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东北人的疑问:怎么越振兴越落后了?

东北人的疑问:怎么越振兴越落后了?

公众号新闻

作者:维舟

编辑:翟梓然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ceibs-cbr)

全文6701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原标题《十年了,“东北振兴”还有多少希望?》


东北人不缺人才,东北不是“没有人”,而是“留不住人”。



东北振兴,怎么振兴?


但凡对东北的现状有所思考的人,都不能不回头看它的历史。有东北人回忆起多年前,第一次离别故土南下,她在火车上透过车窗,看见外面一车车的木材、煤炭,情不自禁地一阵心痛:这片黑土地不缺资源,也不缺人才,“共和国长子”也不是白叫的,怎么就混成了这样?

东北确实辉煌过,常有人提到“1945年东北工业总产值曾占到全国85%”,计划经济时代也是名副其实的领头羊:“一五计划”期间150个苏联援建项目,56个落在东北,占了三分之一强。虽然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小品输出的都是东北的农村文化,但事实是:直到1990年代,东北的城市化水平都是遥遥领先于全国的。

无论东北人多么想要重现往日辉煌,但无情的现实是:曾经让东北兴起的那个特定地缘政治环境或历史条件,早已不复存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一个纯内循环,但现在打破之后,东北的资源并不存在稀缺性,市场体系、价格计算都已不一样了。东北确实是公认的“老工业基地”,但在现在确定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版图中,东北只剩下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长春市汽车集群,也就是说,即便在工业上,东北也已被边缘化。

然而,过往的历史记忆往往左右着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很多东北人在说起“东北振兴”时,不管信不信,潜意识里以为的“振兴”都像是“回到过去的好时光”(类似特朗普说的“让美国再次伟大”),但很少人细想过这是要回到什么时候的东北——是建国初期那种国家计划经济?还是近代时期对外开放的那种?更好的未来就是回到过去吗?即便想这样,那又怎么回得去?

很多人确信,“东北曾经辉煌过,所以也一定会再度辉煌”,那样的好事,没有道理不能再来一次,如果有什么问题,那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然而,有一位已经南下的东北人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这一美梦:“我也相信东北一定会振兴,但有些人可能对时间尺度没有概念——30年后也许可能,而且不是完成,是开始。对于大部分人的人生来说,那么长的时间没有多大意义,只不过是一种难以证实的信念。”

一位本地学者在回顾近代以来的“东北问题”后,诚恳地对我说,他相信只要在新的历史机遇下重新定位,东北一定能复兴,理由呢?“它的资源还在。”这是一种工业时代的思维,相信财富来自于资源的开采——不论是什么样的资源。当场就有一位本地年轻人对此表示怀疑:“我做个极端的对比:非洲也有丰富的资源,但它依然很穷。”

如果说东北过往的繁荣有赖于特定的外部条件,那重新创造这样的条件不就得了?此时,有些人想重现的是近代那个开放的东北:那时的东北是东北亚跨国网络的枢纽,是全国铁路网的中枢脉动,现在却变成了末梢,原本那个国际化的东北经历了漫长的地方化乃至边缘化。然而,这样的外部机遇太难了,一位东北官员私下说:“邻居也很重要啊。现在外贸不行了,我们毗邻的俄罗斯在打仗,朝鲜、蒙古经济都很弱,朝鲜发射导弹跟放二踢脚似的,怎么把产业放这里?”

更多人想重现的外部条件,其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布局。许多东北人抱有一种执念:只要国家重新重视东北,振兴是分分钟的事,一位当地朋友就说:“东北人总觉得,我们有过好日子,现在穷,都是国家不给钱、不给政策,这种话还特别能引起东北人共鸣,但‘东北振兴’战略也给钱给政策了,为什么东北还是没好起来?”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东北振兴”原本就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量国家注资把本来已经僵尸化的老国企又救活了过来,而当时好不容易冒出来的一点民间经济活力反倒被扑灭了。亲历了这些年变迁的一位企业高管辛辣地说道:“都振兴20多年了,振兴意味着啥,给点钱?资源都枯竭了,唯一的资源就是人。”

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李强就曾提出“全面改革的浙江思路”,他说,浙江没什么矿产、森林、黑土地,“浙江经济的成功是把浙江人自身变成了资源”:“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浙江最值得珍惜的资源。新的资源观,最不能丢开的是人这种资源……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就是激活了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片地,很重要的就是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机会有更大的作为。”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或许可以借助一时的形势、资源、政策,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从这一意义上说,“东北振兴”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应当振兴的不是东北这个地方,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你究竟爱的是这片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上的人?

