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细胞》:章新政/向烨团队揭示甲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

《细胞》:章新政/向烨团队揭示甲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

公众号新闻

甲病毒(alphavirus)是一类由蚊虫等节肢动物传播的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能广泛感染人、鸟、鼠、马等多种动物并引起相关疾病。甲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发烧、严重且持续的头痛、肌肉疼痛和关节痛。一些甲病毒能感染神经细胞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发重症脑炎。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药物或者疫苗被批准用来治疗或者预防甲病毒的感染。
近年来,关于甲病毒侵染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系列重要进展。其中,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与其受体Mxra8结合的分子机制,以及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与其受体LDLRAD3结合的分子机制均已被阐明。然而根据现有研究,尚不能解释甲病毒能广泛感染从非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且进化关系上跨度很大的多种物种的原因。
2021年的一篇研究报道表明,载脂蛋白受体VLDLR(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是包括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 SFV)在内的多种甲病毒感染蚊虫、鼠、马、人等多个物种的通用受体。不过,病毒与这类受体的结合模式及其介导的跨物种传播机制尚不清楚。
近日,《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课题组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向烨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该工作解析了SFV与人源受体VLDLR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鉴定了一种甲病毒全新的受体结合位点,揭示了受体VLDLR的多个相似串联结构域通过协同作用与SFV特异性结合的新型机制。该研究首次阐释了通用受体分子介导病毒实现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及新型疫苗开发提供了新靶点。
甲病毒囊膜表面有80个三聚体形式的刺突蛋白,每个刺突蛋白由三个E1/E2异源二聚体构成。已有研究普遍认为,位于刺突蛋白近囊膜区域的E1主要负责病毒与宿主的膜融合,而位于病毒远离囊膜区域刺突蛋白上的E2参与受体结合。CHIKV与MXRA8复合物和VEEV与LDLRAD3复合物结构研究发现,LDLRAD3和MXRA8都结合在病毒spike上相邻E1-E2二聚体形成的狭缝中,病毒的E1、E2蛋白均参与了与受体的结合。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基于分块重构算法的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SFV VLP及其与受体VLDLR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并出乎意料地发现VLDLR结合在SFV E1蛋白贴近囊膜区域的DⅢ结构域(E1-DⅢ)上,且 SFV E2并没有参与和受体VLDLR的结合。这种结合方式与以往发现的甲病毒受体结合方式完全不同,刷新了关于甲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认知。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VLDLR通过其胞外多个富含半胱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LDLR class A repeats,LAs)与SFV E1-DⅢ结合。单个LA结构域与病毒的结合力弱,而多个串联LA结构域与病毒的结合显著增强。SFV表面受体结合位置E1-DⅢ在二次轴、五次轴附近相互靠近且密集排布,为多个LA结构域可能的协同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通过解析SFV VLP与多个串联LA复合物结构,研究人员发现多个串联的LAs可同时结合SFV VLP多个E1-DIII位点,且并非以一种固定的模式结合,而是存在多种不同的结合模式。在五次轴附近,多个串联LAs发生轻微的旋转以避免空间上的阻碍并协同结合E1-DⅢ。与单个LA结合时相比,串联形式中的LA虽然在转动过程中大部分与E1-DⅢ的相互作用会被破坏,但是一些关键位点上的相互作用依旧保留着,而且通过串联LAs的协同作用,弥补了单个LA上非关键性相互作用的损失,大大增强了病毒与受体的结合力。从而,这种多个串联LA协同作用模式能够增加受体对单个LA中结合能力丢失的容忍度。
▲新型受体通过多个串联LA结构域的协同作用介导甲病毒SFV的跨物种传播(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不同物种VLDLR大多数LA序列虽然差异较大,但与病毒作用关键残基W132、E137和D139完全保守。VLDLR独特的协同结合模式,使其在介导病毒感染时能够耐受来自不同进化层次物种间序列的差异,实现跨度很大的多物种之间的病毒传播。
