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300万人从小看到大的国民杂志,现在怎么样了?

300万人从小看到大的国民杂志,现在怎么样了?

公众号新闻
永远有人年轻。

文|许嘉婧

编辑薇薇子

来源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4月的一个午后,偶然间,我在报刊亭一隅瞥见了《青年文摘》,这本当年全国销量最高的老牌杂志还是熟悉的封面,似乎完全没变。自从北京街头的报刊亭一个个消失后,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报亭揣起一本杂志,但那天,我很想复刻这种10几年前才有的文青体验。
不夸张的说,后浪编辑部10个人有8个人都摸过它的书页,令人震惊的是40年了,《青年文摘》竟然还活着。
我问编辑老师,还记得《青年文摘》吗?她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这杂志还在啊?”第二反应,她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当年的《青年文摘》很“鸡汤”,每期都有一个栏目讲暗恋故事,适合恋爱脑女青年当恋爱启蒙看,杂志到手先看那一两篇。但我只记得读《青年文摘》让年幼的我非常疲惫,这里边有太多名人事例,在“无知”的中学时期,杂志里的一半人名我都不认识。
确实如此。《青年文摘》从1981年就创刊了,它的内容和定位也在随着青年的兴趣不停发生变化,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印象。
第一本《青年文摘》杂志诞生于北京东四十二条的一间平房里,那时候它还是一本工具性质的人文知识类杂志。

第一本《青年文摘》的目录页

在知识资源匮乏的年代,纸质报刊就是年轻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大途径。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青年们的情感需求已经超越知识层面,它就变成了一本励志心灵读本。
再后来,手机电子屏已经替代了书页,《青年文摘》变成了学生的语文素材库,是能正大光明在学校观看的“闲书”。
《青年文摘创刊始末》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时刻。1980年夏天,中国青年出版社领导到天津市基层做调查,一位青年技术干部建议道:“青年的时间和经济精力有限,不可能看到各种刊物的好文章。如果你们办一个刊物,把各种好文章汇集在一起,让青年花很少的钱和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定会受到青年的欢迎。”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青年文摘》还在秉持着创刊初衷吗?这本陪伴了一代青年人成长的国民读物,如何在大浪淘沙的互联网时代中「求得不变」?
2023年的5·4青年节,「后浪研究所」跟《青年文摘》杂志主编杨润秋聊了聊这20来年的变迁。她今年49岁,1999年加入《青年文摘》编辑部,在2011年,移动互联网的黎明,接任杂志主编,她从新世纪报刊的春天,站到了逐步没落的纸媒时代转角。

以下是杨润秋的讲述,经「后浪研究所」编辑整理。

一代青年的国民杂志
1999年我加入《青年文摘》编辑部,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正好赶上了纸媒的春天。
记得入职后不久我们就召开了改刊的研讨会,2000年9月《青年文摘》正式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分红绿版,上半月叫红版,下半月叫绿版。
我们本来很担心改为一月两期后,每一期的发行量会受影响而下降,但是销量不减反增。改版后,上下半月齐头并进,到2001年我们的月发行量就突破了200万册,2008年突破300万。2005年我们又针对读图时代的青少年阅读需求推出了系列刊《青年文摘·彩版》。
当年《青年文摘》是一本国民刊物,知名度仅次于《读者》,一般人都认为在文摘类刊物中《读者》是第一,《青年文摘》排第二。
创刊至今40多年,《青年文摘》在定位上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是没有变化的,很多人都把它当做是成长成才路上的一个心灵读本。
我记得世纪初有一位读者来信,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一家奶茶店打工,当时有个年轻女孩在那喝奶茶,喝完以后她去付账,发现钱包丢了,就跟老板说能不能回去拿钱,回来再给你付。老板就同意了,让她下次来再把钱补上。他就问老板,你怎么就相信她一定会回来补钱呢?老板说,我看见她在店里边看《青年文摘》,这是本品位高雅的好刊物。人品如书品,我相信这个女孩子一定会回来。结果她果然就拿着钱回来了。
这么多年,《青年文摘》求真求善求美的精髓还在。但现在的杂志肯定也不是原汁原味了,尤其是内容随着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
《青年文摘》刚创刊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知识的渴求很大,没什么可读、可看的,书籍都很少。所以80年代初期我们都是以传播知识类的文章为主。到了世纪末,内容就更往人文方向倾斜,到了新世纪,我们更偏重青年本身的人生、情感。
20年前的读者很喜欢看杂志的爱情故事栏目,尤其喜欢看那种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当年有一篇爆文,讲跨国恋情,还有影视公司想来翻拍,那文章写得荡气回肠了。现在我们选稿时很难再找到那样跌宕起伏、大悲大喜的情感故事,现在的爱情文章都比较平淡琐碎,但也更真实、更生活化。