只是谈“振兴东北”,普通人也根本无感。一个老家长春的个体户尖刻地说:“上面发个烧饼,到老百姓手里能落下粒芝麻就不错了。你投的这些钱,我们也不知道去哪里了,那些GDP上去了,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不是“以地为本”,而是“以人为本”,那就应当看到,“振兴东北”其实是手段,而非目的。应该做的不是振兴这个地方,而是让人感到希望,活得体面和尊严。这就好比“乡村振兴”,村民的幸福才是目的,当然你可以“通过振兴乡村来使村民幸福”,但如果农民进城才能得到这些,那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留下?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留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希望和机会在哪里?

思想上的换血


东北不缺人才。作为一度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教育资源配置很好的一个大区,东北的人才足以自给。谁都知道,东北在这方面的问题不是“没有人”,而是“留不住人”。

这次去东北,我的一个深切感受是:东北人受困于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系统,缺乏主体性——也就是,他们做的事,自己无权决定,常常也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也谈不上是为了地方利益,而是为了国家。诸如一汽、大庆油田、哈工大,它们只是碰巧坐落在东北,但从根本上都服务于国家战略。诸多大型国企连本省都没有管辖权,不是当地能自己说了算的。1980年代初大兴安岭火灾,连烧剩下来的木材也全都火车押运走,当地无权处置。

在哈尔滨,一位当地的经济官员向我强调市场化并不是一切:“东北振兴,经济意义远远小于国家战略意义”,黑土地上的三江连通工程更多的是着眼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此而言,“黑龙江的战略地位远大于它的经济意义,所以仅仅从经济意义上来衡量黑龙江,对它不公平——超市里的东西你可以挑选不同品牌,但大国重器,你少不了啊!”

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止东北,但在东北尤为严重。在南方,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赚钱乃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东北,人们似乎觉得为国家才名正言顺的,必须“服从大局”。如果一个人不是对其自身负责,而总是对上面、对集体负责,那结果就可能导致无人负责。正因为人们长久以来都不是在“为自己做事”,因而很多东北老人都抱有一种非常不市场经济的思维——“我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什么不给我这样那样的待遇?”

即便是人们怀念那些“过去的好时光”时,也给我这样一种感觉:那与其说是东北人自身的努力所致,倒不如说是“赶上了好时机”。在一百多年的东北近代史上,各方势力争夺这块黑土地,东北的命运都不能自己做主,人们似乎长久以来也缺乏这种意愿。东北人很愿意批判社会,但也不太去反思这事应该怎么样,不去想改进的方法,顶多说一句“唉,现在的社会不就这样嘛”。

也正是这种主体性的缺乏,让许多人认定,东北振兴只能自上而下推动:人们不相信单靠自己微弱的力量能改变什么,而期望着“政策”能带来神奇的转机,似乎只需要家长给东西,而无须自己为此积极主动地去推动,但恰恰是这种“等、靠、要”的心态阻止了本地发展,因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总是取决于无数市场主体自发的行为,毕竟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是小个体或局部的试错、优化选择,才带来整体的发展。

现在回头来看,当下东北的问题,其实在它辉煌的年代就已种下了前因:计划经济时代的现代化,只是以工业化的方式把人组织起来,却远不是“人的现代化”。正由于人们长久以来过着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生活,市场化的转型才尤为困难,而当系统崩溃时,人们也更无所适从,最终是无数普通人默默承受了这一阵痛。

很多人都提到1990年代的下岗潮是东北盛衰的转折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全国都下岗,却唯有东北社会所受到的冲击最大,回想那些年时,南方的叙事重点是“我们怎么发家的”,但东北却是“我们怎么落魄的”。这种集体记忆的不同,至今决定着社会的价值选择:体制外不是被看作机会之地,而是危机四伏,这又反过来让人们宁可不去自己闯荡,而是转身依附于强大的体制。一位长春的企业管理人员感叹:“东北是本末倒置了,好一点的工作都在体制内,都想考公,搞得头重脚轻,应该反过来才是。”

市场化改革多少年来想要打破的“铁饭碗”,在东北仍然是香饽饽,普遍的社会心态是:赚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稳定的工作——前些年哈尔滨招聘457个环卫工,一度都引来1万余人报名。当然,公平地说,这远不止是东北的问题,不乏有人断言“整个北方的年轻人目标都是考编制,想的都不是去搞钱,而是去分钱”。如果说南方有什么不一样,那只是因为商贸相对发达,发展出了产权,而在东北乃至整个北方,要想保护你得到的财产,就得进入体制,获得权力——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年来全国都在“东北化”。

