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镇银行:有些精英真不是东西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了不起的盖茨比》
01
河南村镇银行出事后,
很多农民都取不出钱。
有些人不但不同情,
反而觉得简直活该:
“放着国有大银行不存,
非要去存什么村镇银行,
人家名字写得清清楚楚,
是‘村镇’银行,
一看就不太正规,
你还偏要去存款,
不是活该是什么?”
“国有大银行三年期存款利率,
只有3%多一点点,
但村镇银行竟然高达6%-7%,
一看就有问题,
你还贪图便宜去存款,
不是活该是什么?”
“最起码的理财和存款都分不清,
只知道占便宜只知道贪高利息,
不是活该是什么?”
…………
更甚至还有人说:
“就该让这些人吃一次大亏,
这样他们以后才会吸取教训。”
02
看到这样的“活该”之论,
说实话,
我真的觉得实在是太傲慢了。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说过一句话:
“人们以为拥有常识很容易,其实非常难。
所谓常识,就是因为普通人不具备常识。”
在很多城市人看来,
在很多精英人士看来,
村镇银行一看就风险大不靠谱,
村镇银行的存款一看就是理财,
但我们觉得“这是常识”的知识,
其实对于很多农民来说,
对于很多底层人士来说,
他们是并不知道的。
大V“Amyly”前几天讲了一件事:
“我大伯在一个二线城市务农多年,
有次他突然跟我讲,
现在的科技好发达,
居然把一张卡插入一个机器,
就能掉出来好多钱。
我当时那叫一个震惊,
没想到城里都快淘汰的ATM机,
大伯竟然还没有见过。”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
很多时候,
我们觉得是最基本常识的东西,
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
其实是从来不曾看过的,
甚至是觉得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不能以我们的高度,
去丈测和衡量一切人。
03
一个老师做过这么一个测试:
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纸,
让学生把纸揉成一个纸团,
接着他在讲台放了个垃圾桶,
让学生们往桶里扔纸团,
扔进来就得分。
当然有的中有的不中。
然后老师采访那些扔中的学生:
“你为什么可以扔中?”
学生就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
“我平时打篮球。”
“我方向感很好。”
“我用的是这样的姿势。”
…………
但其实,最显然的原因是:
大部分扔中的人,
只是因为坐在前两排而已,
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而误以为是自己的水平高。
接着老师让大家调换位置,
前几排的换到后面,
后几排的换到前面,
结果刚才前几排扔中的人,
换到后面后几乎都没有中。
做完这个测试后,
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做这个测试就是想告诉你们,
身处优势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在占便宜的,
所以往往会把优势误以为是能力和才华,
觉得自己的成功是凭个人努力获得的,
所以就会去嘲笑那些身陷窘境困境的人,
觉得他们之所以过得不好,
就是因为懒就是因为不努力,所以活该。”
04
以前我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
去一个贫困地区做过几天支教老师。
那段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给二年级学生上语文课,
在黑板上写了个“驶”字,
问学生:“这个字念什么?”
没有人回答。
我说:“把字典拿出来查一查。”
学生答:“我们没有字典。”
我说:“有字典的同学举下手。”
结果只有三个人举手。
我问:“你们怎么都不买字典啊?”
学生答:“太贵了。”
我说:“那有字典的同学查一查。”
一个同学翻了翻字典,突然大叫:
“老师,我字典里怎么没‘马’部?”
我拿过字典,翻了几遍,
真的没有翻到“马”部,
最后我发现字典是盗版的。
“你怎么买盗版字典啊?”
学生低下头,红着脸回答:
“不是买的,是我妈用鸡蛋换的。”
这些学生每天放学后,
还要去放羊打猪草割牛草,
农活干完之后才能看书做作业。
出生在这样环境下的人,
跟出生在大城市的我们,
真的是完全没办法比的,
我们付出五分努力便能得到的东西,
他们付出十分努力也难以企及。
但身处优势的我们,
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占了便宜的,
我们喜欢把一切获得的特权,
都当成是自己聪明才智的结果,
于是去嘲笑他人为什么不努力。
05
香港亿万富豪田北辰,
以前看不起穷人,他有一句名言:
“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田北辰一直都认为:
“穷人之所以穷,
是因为他们不好好读书,
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工作,
所以穷人活该受穷。”
2016年的时候,
田北辰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
就是去体验一下穷人的生活。
去体验之前,田北辰有一个想法:
“我这次要证明给穷人们看,
只要通过努力就是可以成功的,
弱者可以变成强者。”
田北辰被节目组安排住进了笼屋,
笼屋只有三四平米大,
进去只能坐着,根本直不起腰,
但每月租金需要1300港元,
看起来似乎很差,
但这已经是“豪华笼屋”了。
田北辰的工作是做一名清洁工,
每天只有50港元生活费可用。
早上6点起来,
他准备坐地铁去上班,
结果去地铁站一问询,
才得知坐地铁上班来不及,
于是他想去坐通宵巴士,
但坐巴士需要13港元,
他根本坐不起,
所以只好走很远的路去上班。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
他去买便当时,
才知道一份便当要25港元,
他根本吃不起,
为了找一份低于20港元的午餐,
他走了好几条街。
…………
就这样工作三天后,
田北辰就受不了了:
“一天工作近17个小时,
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
完全没有时间读书学习。”
参加完这个节目后,
田北辰改变了以前的认知,
“我以前想得太天真了。”
现在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站出来,
为生活在底层的穷人说话。
这件事情证明了我们真的需要去了解各个阶层,
只有我们去关注和了解了,
才会少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的毛病。
06
哲学家桑德尔写过一本书
这本书叫做《精英的傲慢》。
在这书本里,
桑德尔提出了一个观点:
就是我们这个社会,
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
觉得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取得的,
完全是自己努力和奋斗的结果,
而忽略了自己的成功,
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家庭和天赋。
所以这些精英人士,
不太关心那些活在底层的人,
不太同情那些生活不幸的人,
觉得他们之所以过得不好,
就是因为懒就是因为不努力,
所以他们就应该承受他们目前的境遇,
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的。
桑德尔将这种思维归结为“精英的傲慢”:
“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的,
就越不关心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的命运。
如果我的成功是我自己努力实现的,
那么他们的失败一定是他们自己的错。”
就是这样的思维逻辑,
让很多精英失去了同理心和共情力。
桑德尔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他就想先提醒很多精英人士:
尽管我们的成功,
离不开我们的个人努力,
但不容否认的是,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成功,
其实也依赖了“出身”和“天赋”。
为什么成功的人要怜悯活在底层的人?
为什么成功的人要多为底层的人发声?
为什么成功的人要对底层的人有所亏欠?
桑德尔这样回答说:
“因为若非上帝的恩典,
或出生的偶然,
抑或是命运的神秘,
我也会遭受如此厄运。”
07
杨绛写过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叫做《老王》。
老王是一个蹬三轮车的苦力,
杨绛经常坐老王蹬的三轮车。
作为大知识分子,
杨绛和钱锺书,
并没有高高在上,
他俩一直都对老王很好。
但老王去世之后,
尽管自己以前对老王很好,
但不知道为什么,
杨绛每每想起老王,
就会觉得心上不安,
她一直搞不懂是什么原因。
终于有一天她想明白了,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为什么总是心上不安,
就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但为不幸者所做的还不够。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
幸运者为什么有责任关爱不幸者?
幸运者为什么有责任为不幸者发声?
因为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