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属于东北人的骄傲与落寞带来了东北“文艺复兴”?
诸葛一生推,我就是谭飞,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东北题材的影视文化创作以及它的特点。东北文化之于中国文艺界,尤其是影视界一直处于创作的高端生态位。我这么说并不是言过其实,因为我是个四川人,并不是东北人,但是在影视圈中必须要承认,东北籍明星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在我看来东北人和东北文化长久以来都自带一种“魔性”,他们和他们的语言风格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甚至同化。
举个例子,只要你身边有一个东北人,或者大学里宿舍有一个东北同学,那么久而久之,无论你来自哪儿,你的口音就会自然被带偏,有一口东北腔。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那么东北人之间的对话也比较直率爽朗,经常能在人物对话中抖一些包袱,非常容易创作喜剧桥段。就目前来看,由一个地域散播出来的文化现象,好像也只有东北能够特别准确地做到这一点。
一是因为东北也是北方语系,它的东北话全中国人都能听得懂;二是东北人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三是东北人性格中有一种近乎强势的感染力,不知不觉中就被他们给同化了。那么这种性格转化成文化层面上,大家就能看到像《人世间》《钢的琴》《漫长的季节》等很多作品,这类以东北为背景,描述当地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的优秀文艺作品。
这其中必然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作为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历史悠久,而因为特殊的历史发展变迁,让东北有了迥异于山海关内的一套文化系统和语言系统,当然还有比较不同的饮食文化习惯。在影视剧中这些人文元素都能为观众们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加上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独特的东北历史让东北话自带一种幽默感和张力,它为影视作品平添了几分喜剧气质,而且这种喜剧观感并不刻意,它可以与任何类型和题材的影视剧结合,在喜剧中锦上添花,在悲剧中却莫名让人感受到一丝悲凉。尤其在以反映东北社会历史变迁的文艺作品里,无论哪个地方的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些独属于东北人的寂寞。
东北人是一类矛盾而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热情爽朗,但同时可能缺乏一些当代网民特别看重的“人际边界感”,喜好和厌恶都挂在脸上。千禧年之前出生的东北人对过去的生活记忆依然印象深刻,而对比当下,本就富有张力和感染力的东北艺术家们,自然能够在诸多作品中反映出他们记忆中的那份骄傲与“落寞”。这份独属于东北人的“落寞”,也成为许多影视创作的落脚点。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文化才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沃土。
我相信今后还会有不少的东北文化影视精品出来,我也期待看到下一部《漫长的季节》。好,今天就说到这里。
周楠 | 王小帅 | 余涛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