《青年文摘》刊登过的爱情哲理类文章

另外就是和职场、创业相关的故事。21世纪初,实体创业成为青年热衷的职业选择,《青年文摘》广泛报道各种创业打工故事,比如开文印公司、当厨师开餐厅、做对外贸易等,在选稿上重视实用性、操作性和借鉴性。以至经常有读者来电来信索要文章主人公的联系方式,询问创业方案。
现在这种创业机会很少了,火的是短视频。我们会经常刊登一些介绍热门短视频博主的文章,比如旅行、国风、科普等各类有特点的博主。
好多人都把《青年文摘》当成一种摘抄素材,觉得里边的语言优美,谋篇布局都很讲究。最直接的,《青年文摘》曾经是很多学生的作文素材库,比如他们会去里面寻找一些青年榜样的案例。这40年,青年榜样的故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0多年前,很多故事的主题都是吃苦奋斗,怎么在艰难的环境中打拼。2007年我们刊登了一篇当时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的文章,叫《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因为2004年时网上有一篇热文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就是说年轻人都那么辛苦对吧?有人可能一生下来就家境很好,我奋斗18年最后才能达到跟你喝咖啡的程度。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年轻人奋斗的价值意义和家庭出身之间的关系。
现在大家不怎么看奋斗和奉献了,我们会增加一些多元兴趣的青年题材。我们想展示的并不是简单吃苦,而是建立在各种兴趣上对人生信念的执着。比如:电竞冠军、文物修复师、电影剪辑师、配乐家、法医、热门短视频博主等,通过他们的故事,给年轻人展示多元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
过去,我们可能还有点高高在上的态度,把自己当成人生导师,但是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更多会对自己的同龄人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认同,所以我们的选文的风格也在放下身段,平视青年。

40多年了,《青年文摘》也要与时俱进。你想青年的变化是最大的,它比任何一个年龄层的变化都大。每年我们的栏目都会有更新,要根据青年的阅读审美需求变化,去做相应的调整。

