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AI 落后了?这两个 90 后表示不服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ChatGPT 火了,有人担心,在这波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中国是不是又被落下了?
知乎答主曾国洋和洪泽鑫的观点非常一致:「我不认为是这样。」
他们不是年少轻狂。而是,两人一直身处人工智能领域,熟知人工智能在世界、中国的发展现状。
曾国洋,今年 25 岁,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OpenBMB 开源社区主要发起人之一,主攻人工智能底层大模型的研发,8 岁开始学编程的他,已经有十几年编程经验。
洪泽鑫,今年 31 岁,在自动驾驶行业深耕多年,现在创业,专注自动驾驶领域测试技术的应用,他亲身经历了自动驾驶的低潮和爆发。
曾国洋觉得,「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场景落地上,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具优势」。而洪泽鑫则表示,「如果自动驾驶能够在中国落地,那它去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问题。」
这两个雄心勃勃的 90 后,是整个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缩影。
在被 ChatGPT「炸」出来之前,他们早就在各自领域耕耘已久,并在知乎上分享观点,招揽人才,记录从跬步到千里的跋涉和进阶。
知乎也早已注意到了这群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前不久,知乎和曾国洋团队合作,推出「知海图 AI」中文大模型,目前已经运用于知乎热榜。
人们把赞许和肯定的目光投向他们。这群年轻人,正带领中国人工智能,走向更远的未来。
今天,他们想和青年朋友们聊聊,和 AI 共舞的乐趣和挑战。
曾国洋 8 岁就开始学习编程。
最开始接触计算机,「就像是玩玩具」。
后来,参加到算法竞赛,他发现通过算法,计算机能够非常像拥有智能的人一样去解决实际问题,「觉得非常有意思。」
这让他很早就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能不能让计算机帮他写作业,帮他打扫房间,做菜,陪他一起玩儿。
计算机给曾国洋创造了这样一个自由空间:「你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自由创造,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兴趣最终将他带入了专业领域的学习。通过竞赛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后,曾国洋加入到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THUNLP)。
2020 年,曾国洋作为主力成员,和团队一起研发出了国内首个中文大模型 CPM-1 ,业内瞩目。
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发现国内外相关的资料、技术分享都非常匮乏,决定将自己的探索更快地分享到工业界。于是,在发布大模型的同时,曾国洋和导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长聘副教授刘知远一起创办了 OpenBMB 这个大模型开源社区。
刘知远老师在知乎「安利」OpenBMB 大模型开源社区
「大模型以及 AGI(通用人工智能)必定会为人类带来一个全新的改变,能普惠天下。所以我们一直坚持走开源路线。」
2022 年,曾国洋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了面壁智能。他笃信,他们现在做的事情,会掀起世界未来几十年飞速发展的浪潮。
「其实我们的研究水平,比国外并不差。国际顶级期刊上,关于人工智能前沿研究的论文,我们也能发表。国外能做的研究,我们也能做。」
但 ChatGPT 的爆火还是带来了紧迫感。「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慢慢做研究,得加快脚步了。」
曾国洋经常在知乎上刷关于 AI 的深度讨论。他习惯了在每天起床后,睡觉前刷知乎,「知乎上,大家的观点质量会更高一些,也更多样。」
ChatGPT 爆火之后,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悲观的论调。
但曾国洋看法不同。他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场景落地上,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具优势。
第一,每年中国的各大高校都会往人才市场输送大量高质量工程师。
第二,大模型是人才、资源、数据都很密集的领域。中国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语言系统,训练大模型,具有天然优势。
第三,中国有 10 亿的网民。如此大的群体,做一个应用,哪怕被一小部分人使用到,也是一个巨大的数量。
前不久,曾国洋团队和知乎合作,推出了「知海图 AI」中文大模型,并率先运用于知乎热榜。
这个大模型对知乎热榜问题中的所有回答,进行要素抽取、观点梳理和内容聚合。最终能够在问题页面中,把所有回答的梗概展现给用户,让大家更快、更全面的了解知友们讨论的热点与焦点。
为了让模型更好的理解知乎回答,面壁智能团队花了不少的时间来「调教」模型,阅读了许许多多知乎中的优秀回答。
在这个单一场景的横向对比中,与 GPT-4 相比达到了持平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知乎与面壁合作的开始。
未来,大模型可以应用的场景,除了语言模型外,还有自动驾驶。
关于这一点,洪泽鑫也深信不疑。
洪泽鑫觉得,在未来,端到端的大模型的应用,能够让自动驾驶适应不同的环境,还能学习不同人类的驾驶风格。从而去迎合不同场景需求,人类的喜好。