一位已南迁多年的东北人和我说:“其实我们老师那时不鼓励我们考出去,因为你还是要回来考公务员的——这还是学校里好老师说出来的话。东北的选择很单一,如果你没有人际和实力,就很难有上升空间。所有人都羡慕稳定、清闲又有权的官位,所以东北产生特殊的社会氛围,以进入体制后低劳动强度的无所事事、无法无天为荣。所有人被嵌入这个体系,固守着刻板的制度,还要面对那些做梦不想干活的员工,这就是一个系统化堕落的闭环。深度体制化的结果,就是东北现在这样,不管多大年纪,都是嗷嗷待哺的巨婴。”

东北要真正复兴,就必须打破这种体制思维,恢复人的主体性,真正释放人的潜力,但问题是怎么做呢?我遇到不止一个人坚称,东北需要“思想上的换血”,“要等到死守着旧思想的老一辈都死光了,才能发展起来”。也正因此,一位对东北的现实极为悲观的朋友,又同时抱有相当的乐观,因为她相信:“现在最破败的地方,也将是可以最快得到重生的地方。”

自己从土里刨食


虽然这些年来媒体上总说“东北衰退”,但一位东北官员强调:“其实和我小时候那种灰突突的相比,生活质量是在优化。你要批评一个地方,你要先了解它,越了解就爱得越深,不能因为现在有点问题就否定它的进步,只是要多给它一点时间。”在疫情放开之后,黑龙江第一时间也提出了“变冬闲为冬忙”,做好前期服务,以便一旦开工就能做起来,而这就需要“怎样既能激发社会活力,又能发挥国企央企的作用”,说到底,“东北振兴,主要还是看老百姓腰包鼓不鼓、脸上笑不笑。”

如果说那种试图再现计划经济时代繁荣的思路是“往回走”,那么这相当于是“慢慢走”,但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有点等不及了。一位很有想法的年轻公务员跟我吐槽:“东北也开始接受海洋文化思想了,但掌权的仍是大陆思维的。东北体制内中年人的普遍想法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感觉有希望但又看不到希望。对于像我们这样前端执行的人来说,想要推动一点改变太难了。”

东北还有希望吗?有。疫情过后,东北财政缺钱了,这是危机也是契机,但怎么改?唯一可取的道路,是从行政驱动改为财税自支的绩效驱动,财政支出要和收入平衡——如果东北没多少转移支付,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这首先就打破固化的体制思维,让老的一批更新淘汰;其次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换人的情况下,推行新的做法;但最重要的,还是放手让人们去做事。

东北的希望在哪里?在我看来,既不来自上面给政策,也不来自外面的客商过山海关来投资给钱,归根到底还是要释放东北人内生的力量,“自己从土里刨食”。

哈尔滨的文化人老孙是闯关东的第四代了,一直在推动一些本地文旅资源的创意,在他看来,改变说到底事在人为:“东北当下的衰落,可能也只是历史的尘埃,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把它做得更好。我们现在是比南方落后,但这不是说一定要照搬它,可取的谋生之道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看我们争取什么样的机会,找到不一样的形态,看看我们能改变什么、影响什么。”

另一位已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哈尔滨人,极力主张现在的步子还太小了:“政府的改善,是跟自己以前比,那不可否认是有进步,因为它以前很差,但你要横向比。现在是城市竞争的时代,跟南方比,你怎么才能吸引到年轻人才?比如哈尔滨落户政策,有变化吗?有。有用吗?没有。早几年也罢了,现在各地都放开落户了,哈尔滨市的户口,比深圳更有价值吗?”他说到这里断言:“不弄点深圳特区那样革命性的政策,没辙。”

然而,这又有点像是“要政策”,似乎在那个时机到来之前,做什么都没用。有东北朋友说,他一度也相信有形之手的神奇魔力,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兴起不过是伟人在那里“画了一个圈”,“但经历了这些年,我开始意识到,如果人不行,那就算当年在东北画十个圈都不管用。”

这些年来,他在各地也算见识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只有你自己从土里刨食的时候,你才是独立的。我父母都有下岗经历,让我见识了体制的不稳定,所以在我眼里,体制从来不是稳定,而是牢笼,一旦离开,连生存都会成问题。我之所以能抓住机会,也是因为我是体制外的,没得到任何好处。我就像是东北的南方人。”