危机与自救
进入2010年,互联网的第一波冲击开始了。我是2011年接手《青年文摘》主编的,也是同年微信公众号开始出现,纸媒的好多读者就迁移到了公众号。
最明显的是2015年,那一年我们的发行量开始有所下滑。第二次冲击是在2019年,短视频平台发展很快,又有一部分纸刊读者被短视频分流走了。
之后就赶上了疫情三年,报刊亭、实体书店关门,对我们的零售市场影响特别大。最早纸媒都是以零售为主的,报刊亭大家路过翻一翻,喜欢就买了。现在报刊亭很少见,传统的零售量比重少很多了,订阅占了更大比重。
那时《青年文摘》定价5元一本,去年涨到8元了,因为整个纸张成本都在上涨。大家也习惯通过网络渠道购买报刊书籍,但问题就在于,你怎么让读者想到要看《青年文摘》呢?
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去调整自己触达读者的方式,尽量宣传青年文摘的品牌,再有的放矢地吸引读者来买。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所以现在我们也在布局《青年文摘》的全媒体渠道。
之前有一位读者给我们的公众号留言(公号有300万用户,但内容和纸刊不同,分属两个部门),说“20多年前挺爱看《青年文摘》的,现在还以为没有纸刊了”。这也挺让我们震惊的,就是现在你不去做宣传,老读者都不知道你还存在。
最新一期封面
我从2011年接手主编后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市场在变化,我们的读者群定位是不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大概在2015年前后,这个问题我们逐渐想通了,我们把《青年文摘》的核心读者群定位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以前的话,大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是我们的主要读者群之一。但现在的成年人,谁还会拿着杂志看呢?大家不都看手机吗?
但是中学生不管是学校的规定也好,家长的要求也罢,还是他自身出于一些兴趣或者功利的目的,都需要阅读一些比较经典的东西。
所以现在我们把《青年文摘》定位成了心灵读本+语文范本,针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供更实际的帮助,增强读者粘性。
《青年文摘》确实一直在学生的课业中充当一个阅读范本和作文素材库的角色。也经常会有读者给我们来信说,今天在《青年文摘》看到的一篇文章,转天就出现在了阅读理解题里。去年我们直接命中四道高考作文题,其他作文题也能在《青年文摘》里找到明接暗合的素材。
《青年文摘》命中的高考作文题
之前的很多栏目也跟着定位的改变做了调整。比如“金手指”,这个栏目是20世纪初为青年创业设立的,后来就取消了。“前程谋略”以前会针对职业青年选择一些职场人际交往技巧,现在这类文章少了,代之以大学专业、职业故事。
还有20年前,我们刊登的亲情故事都是类似于父母要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用苦情来打动人,而现在很少家庭有这样的物质困扰,所以更多亲情文章是关于两代人如何沟通和解。
我们还新增了一些栏目,比如2018年开设的“偶像说”。2018年时我们考虑到学生都很喜欢追星,就邀请了时代少年团、许嵩,以及体育明星苏炳添、孙颖莎等等,让他们录制音视频,推荐一本书并朗读一段话,做一些简单的问答。

近两年我们也在加大力度在青少年中做推广活动。去年高考季我们联合腾讯文档做了个高考作文素材包,免费给中学生提供。今年我们发起的一个“青少年阅读推广家公益行动”,请了梁晓声、毕淑敏、刘慈欣、罗振宇等作家、大咖为青少年录制寄语,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推广高品质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应变
《青年文摘》一直以摘编为主,从各种报刊、图书中选取优质内容。所以我们还是会受限于整个纸媒杂志的生态。现在很多老牌杂志停刊以后,我们选稿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像我们的老牌栏目“青春风铃”,在老读者当中非常受欢迎。这个栏目很多是讲初恋故事的,在青春懵懵懂懂的时候,能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描写纯真甜蜜的爱情文章非常好。
但现在“青春风铃”的故事反而是最难找的。这个栏目初创的时候还有好多情感类的杂志,《知音》《家庭》《人生与伴侣》《少男少女》《女友》《南风》这些杂志,千禧年初非常火,现在一部分停刊了,还在办的有的改刊,有的很难再从中找到适合年轻读者看的,纯真美好又耐读的爱情故事。
我们开选题会,编辑都说“青春风铃”好难选啊,现在大家都不写那种荡气回肠的故事了吗,还是因为现在的爱情都很平淡、功利?(笑)
我们编辑部大概订阅了300多种报刊,二三百种图书。20年前没有网络,那时是纸媒的春天,我们的稿源90%是报刊,10%是图书。10年前,我们的稿源以报刊图书为主,网络为辅,现在整个纸媒在萎缩,我们接近三分之一的文章都来源于新媒体(比如后浪研究所)。
比如微信公众号,一些博主的文章我们都会用,甚至还会用像一席、荔枝电台这样的音频内容,取得转载授权后把它转化成文字进行编辑加工,多方渠道寻找最适合青年看的文章。我觉得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是需要打通的。
说到授权,我想简单讲讲我们的版权工作。我们有专门的版权编辑,每期定稿后负责联系原版权方或作者,如果没有得到授权我们会撤下稿件。除了联系授权,我们还是极少一稿三酬的文摘杂志之一,转载一篇文章,我们会支付作者稿费、原出版方版权费,如果文章是读者推荐,还要支付推荐费。虽然这样做,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成本,但尊重作者、遵守著作权法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
我们虽然从自媒体上选文,但这些文章特别长,写得也比较随意,我们会进行编辑加工,提炼润色。曾经有读者给我们来信,说在《青年文摘》上看过某篇文章后,正好在自媒体上看到了原文,然后他一对比说,真是看出《青年文摘》编辑们下的功夫了。
这是我们文摘的编辑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价值,一种工匠精神吧。我们的编辑团队都是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整个编辑流程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图书报刊出版制度,审核、校对环节要经历三道程序),杂志出来不说每一篇都是精品,至少小到遣词造句,大到文章立意、谋篇布局,最好能成为一个语文学习范本。
每次选题策划会,我们都会先讨论最近有什么热点,然后探讨从青年人的角度,从杂志的定位,怎么来呈现这些热点。我们不可能和新闻媒体一样追热点,但我们有自己跟进热点的方式,我们一般会展现热点背后的人文、历史、知识,或者挖掘更有深度广度的东西。

