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这是近年来金庸研究的一个大成果
文/六神磊磊
一
放假,说点轻松的,介绍一个关于金庸生平研究的很有价值的新成果。
它来自学者查玉强的一篇文章《金庸在湘西》。
这篇文章,是考证金庸在湖南的几年经历的。抗战期间,年轻的金庸曾经在湘西住过,经营过农场。换句话说,金大侠也曾经当过“农场主任”。
那是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光,大概也是人生前半段最彷徨迷茫的时刻之一。
金庸因此对湘西也很有感情。他的小说里经常写到湘西,大家都还记得的铁掌峰、青龙滩、还有“湘西名宿”潇湘子等,都和这段经历有关。
然而,关于金庸在湘西的具体情况,一直有些重大空白,有些是金庸自己生前也未能说明的。各个版本的金庸传记对此基本都语焉不详。
直到近两年多,关于金庸在湘西的经历忽然有多篇文章出现,而且越来越详细、精确。我梳理了一下,这些文章大体都和嘉兴查玉强先生的《金庸在湘西》有关。
它可以说填补了一大空白,相信金庸迷们看了都会非常开心。
声明下,我是先有了介绍这篇文章的念头,才辗转联系上查玉强作者的。之前我们没有任何联系,也从没交流过别的事情。
二
查玉强先生是嘉兴五四文化博物馆馆长,《金庸在湘西》最早应是于2022年2月在网上发表,后来在“嘉兴文史”等公号上都有转载。
文章捋清楚了关于金庸的一些谜团,最重要的是:金庸所经营的农场,究竟是在湘西哪里,是哪个农场?
关于农场的具体地址,长期以来都有沅陵、泸溪两个说法。金庸先生自己也没在采访和回忆中完全说明白。
2021年出版的严晓星《金庸年谱简编》,是近年来最清晰、简明的了,但因为资料缺失,也只能暂时把农场定在沅陵。
而查玉强的考察告诉我们,就是在泸溪。
最关键的证据,是查玉强走访了金庸同学余兆文的女儿余小亚,得到一份从南京市第四中学档案室调出的关于余兆文先生的履历表。
该表上显示“1945年5月至1946年6月在泸溪县浦市镇私营湖光农场,证明人查良镛”。查良镛当然就是金庸了。
可能是冥冥中的巧合,金庸作为同学的“证明人”,却无意中为后人证明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三
金庸办农场的整个过程,文章写得非常明确。
抗战之中,金庸穿越日寇封锁线,到大后方投考大学,中途因病在江西的南丰休养了两个多月。
我对南丰这个地名印象很深,因为我在江西长大,从小就熟悉南丰蜜桔,有一句歌词叫“南丰桔子甜又香”。
因为这一场病,金庸错过了考试时间,于是只得来到湘西,向同学王铎安的哥哥王侃求助。王侃在泸溪乡下办了一个农场,也就是前文说的“湖光农场”,主要是种植油桐树。
王侃给几乎身无分文的金庸安排了一个“农场主任”的职位,协助抓农场的管理工作。
查玉强写到:至此,在饥寒交迫中闯荡了半年多的金庸总算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
在湖光农场待了半年时间后,1943年夏,为参加当年的考试,金庸暂别王侃,继续赶往重庆,考上了中央政治大学。一年多后,金庸因故触怒学校被开除,不得已来到重庆的中央图书馆工作,暂时担任了图书馆管理员。在这期间,他博览群书。
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图书馆管理员后,王侃又诚挚邀请金庸一起管理农场,还答应今后支持他留学。金庸便和同学余兆文一起回到泸溪,继续当“农场主任”了。
在农场“躬耕”之余,金庸没忘记孜孜不倦地读书、钻研学问。余兆文回忆,金庸在农场时曾试图将《诗经》《牛津袖珍字典》翻译成英文。
四
这一段“躬耕南亩”的历史,对金庸一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一方面,他饱尝了辛酸,求学的理想不断破灭,彷徨无计,不知前途何往。
另一方面,金庸也在这里接触了众多的劳苦大众,和许多的当地汉人农民和苗人做朋友。在湘西的这一段,也是他一生中最接近乡土的经历。
他亲眼见证了一些最要好的农民朋友的苦难和不幸。比如一位姓覃的农民,虽然是文盲,但爱唱山歌,为人活泼有趣。金庸常跟他去捕鱼、钓田鸡、打山鸡。这位覃姓的朋友当时还与邻村的一位姑娘恋爱。
忽然之间, 村子里爆发了天花,姓覃的朋友全家都染上了,其母亲、哥哥、妹妹全部病死,为了安葬家人,他只得将牛羊都卖光,自此一无所有。他也从此变得痴痴呆呆。
金庸见证了这一切,后来还撰文提及这位朋友。他的武侠小说里总渗透出一种悲悯、同情,这几年的经历正是原因之一。可以说,没有湘西之旅,“金庸武侠”这个拼图肯定会大大缺失。
五
近来,不少作者还从查玉强的研究出发,继续追踪金庸的湘西足迹,有了一些新的成果。
有一位李焱华作者,一直在撰写金庸和泸溪相关文章的。根据新发现的“湖光农场”的关键信息,在沅江畔的辛女岩下探访到了湖光农场旧址。
在当地,已无人记得当年曾有个外地人查良镛在这里工作打拼过,但是仍然有老人记得民国时“湖光农场”的名字。
李焱华等作者还对金庸小说里湘西的“铁掌峰”等进行了考证,介绍了它的原型——沅江边上的“辛女岩”。
它形如五指向天,险峻陡峭,成为了金庸写出“铁掌峰”的灵感源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