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流向体制内会影响社会生产力吗
昨天的文章《体制内有颜又有才是怎样的体验》,有读者留言:“精英流向体制内,并没有流向创造价值的地方,值得深思。”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曾有过疑问,今天跟大家来说道说道。
百度百科对精英的解释:精英即社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能力、见识、胆识、财产、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超过大多数群众,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是社会的精华。精英阶层即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背景的成功阶层。
“能力、见识、胆识、财产、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超过大多数群众”——我非常喜欢这个诠释。精英嘛,必须方方面面都出类拔萃。
也正因此,很多人觉得精英进机关是一种浪费,机关工作在大众眼里技术含量非常低。经常有人问:“你们是不是每天就看看文件?”“你们的工作有啥技术含量啊?感觉初中生都能做了。”“机关里技术根本用不上,上那么多学去机关里打杂,可惜了!”
对于这些疑问,大众又给出了答案:“在机关里上班社会地位高啊”“待遇好啊,比在企业里强”“有编制旱涝保收啊”
………
以上观点,也曾是笔者的观点,现在仍旧是很多人对机关最初的认知。
毕竟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的官僚主义以及现在还存在的“四风”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深很广的,老百姓更爱看一些负面信息,毕竟,越是反面的,大家越愿意相信是真的。
1、体制内待遇福利真那么好吗?
关于体制人待遇,各地因地而异,并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但都是根据国家规定来的,前一阵子南方公务员迎来降薪潮,开始规范津贴补贴。实行阳光工资后,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构成都是透明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
去外地旅游,我最喜欢跟出租车师傅聊的就是:当地公务员工资什么水平?之所以这么问,并不是在攀比或炫耀什么,而是通过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你大体能判断出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可以对当地物价、消费水平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因为,全国各地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在当地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为什么会是中等偏上?关于这个问题,也曾困惑许久。后来随着阅历的扩大,慢慢理解了这个原因,那就是:要保持体制的先进性。
先举个例子,记不清哪一年了,有个政协委员提出一个说法,当时很轰动。大体就是“清洁工、环卫工等工作不能工资太高”。此言一出,曾被很多人网络攻击,说他高高在上,不懂为底层人生活考虑、特意分阶层之类的。但这位委员给出了一个回答,至今我都非常佩服。答案是:“如果这类工作薪水定得高了,会被资本收割,普通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大众连得到这个工作的机会都没有。”
同样,如果体制内收入太高了,就会被资本、权力盯上,体制人员就成为资本、权力的代言人。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和推动岗位,如果被资本甚至是国际资本盯上,普通人进体制那更是没有机会了,真是细思极恐。
另一方面,如果收入在中等偏下,那就吸引不了人才报考,也影响为国为民服务的积极性。毕竟,大家工作的首要目的都是先要保证生存,如果生存质量还处于中等偏上的情况,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民服务,有助于体制保持先进性。
2、体制工作真的没有技术含量,多数靠搞关系吗?
前面举的例子是老百姓最普遍最表面的看法。认为机关里只是印印文件、发发文件、开开会、打扫打扫卫生,这只是认识到了机关里最基本的工作。
这些工作有吗?有,必须有,而且还是最常见的,但这些只是机关工作很小的一块儿,而且这也仅仅属于“技”的最低层面。
机关工作也有“技”与“术”之分。
技,用正确的方法去做一件事情。最常见的会务接待、通知印发、值班值守这些都属于技的层面。这些工作看机关的话,机关工作确实没难度,因为这一系列常规动作都有相关的工作制度流程,只需照办即可。从这个意义上看,高中毕业生就能胜任。
但这类工作在机关里真的是太微小太微小了。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比如:如何服务领导有效决策?如何根据领导决策开展下一步工作?这些工作如何推动?推动过程中要组织哪些力量?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等,诸如此类工作,可不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就能谋划得了的。
别看体制内只是一个小兵的位置,但考虑的事情、工作的步骤、承担的压力要往帅看齐。要做好真得“身在兵位、胸为帅谋”。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术”。
术,知道原理是为术。属于决策层面。领导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一切领导活动都要解决“干什么、怎样干和怎样组织干”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决策来解决,战略、策划、合作、投资、人事、财务、分配的好坏与决策都有紧密的联系。
那做这些,需不需要高素质人才呢?决策者的素质决定着他的决策素质。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制定那些别人不能代劳的决策。有人说:这都是领导的事,与小兵无关。真是这样吗?
机关里哪个领导不是从小兵干起来的!
笔者记得,有一亲戚是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刚毕业进机关,也是从打杂干起。其母亲曾对人说:“工作是撒耗子药。”说起来跟笑话一样。该亲戚当时分在卫生系统,刚进单位确实跟着搞城市卫生,撒过耗子药。后来该亲戚官至当地组织部长,如果单论撒药,一个小学毕业生也能干,但他有能力胜任组织部长吗?
没有最初的基本历练,怎能一步步走上决策层。就算是清北、哈佛等名校毕业生进入大企业或自己创业,是不是也得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不可能一上来就担主责吧?
3、体制需要精英吗?
近些年,“清华毕业生考街道选调人员,名校毕业研究生去考城管”,类似新闻也常上热搜。似乎名校毕业的人就该去搞研究搞发明,进体制内至少也应该去搞原子弹、研究卫星……。总之不应该去体制内抢这毫无技术含量的饭碗。
如果体制内全是平庸之辈,那党和国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靠谁来推动?靠企业吗?如果企业真心做实业,但是没有懂他们的体制人,会不会处处受限,发展成问题?
“能力、见识、胆识、文化素养”这些是一个优秀领导人的必备素质,也是后备干部必备的素质。
名校学生首先得分数高,学习好。这样的毕业生要么头脑灵活,要么踏实努力。这两样素质也是体制人最需要的。分数高,解决难题的过程,也是思维方式展现的过程。一个名校毕业生和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生或者无学历的人,他们对待同一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有区别。
作为服务决策的体制人,点子精、路子活、脑子大,才能有效激发决策者的思维。如果围绕在决策者身边的只是一群会端茶倒水、听话老实的普通人,那这决策者真是挺可悲的,因为他不仅要承担责任压力,还得自己去努力创新,一个人是带不动一群人的,这样的机关工作效率是要大打折扣的。
每年体制的招考量与毕业生总量相比,微不足道。
精英都流向体制了吗?关于每年的公考招录人数占毕业生数量的比例,没有查到相关数据。但我记得一个典型案例:当年参加公务员招考时,根据所报岗位人数比,大概是两个考场能上岸2人。
所以说,尽管每年的考公大军浩浩荡荡,但真正进入体制内的毕业生数量十分有限,只是关注度太高,有些新闻更愿意当“标题党”,给人们造成了错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