《青年文摘》解析年轻人热词

比如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我们做了两篇文章,一是讲中国基建进军卡塔尔,二是追溯卡塔尔国家的发展。今年初贺岁档《满江红》很火,我们选了一篇文章讲宋高宗赵构、秦桧、岳飞之间的故事。前段时间,旅美大熊猫YY回国的话题冲上热搜,我们策划了一篇反映大熊猫在不同历史时期走出国门的文章。我们不会平白无故冷不丁开始科普一个古代文化,他一定是跟当下有关联的。
还有一个栏目很有意思,叫“点击”,相当于一个新闻时事热点的摘要。有一些中学生读者给我们反馈说喜欢这个栏目,因为学校不让用手机,他们通过这个栏目了解了一些社会热点新闻时事,还能当作文素材用。
这也挺让我吃惊的。没想到现在手机这么发达,还有人希望从纸刊上来了解时事热点。其实青少年也不能每天上网冲浪,随手就能翻看的杂志能为他们提供一些独特的价值。

再多影响几代人
前段时间《狂飙》热播,很多人来问我你们是不是和《狂飙》有什么合作。我这才知道里边有个桥段:高启强最早是卖鱼的,他说“你要把你的敌人,想象成是朋友”,警官问他你这是从哪看的,他说“《青年文摘》上看的”(其实出自《孙子兵法》)。

《狂飙》中的片段

高启强说这话是2000年,那时正是《青年文摘》如日中天的时候,编剧可能也是看《青年文摘》长大的(后浪研究所采访过这位编剧!)
经常有很多读者来信说,《青年文摘》里的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句话,对他们影响很大,或是抚慰了心情,或是受到启发,或者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有时候想想我们每天编辑那么多文章,真不知道其中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就触动了一个人,甚至改变了一个人。

