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上了面,女子吃了一口却发现,面不仅坨在了一起,还有股鱼腥味,像是馊了一样。但没想到,一旁的丈夫却觉得妻子这样做很丢脸,二话不说就离开了面馆。上车后女子开始情绪失控,哭喊着强调自己发火不是因为面,而是因为丈夫觉得自己丢脸。但丈夫始终没有丝毫安慰,一直在“面不好吃下次就不去”、“没必要跟老板说”这两个问题上纠缠。视频发到网上,大部分网友都站在妻子这一边,把矛头指向了丈夫。显然,在这件事中,妻子的情感诉求自始至终都很明显——她想被尊重、被支持、被安慰。关键时刻,不仅没和妻子站在一边,反而是故意抛弃,在车里也根本不接妻子的情绪。而这件事之所以引发讨论,是因为我们从这位女子身上,看到了很多女性在关系中的缩影:面对他人的「情感漠视」,往往会产生比男性更激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因此崩溃。女儿被上司霸凌,但父母根本不在意她有多难受,反而质疑是她能力有问题,这时女儿可能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陷入绝望中;妻子跟伴侣分享日常,但对方总是不闻不问,毫无兴趣,时间久了,妻子可能会忍受不了这种冷漠回应,选择离婚。在父母或伴侣看来,这些情绪反应很极端,觉得她们在小题大作。但在很多女性看来,对方的「情感漠视」,往往释放着一个信号:因而会产生一种“自己的情感,包括自己这个人都在被拒绝和否定”的感觉。为什么对于有的女性而言,在遭遇「情感漠视」时,更容易情绪失控呢?首先,根据荣格的理论,女性天性情感丰沛,有着很强的联结能力,情感需求也相对比较旺盛。但在我们社会中,相当一部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并未能得到足够的情感回应,有些甚至是在情感荒漠中艰难成长。小秋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到大,父母心思几乎都花在弟弟身上,对小秋的关注很少。他们只希望小秋能懂事一点,少添麻烦,一起照顾弟弟,分担压力。一次,小秋在学校受到了欺负,她非常害怕地回到家,边吃饭边流泪。可父母只顾着弟弟,没人关心她,母亲甚至白了她一眼:“哭什么哭,一天到晚哭丧个脸。”用小秋的话说,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只能任凭世界崩塌,任凭自己“死去”。委屈、愤怒、悲伤、羞耻,种种感受席卷而来,小秋忍不住跑回房间崩溃大哭。终于,小秋哭累了,把所有情绪忍了下去,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父母的「情感漠视」,是小秋内心一道深深的伤口,而她因此成了“站在悬崖边的人”。这股巨大的能量,在无意识里形成了一个“黑洞”,随时可能将小秋推下“悬崖”,推向绝境。可以说,在情感匮乏中成长的女性,内心都会不同程度地留下一些创伤:另一方面,她们又充满“不配得感”,会因为被拒绝而陷入绝望。甚至会因为伴侣有意或无意的「情感漠视」,而变成二次伤害。就像结婚后的小秋,对丈夫的“偏爱”有着非常严重的执念。比如,如果心情不好,丈夫必须放下事情,立马打电话或回到她身边陪伴和安慰;两人发生争执,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丈夫必须认错、哄她,以她的意见为准;又或者发生类似视频中的情况——当她与别人起矛盾时,不管有没有错,老公必须第一时间给她撑腰。但时间久了,丈夫变得十分疲惫,无法满足小秋的时候越来越多,争吵越来越频繁,夫妻二人的关系也岌岌可危。她说:其实我知道他是爱我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无法及时得到他的回应,就感觉自己像要死了一样,控制不住地崩溃,怀疑他、憎恨他。从小秋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亲密关系成为创伤呈现的最佳舞台,本质上是因为——把伴侣投射成了“理想父母”,内心的那些黑洞和阴影,渴望在“理想父母”这里被看见、被填满、被转化、被疗愈;或者说,无意识中退行至受伤的内在小孩状态,一直在等待“被救赎”。如果选择提供情感支持,给予共情和安慰,这些新的、支持性的客体经验,会让她们的“黑洞”暂时被填满,创伤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就像小秋,在丈夫积极回应的那几年,状态一直都比较稳定,对丈夫爱意明显,彼此关系也很融洽。但是,一旦伴侣疲惫或懈怠,出现情感忽视,还未痊愈的伤口立马又会被撕裂。她们迅速跌落回曾经那种不被重视、不被抱持的创伤性体验中,对伴侣充满恨意,也极大地消耗着关系。我们无从得知视频中女子的成长经历,但从她对伴侣「情感漠视」的激烈反应来看,内心大概也藏着一个“黑洞”。更不用说像她丈夫那样,不仅态度冷漠,甚至还通过视频传播的方式,进行恶意的情感羞辱,这无疑是对她的二次伤害。对于女性而言,因为「情感漠视」而引发的失控和崩溃,不仅是一种身心和能量的耗竭,也可能会摧毁一段关系。执着于在伴侣身上寻找“理想父母”,只会让痛苦加倍。我们真正能做的,其实是把力量收回来,去好好照顾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换个角度来看,情绪崩溃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它有可能是无意识中某种情结的提示和外显。为什么在被情感漠视的当下,我会爆发如此强烈的情绪?
这些思考,有机会引导我们去觉察被压抑至黑暗深处的创伤。慢慢地,我们会发现,曾经被父母忽视的那个受伤小孩,其实一直在角落里蜷缩着、狰狞着,从未离开。看见之后,我们可以借鉴正念中的“内在小孩疗愈技术”,去安抚这个委屈的小孩:能获得一段长久且稳定的、健康的关系体验,让这些体验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才能慢慢地更改与他人的互动。因此,我们可以靠近一些良性关系,去体验情绪被接住的感觉,以此获得支持和安全感,就像小秋,她曾在丈夫那里获得过这种经验,有过一些疗愈,可惜对方的专业力量有限,难免会有“情感倦怠”的时候。但在咨询室,小秋每次谈及父母过往的行为,以及对丈夫的恨意,咨询师都会在旁边稳稳地接住她,给予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接受咨询一段时间后,小秋明确感受到,自己对丈夫的态度更加有弹性了。遇到一些被无意或者不得已的疏忽后,还是会有一些“濒死感”。但在那个当下,她似乎有了力量,提前让自己慢慢平息情绪,阻止自己“坠入悬崖”。她说:每当遇到“悬崖时刻”,她的内心都会有一个声音或形象出来,轻轻地托住她,与她同在,她便会慢慢“活”过来。 最后,切换回成人自我状态,去管理内在小孩。
而经过观照与安抚后,内在小孩的能量平稳下来,就腾出了重新切回“成人自我”的空间。我们就有能力去预判和管理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进而获得更多的掌控感。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局限等同为“我不配”,以此来否定自己。但事实上,这两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很难让别人全然关注自己。我们才不会轻易因为别人的「情感漠视」,而陷入自我否定中,以至于情绪崩溃,而是能慢慢认识到,自己本身就是个完整的个体,从来都值得被好好对待。由此,因为童年时被「情感漠视」带来的“濒死感”,才能慢慢减轻,对伴侣偏爱的执念,才能慢慢放下。最终,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自我力量,去填满内心的黑洞。「在看」+「分享」,拥抱内在小孩,你从来都值得被爱作者:MISS蔷薇,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国家二级咨询师,新书《辛苦你啦,内在小孩》全网热销中,公众号:MISS蔷薇(vlook7232)。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邀请你在咨询中寻求改变
体验无条件关注与安全感
探索更真实、更成熟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