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潮退”,现在布局规模化还来得及吗?
作者 | 智合研究院 刘元坤
来源 | 智合
2010年前后,中国律所掀起规模化浪潮,一批批律所通过合并等方式拓展规模、扩大布局,跑马“圈地”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近年来,已经成为巨人的规模大所,越来越注重关注内部的协同与整合,逐渐放慢了布局的节奏和脚步。对于全国性规模大所而言,规模化的潮头仿佛开始褪去,告别疯狂的高速扩张,开启稳健的逐步增长。
但是,越来越多的律所由于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发展诉求,渐渐开启了规模化进程。
在经历了多轮规模化浪潮的今天:
律所开启规模化发展还来得及吗?
市场是否还容得下更多的规模大所?
规模化道路上的新晋选手如何面对规模大所的影响?
规模大所布局趋于定型
1979年我国恢复律师制度以来,我国律师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律所的规模化也得到长足发展。盈科、大成、国浩、京师、锦天城等一批全国性规模大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律师行业规模化发展的缩影和模型,映射了规模化的前沿趋势。追溯他们的规模化发展历程,可以窥探出规模化潮流的大致脉络。
亚洲法律杂志(ALB)多年来连续公布中国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此表以2022 ALB China 中国最大30家律所为样本,追溯其在过去数十年中的每年开设办公室数量总和,从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律所规模化的大致阶段特点。
律所开设历史情况来源: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
1979年我国律师业恢复后,全国各地涌现出法律顾问处,律师队伍持续壮大。1979年,中国律师人数为212人,1988年已近3万人。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加快,司法部开始允许创办私人律师事务所,我国律师事务所的数量激增,在1996年《律师法》正式实施前,全国律所数量已经到达8265家。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修订的《律师法》允许律所采用特殊的普通合伙组织形式。高速的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变化,催生了中国律所的规模化扩张。
德恒、方达、国浩、浩天信和、金诚同达、金杜、锦天城、竞天公诚、君合、隆安、泰和泰、天元、中伦等纷纷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各主要城市开设分所或完成合并。
从图表上观察,规模大所在2010年开设律所的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形成一个陡峭的顶峰,开启了中国律所规模化的新速度、新阶段。
2010年前后,以盈科为代表的一批律师事务所的国内外布局直接推动掀起了中国律所新一轮扩张的规模化浪潮。在规模化浪潮的冲刷之下,越来越多的律所致力于规模化建设,通过强强合并、设立分所等方式拓展规模、扩大布局,法律服务市场跑马“圈地”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2022年,规模大所新设办公室数量出现明显的大幅减少,新设办公室增速有所降温,这也与行业近两年的直观感受相契合。随着规模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全国性规模大所近两年逐步放慢布局速度,目光开始从重视外延式扩张转向内生式增长,日益注重内部建设和专业提升,逐步从纯粹的“数量增长”转向有机的“内部整合”。
新所规模化突围的三重挑战
全国性规模大所多数经历了多轮规模化发展热潮,在规模、品牌、人才、市占率等方面占据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全国性规模大所的规模化红利,对于在现阶段开启规模化建设的律所而言,都是摆在面前的挑战。
(一)市场竞争
在律所规模化浪潮下,全国性规模大所纷纷落子区域市场,以盈科、大成、京师、德恒等代表的典型大所展开全国布局,基本完成一二三线城市覆盖,其中盈科、大成等已下沉国内四五线城市。随之而来的是规模大所对区域法律服务市场的蚕食、消解,区域市场份额争夺逐渐升温。
品牌、规模是全国性规模大所本就具有的优势,来自全国的一线品牌律所随着市场的逐步下沉并结合本土化发展的市场策略,很有可能会极大程度上挤压本地所的市场空间甚至取代本地所的原有优势,其打入本地法律市场、打通全国上下的服务链条往往只是时间问题。当对方在本地市场建立起品牌、规模优势,本地所在缺乏品牌输出、配套服务体系的情况下便很有可能丧失原本的优势,本地律所如果本身没有什么特点或者独特资源的话,基本上很难有招架之力。
对于现阶段开启规模化进程的律所而言,其不仅要守住现有的市场份额,更要提高自己在本地乃至全国的市场比重。
(二)人才竞争
全国性规模大所带来的人才竞争压力也是堪比釜底抽薪般的潜在影响。
全国性规模大所吸收区域律所优秀业务团队,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分所的案例并不罕见,甚至整个律所都被大所收入麾下的情况也并不少。
全国性规模大所在品牌、市场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各种人才引进举措,也吸引很多律师投向大所怀抱,本土律所精心培养多年的业务骨干不断流失,沦为大所的“律师教学基地”。
(三)管理挑战
律所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分所数量、律师数量、员工数量、业务数量、业务类型得以迅速扩张,决策管理事务的复杂程度攀升,这就要求律所的管理架构及各项基本制度要不断发展完善。
全国性规模大所经历了比较长的规模化发展阶段,有着比较完善成熟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方式,在风险控制、利冲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且全国性规模近两年逐步将目光投向内部建设和专业提升上来,关注内部的协同与整合,管理方式从粗放到精细。
现阶段开启规模化布局的律所,则要在业务、人员、分所的扩张中一边承担管理经验不足带来的内部消耗和潜在风险,一边在与大所的对抗中不断化解新的管理挑战。
下一个潮头正在涌来
虽然现在开启规模化将面临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等种种挑战,但中国律师行业还远没有到进入到存量市场零和游戏的阶段,广阔的增量市场与发展空间足以容纳中国律所的下一波规模化。
(一)市场增量
从需求端看,全国法院收案数量近两年保持每年3000万件以上数量高位运行,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统计公报
从供给端看,2018年,全国律师办理各类法律事务1068万件,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308.5万件,同样保持着稳健的增长趋势,且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数据来源:司法部
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为不同区域律所开启规模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
(二)人才储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在律师人数方面,我国律师多年来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已达574042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提出,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将达到75万名。
各地在省市层面出台的行业发展规划中也制定了律师人数发展目标。据不完全统计:
江苏提出,到2025年全省执业律师超过5万人;
四川提出,到2026年全省律师人数达4.5万人;
上海提出,到2025年全市律师人数达到4.5万人;
河南提出,到2025年全省律师总数达到3.5万名以上;
结合各地当前律师人数计算,深圳、江苏、上海、四川、湖南等地在规划期间每年律师人数净增长在2400人以上。
随着律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的律师人数将持续保持增长。规模大所并不能将每年的律师增量全部吸走,日益扩大的律师规模,将为律所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
(三)政策扶持
各地司法行政部门鼓励律所规模化,各地均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规模化发展。
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律所开启了规模化进程,其中有精品化律所进行规模化拓展,也有许多区域性头部大所开启了全国性的布局。这其中既受外部环境压力所影响,也是内部发展诉求所推动。
一方面,规模大所让越来越多的中小所感受到规模化的强势和带来的压力。
人才竞争,业务骨干纷纷流向大所。
项目招标,律所规模成为硬性门槛。
另一方面,当律所品牌和业务体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论是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还是基于内在的增长压力,扩大规模是很多律所对目标客户与市场的分析判断后的战略选择。
来源:司法部
根据司法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百人所从2017年底的200多家增至2021年底415家。
在各地规划中,浙江、上海、湖南、四川、广州等8地有明确的“百人所”数量发展目标。
全国性规模大所以外的律所规模化,既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也是行业将会延续的趋势,一批新的规模所正在涌来。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