所谓“南方人”,在这里的意思是适应市场,并且人与人之间能通过契约合作共赢。在东北,往往自己捞一票就走了,极少能看到像华南宗族社会那样亲族一起团结打拼的,因而南方还能先富带动后富,东北是先富先跑,行事和决策都是“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如今遍及全国的张亮麻辣烫是2008年创立于哈尔滨的,据说他从亲戚杨国福那里得到了配方(这些故事版本众多),起家的那些人都来自阿城的同一个村子,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是在农村而非城区,因为只有在农村社会还存在像南方那样的自发联合,毕竟你要成功,除了配方,还得有团队合作,组建不了团队就不行。这种社会资本在南方很普遍,但在东北就成了罕见的例外。

东北经济的活力,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无数人成为能自主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得以成功的秘诀,说到底就是打破体制内思维,把普通人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求取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解放思想”那么重要,因为这与计划经济的逻辑刚好是反着来的:在国企这样的大型组织内部,一颗渺小的螺丝钉往往是无权也无责的。深谙这种组织文化的一位东北朋友一语道破:“你只能干领导要你干的事,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激励机制,也没什么自由行动的空间,都是一环控制一环,老人控制年轻人,自主权很小,所以没劲。”在看破这些之后,他一年前“跳船下海”了,因为“我宁可当一条野狗,也不要当一条被抛弃的老狗”。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并不能仅仅寄望于个人敢闯敢干,毕竟当外部不确定性增多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抱大腿。市场本身就潜藏着风险,因而任何市场主体的行为都是一场探索,本质上都是“看见不可见的未来,踏足没有路的领域”,这不仅需要“关系”这样的社会资源,更关键的是要有市场信息,个人的勇气、自信和合作机制,还需要公共机构为他们提供公平、法治化的市场环境。

在更年轻的一代东北人那儿,这正在逐渐成为新共识。一位30来岁的黑龙江朋友说:“我爷爷去世前曾经说过,他和我爸爸这两代人都没有机会了,不是因为环境,是因为他们自己已经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但从这个逻辑推论下去,新的一代也有很大可能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机会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取决于个体如何与环境互动,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更多人这样想、这样做,那就有改变的可能。”

是这样,当东北人能为自己负责、肯为自己未来努力的时候,就有未来。但问题并不到此为止,有位东北的民营企业家感叹:“我相信东北一定有未来,但我不一定看得见了。”另一位则更犀利:“我也觉得有未来,只不过不在东北。”——同样是个人努力,如果在别处更容易获得成功,那为什么一定要在东北?这就需要东北下决心营造一个能让人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环境。

留给东北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





推荐关注:

多面视角看AI,探索人工智能的十万个可能


推荐阅读:

2万字长文快速入门AIGC

AI教父万字采访:ChatGPT和AI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篇几年前关于AI的神预言,现在看仍然很震撼!

我们整理了8类32款常见AI工具,建议收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京东20周年,提出“35711”目标;马云杭州观看全球数学竞赛;俞敏洪称直播带货是东北人的机会;极兔速递正式递表港交所...“要问是哪儿的,就说东北人!”东北人亲测好吃的6款冷面!一口开胃,有手就能做~“振兴中华”三兄弟,齐聚北大“振兴中华”碑前!这个东北人在深圳卖大号充电宝,年赚20亿|Insight全球开票通知|美国东北人在中国——著名脱口秀演员艾杰西来湾区办专场了!一文解决所有「语言模型」疑问:能不能训多个epoch?怎么微调效率高?需要多少条数据?东北人损人有多精彩??这嘴能不能借我用用!《西線無戰事》拍出戰火浮生錄长篇小说连载《此世,此生》第四十九章四东北人的第二个家独属于东北人的骄傲与落寞带来了东北“文艺复兴”?十年了,“东北振兴”还有多少希望?我把自己全部交给几个东北人了[打卡] 东北人口外流的原因问:怎样让自己有动力做那些「狗屁工作」?这也太落后了!狗子咬住一球状物体不松口,东北人看完吓哭:“这个咬不得快松口!微档--周光炯美国入境档案为了这碗面,东北人吵起来了!在其他星球上发现过水吗?——来自小朋友的疑问【把世界讲给孩子听】突发!江苏盐城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死者东北人,附近商户爆内幕!【突发】江苏盐城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死者东北人,附近商户爆内幕!东北人说话到底有妹有口音?东北人,怎么样中国 AI 落后了?这两个 90 后表示不服纽曼夫妇东北人是怎么魔改中国菜的?这3个妇科检查的疑问,全体女性都需要知道!博世在自动驾驶能力上全面落后了吗?《KTV和洗浴中心提供自助餐》解开困扰已久的疑问为啥没有春至和秋至?——来自小朋友的疑问【把世界讲给孩子听】这里正逐渐取代三亚,成为东北人下一个老家东北人怎样被逼成了福建人?超高拒签率|下岗出国潮|经济衰落|人口流失憨老头吐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