综上,该研究通过结构生物学手段,结合多种生化方法,首次阐述了多种宿主中进化上相对保守的通用细胞受体通过其多个相似结构域弱相互作用的协同工作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介导病毒跨物种入侵的分子机制。
清华大学医学院向烨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章新政课题组副研究员曹端方、向烨课题组博士后马丙婷和章新政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曹紫怡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春风基金、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基金支持。
来源:药明康德、学术经纬
往期推荐
1. 抗体和新冠病毒感染之间有何秘密?一文揭开新冠病毒抗体面纱!
2. 饶毅团队成果:为什么孩子和妈妈最亲近?血清素启动最早的社会关系纽带
3. 中科院微生物所严景华团队与方敏团队合作开发猴痘mRNA疫苗
4. 施一公:我是这样读英文科研论文的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武汉病毒所罗敏华团队在SOX2介导HCMV感染并调控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Cell Rep. | 武汉病毒所在甲病毒诱导哺乳动物RNAi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程汉/罗敏华团队等揭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并促进脑胶质瘤的分子机制签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受邀成为巴黎奥运会主转播机构Nat Commun:揭示甲型流感病毒的致命弱点梁建章新书聚焦“人口创新力”,透视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国家竞争力红毯来了!“大嫂”高叶真空出席,李小冉皱纹抢镜,倪妮白到发光自来熟猫猫简直是动物界的社交达人,随时随地跨物种交友Transl Res:中科大叶山东团队揭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关键损伤因子蔡天凤前公公情妇容貌曝光,月砸18万租房,连逃亡地点都已规划好JVI│荣知立、张其威教授团队建立腺病毒呼吸道类器官感染模型,揭示人55型腺病毒引起高致病性机制《细胞》:黄三文团队绘制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二维图谱Cell Reports丨张政/鞠斌团队揭示新冠病毒突变株BQ.1.1和XBB.1逃逸原始株疫苗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Cell:破解140年难题!首次揭示淋巴结中的易染体巨噬细胞清除触发自身免疫的B细胞机制喜报|《细胞》封面:复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最新成果、恩泽康泰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Cancer Res :北京大学邱晓彦团队揭示了促进癌症干细胞增殖的关键信号轴嘉宾进展|清华大学尹航团队揭示细胞外囊泡调控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新机制收获诸多好评的知名IP《工作细胞》又出姊妹篇漫画了!《细胞》:以“卫青”之名,抵御“绝症”根肿病破解20年难题!《Nature》重磅:揭示调控细胞内基因转录的“红绿灯”机制!为何有些疗法对癌症患者无效?Nature:揭示免疫细胞检测癌细胞突变并对其产生反应的分子机制外泌体进展|J Crohns Colitis: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李毅团队揭示克罗恩病中肠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点《细胞》:李家堂团队揭示蛇类的起源与演化机制蔡天凤头七!现任丈夫及亲友携祭祀品,前往凶案现场为其“招魂”喜报|颜宁受聘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国际研究团队揭示贝多芬生前健康状况2分钟,网络骗子弄走了2万元《细胞》:李佳学/李晓淳等揭示磷酸鞘氨醇的转运机制哈兽研基础免疫创新团队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免疫逃逸新机制Cell Rep |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合作揭示高尔基体定位蛋白GPR108抑制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新机制Cell | 块头越大,寿命越长?研究揭示了物种内部和物种间普遍和独特的寿命调节策略,并为发现长寿干预措施提供了工具蔡天凤妹妹美貌更惊为天人!母亲雍容华贵三观正,现丈夫宽厚大爱Cell | 向烨/章新政合作解析虫媒病毒跨物种传播分子机制Cell Discovery | 严欢课题组发表关于MERS-CoV相关病毒的宿主范围与跨种传播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医科院王健伟团队揭示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者BA.1突破感染后诱导针对奥密克戎不同亚谱系获得性免疫特征《细胞》公布全球第三位被治愈艾滋病患者治疗细节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