到那个时候,驾驶就不需要人来操作,「想开车,很可能就像骑马一样,要到一个场地去开车。」
2015 年,洪泽鑫还在读大学时,谷歌推出了第一款无人车,新技术和人类需求的完美结合惊艳了世界,也震撼了洪泽鑫。
两年后,经济学专业毕业的他,因为机缘巧合,去了几家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
「在创业公司,空间很大,产品、战略、市场什么的都做过。」
涉足了辅助驾驶、无人公交、无人出租车等各种级别的自动驾驶。通过密集的学习和实践,洪泽鑫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跟朋友聊,大家都觉得说,中国缺什么东西呢?就是缺一些小而美的研究。于是我决定自己创业,专注自动驾驶领域测试技术的应用。」
2015 年谷歌推出第一台自动驾驶车后,全世界对自动驾驶的期待都很高。但一直到 2019 年年初,3、4 年过去,人们都没有看到自动驾驶的明确落地场景,也开始怀疑自动驾驶的前景。
洪泽鑫见证了自动驾驶的高潮和低谷,反而对自动驾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2020 年,知乎上,「自动驾驶什么时候才会凉凉,估计还要多久?」的问题下,洪泽鑫引经据典分享:「从整个行业来看,自动驾驶已经火了快四十年,走过了两波浪潮,而从 2019 年下半年开始,正在迎来第三波浪潮。」
「转机」的出现让人意想不到。
2020 年初,因为非接触式服务的需求,无人驾驶外卖、快递车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虽然成本很高,还不能普及,但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无人驾驶的魅力和科技的力量。
无人驾驶迎来新一波浪潮。
2017 年在创业公司的洪泽鑫遇到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自动驾驶这个领域,国内并没有专门从业人员。他们大多都是从相近行业,诸如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VR 技术等领域转过来的。
「当时有个说法,在市面上找不到工作经验超过 2 年的计算机视觉工程师。」
知乎帮了洪泽鑫大忙。
求学时就在知乎上分享思考和感悟的洪泽鑫,接触自动驾驶后,便密集加入专业领域的讨论和分享。
没想到,这些内容能吸引到一大帮具有相同经历、相同兴趣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程师,他们一起讨论技术,分享阅读专业论文的心得,乃至转行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经历。
慢慢地,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体形成了。
洪泽鑫的一些同事,就是从这些「知友」里招募到的。
创业过程中难免陷入焦虑感,知乎对洪泽鑫而言,还有另一层功能,「这是一个可以进行深度思考的空间」。
去年年初,洪泽鑫曾陷入极度焦虑之中。晚上熬到三四点钟,早上七点起来继续开会,身体的过度消耗,让他陷入不自觉的焦虑。
他会去知乎梳理自己的思考,慢下来,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无意义的忙碌。
对自动驾驶的未来,洪泽鑫表示乐观,因为一旦人们习惯了自动驾驶带给人的便利,就再也回不到之前了。
「举个例子,当你开始开电车,用上智能化的功能之后,它的便利性会让你产生依赖。如果让我现在开油车,我会觉得挺不好开的,就有点像你开惯了自动挡,再去开手动挡的感觉。」
而对中国在自动驾驶竞争中的角色,洪泽鑫也颇有信心:「如果自动驾驶能够在中国落地,那它落地到国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问题。」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网络时代之后,第四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时代,正呼啸而来。
很多人担心,未来工作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洪泽鑫和曾国洋都持乐观态度。
曾国洋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工作强度会降低,生活也会变得日渐的富足。
「虽然 AI 短时间内可能会取代掉一部分工作,但是 AI 的出现又能带来一些新的工作。」
他举例说,比如汽车出现后,车夫被替代了,但是新的工作——司机又出现了。
因此,人们应该更早去接纳 AI 这样一个工具,将它用在工作中。
「人们应该去驾驭 AI,而不是被 AI 取代。」
而在洪泽鑫看来,「有多少人工,就会有多少智能」。
智能的背后也是需要大量人工的投入。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取代一些岗位的同时,也必将带来很多跟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
工具的出现,将辅助人类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与其恐慌,不如更好地去学习它,接受它,使用它。」
洪泽鑫觉得自己很幸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力逐步强盛,科研设施、人才储备、国家政策都在成就他,使他有机会参与时代变革。
曾国洋也认为,中国有这么多有志气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投入到人工智能这个领域中,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一定会迎来爆发。
而他们,正在积蓄能量,等待关键时刻破茧而出。
作者:沐知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AI 从业者一线发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