不同时期的《青年文摘》杂志封面 

20年前,我刚到《青年文摘》编辑部时就跟主编建议,我说我们办一个栏目叫“成长笔记”,为青春期孩子们的成长答疑解惑。当时是2000年创立的栏目,我看了这么多年的读者来信,孩子们的困惑有一些变化,但依然三分之一是关于学习。
但近几年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似乎越来越大了,心理压力也更大了。另一个困惑点就是关于自我认知,比如和父母沟通、同学关系等等。
2021年,我们开设了一个新的原创栏目“青春不迷茫”,每期从读者来信中收集问题,筛选一些有普遍性的请心理专家回答,比如学习找不到动力、内心自卑、被同学孤立、不被父母理解、找不到人生方向、不知道该不该表白………
我觉得《青年文摘》不能直接承担教育的功能,但有一些青少年的困惑可以从一些文章里得到纾解。经常有读者来信说哪段时间心情不太好,抑郁,看了某篇文章后得到了治愈。
不久前一位50多岁的老读者给我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就讲她怎么把《青年文摘》作为教育他孩子的一个方法。这个孩子已经上物理学博士了,她一直把这本杂志作为跟孩子的亲子读物,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沟通。
这读者很有意思,我们还有个栏目叫爱情讲义,主要讲爱情中的一些哲理和思考。她说最近她的侄女谈恋爱出了一些问题,她就把我们的一篇文章拿给她侄女看,结果真帮她侄女解决了困惑。
她的儿子成人后,他的下一代也会继续读《青年文摘》吧。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说吗?“人不能永远年轻,但总有人年轻着。”总有新的青年在看《青年文摘》,我们希望能再多影响几代人。

在你的印象里,《青年文摘》是否陪你度过了青春岁月,又夹杂着怎样的记忆?有没有哪本纸质报刊改变了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36氪旗下年轻态公众号

👇🏻 真诚推荐你关注 👇🏻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青年文摘》现在怎么样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世界最美女孩”15年后亮相,被网暴10年的她,现在怎么样了?熊猫"添添""美香"和"小奇迹" ,现在怎样了?纽约人带你去看熊猫和一年一度的萤火虫节希腊罗德岛(Rhodes),面纱揭开Colleges Offering a Religious Studies Major这款华人从小喝到大的饮品你真的了解吗?关于ta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熊猫"添添""美香"和"小奇迹" ,现在怎样了?纽约人带你去看熊猫宝宝和一年一度的萤火虫节8年前娶了泰国“最美人妖”的中国富豪,现在怎样了没有老公,却怀上5国混血的孩子,花50万“求精”的富婆,现在怎样了上海小夫妻低欲生活曝光:130 w存款躺平 20 年,4 人挤 49 平小屋,现在怎么样了?美食坊海鲜阁粤式饮早茶曾经火爆全国的哈慈五行针,现在怎么样了?基本大家都用过吧!那个摇号分流到「菜中」的优等生,现在怎么样了?“世界最美女孩”15年后亮相时装周惨遭群嘲!被网暴了10年的她,现在怎么样了...最早研究 GPT 的中国创业者,现在怎么样了?The Week青少年版来中国了!这本英国国民杂志为啥是国外牛娃的“标配”?那些赴美陪读的妈妈们,现在怎么样了?李子柒停更后,那些火在YouTube上的中国创作者现在怎么样了?2008年奥运会,那个摔成终身残疾,让张艺谋愧疚一生的女人现在怎么样了?那个嫁给外国王子当上王妃的中国留学生,现在怎么样了?俄罗斯占领的日本北方四岛现在怎么样了?93年诗人顾城杀妻后自尽,留下他厌恶的独子“小木耳”:被送养后,现在怎么样了?南澳散记 (增订本) :第二十四章:吃蟹杂谈22年前,那个失去双腿、靠半个篮球走路的4岁女孩,现在怎么样了?香江忆旧录||古早女团Cookies走出的杨爱瑾、吴雨霏现在怎么样了?(下)13年前,用渔船撞击日本军舰的中国船长,现在怎么样了?15年前被送去“戒网”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乌兰察布又下雪,那个曾经绝望到想死的狗,现在怎样了?冬奥会已过去448天,崇礼现在怎么样了?“世界最美女孩”15年后亮相时装周!被网暴了10年,现在怎样了...3年前,被“骗”到泰国,4000元住海景别墅养老的那些人,现在怎么样了?6年前,独自带着两个女儿闯荡新加坡的北京妈妈,现在怎么样了?椰树,我从小看到大20年前偷走高考试卷,改写百万考生命运的他,现在怎么样了?Colleges Offering a Philosophy Major去年30天拿下伦艺offer的她,现在怎么样了?08年汶川地震,那个在废墟中哺乳9名婴儿的女警察,现在怎么样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