量
在本书中所描绘的19世纪,文学艺术依然是社会中最常谈论的话题。而如今,文艺却变得越来越边缘,不再为绝大多数人所关注。然而,在人类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自身感官所获得的各种感受,而非抽象的理性。作家、诗人、艺术家则将这些体验与感受提炼出来,使其有了穿透时间的生命力。理解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体验、感受的能力,正是现代人不断丧失,但却十分重要的。
当人们因疫情静态管理居家多日之后,走出家门方才意识到了蓝天,白云,鸟叫,虫鸣,花开花落的珍贵与美好。而这些,正是文艺作品最常赞颂的主题。正如歌德所说的:“人们必须具有足够的眼力、世界知识和纵观事物的能力,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伟大的意义。”通过欣赏优秀文艺作品而形成良好的“眼力”,我们或许不用经历极端情况,也能体会到并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充满丰富的情感与意义。
作者爱克曼出身贫寒,但凭借出色的绘画天赋,离开家乡去大城市闯荡,在外闯荡的日子里,他又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着多种天赋和刻苦的学习,他得以进入著名的哥廷根大学深造。虽然因为赞助人的关系,他不得不选择法学这一“饭碗专业”,但对于文学艺术无可比拟的热情使得他选修了不少与法学无关的课程,并最终因为醉心创作,离开了大学。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就得到的歌德的赏识,两人也因此结缘。
此次译林出版社重新翻译出版了这本《歌德谈话录》,根据德文原版直接翻译,并且完整收录了原著全部共三卷的内容外加爱克曼所写的前言及自我介绍,较之国内早年出版的如朱光潜先生所翻译的版本等,更加完整全面。不仅包含了歌德对于哲学文化等的洞见,也包含了歌德与家人的争吵,与贵族的应酬,甚至对植物,气候等与自然科学相关的看法。
本书写作方式像日记一般,爱克曼将与歌德的交流按日期整理,每一日的内容短则一页长则两三页。因此,读这本书,既可以像读歌德晚年传记一般一口气看完,亦可放在床头案前,每天读一两日的谈话,就像和一个高尚的朋友聊天一样,每一日都会给你带来新的感悟。读完《歌德谈话录》,也许你不会因此变成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但你会变成一个更完整的人。
版式:山海相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