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生是一张履历表,有几项大概会列在其中:购房、买车、结婚,找到稳定的工作,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每完成一项,可以在旁边划勾,履历表一点点丰满起来,距离“好”生活似乎也又近了一步。一旦不按照社会所提供的标准答案填写,某几处就空了。但是,或许还有其它的内容可以写,不去过标准的人生也没关系。去年三月,卡利从上海辞职。在这之前,她是典型的都市白领,在自己的行业做得不错,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不时加班干活,拿一份说得过去的薪水;决定辞职后,她开始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去说脱口秀,体验那些“一元钱”的团课,到以色列读书,又主动选择退学,现在,她在澳大利亚捡胡萝卜。这是一个“激流勇退”的故事,不再为自己的生活规定出一个目的地,想做什么就去尝试,尽全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无所顾忌地拥抱自然和人群,不受“确定性”的威胁,也不害怕失去。这一年来,带着一个箱子和一个包,卡利去过土耳其,路过黎巴嫩的边境,也曾在以色列遇到危险,甚至和恐怖袭击擦身而过,但她从未后悔,反而渐渐确定了一件事:那些成功而完美的人生跟她没什么关系,她选择的是贫穷但自由的生活。本期“奇妙人生物语”,我们跟卡利聊了聊过一种“流浪”生活的可能性。最近我一直在一个澳大利亚的小镇农场里捡胡萝卜。我负责把胡萝卜从流水线上捡起来放进箱子里,另外的人会把箱子端走。这是我现在的生活,上班的时候除了捡胡萝卜什么也不干,下班迎着夕阳回家。有一天回家的路上,手机相册刚好给我推送了一年前的照片,那会儿我还在上海淮海路附近的写字楼里工作,听同事们聊置办小洋楼,在隔壁iapm买名牌。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就像上个月还在以色列,这个月我就在澳洲了,如今再看在上海的日子,恍如隔世,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可我宁愿踩在泥土上,而不是活在梦中”。本科毕业后,我留在上海打工,如果算上读大学和实习,一共在上海待了六年。去年三月份,我辞职了,辞职之前,我是典型的都市女白领,不过因为我很穷,所以可能稍微有点例外。我的同事们都是背着香奈儿的包上班,中午吃很贵的饭。我做实习生的时候,每天拿60块钱的工资,但是我们组的其他实习生可能吃一顿饭就会花掉600块。那个时候的生活有一种不真实感,因为那不是我的圈子。时间久了我会觉得,整个全公司都是富二代,凭什么我不是?大家都这么有钱,为什么我没有?反而现在去过一种所谓的“穷人”生活之后,我开心了很多。决定出国去看看是早就有的想法,我从来没出过国,一直特别想出去看看,去哪都行,只要去个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我手里的钱很少,出国的选择性有限,只能不停找有可能的机会。为了练练自己的英语口语,我还去讲过那种免费的线下英语脱口秀。结果我全程背诵,特别尴尬,我去讲了三次,没有一个人笑。后来渐渐锁定了出国目标,本来我想得特别好,去澳洲打工度假很适合我,申请难度比较低,还不用交学费,而且它四月份就会开始抽签,我三月份辞职,办签证需要一两个月,正好可以用这段时间来学一些对打工有帮助的手艺,做咖啡、做美甲或者是做饭之类的。理论上,我五六月份应该在澳洲了。结果没想到,我一辞职上海马上封闭,运气太烂了,直接封了三个月。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做,我每天都有很强烈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干脆开始高强度上网,就这样发现了去以色列的留学机会。其实也是只有以色列可行,它对我的存款要求最低。我选择的是海法大学的政治科学专业,也是因为只有这个专业给我全额奖学金,不用交学费。其他的专业都很贵,要用美元交学费。既然以色列有个机会,那我就先去那里看看。澳洲打工度假我也没放弃,签证的有效期是一年,可以在以色列读完一年书后再过去。后来上海逐渐恢复正常生活,我继续去做了那些打算做但没来得及做的事情。上班两年,我都没有去哪里玩过,所以先在国内跑了一趟,荆州、成都、甘孜、广州和深圳,我在每个城市停留了一段时间。同时,只要看到有什么不太贵的活动都会去尝试一下,美甲、攀岩、瑜伽和普拉提之类的“一元体验课”都被我玩遍了。那段时间非常开心,跟朋友见面,认识新朋友,爬山、露营、跳舞、游野泳,这是我上班两年卷生卷死以来从未有过的体验。后来从深圳起飞,来到以色列,我的人生又是新的了。刚去以色列的时候,我去徒步,偶遇一位女士,她用着跟我一样的登山杖和水袋。当时觉得挺神奇的,我还兴奋地发了动态,大意是看到她好像看到了五十年后的自己,我以后也想像她一样。结果后来发现,徒步是以色列一项全民性运动,大家都用差不多的装备,很容易撞款,可以说是人人都这样。我在以色列读了六个月的书,跟上课听老师讲的内容相比,那里的朋友们带给我的影响更大。很幸运,因为住宿舍的原因,我认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虽然大家相识的时间不长,却意外产生了很深的连接。他们带我深入体验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我在阿拉伯人的家里住过。一个阿拉伯妹妹带我去她们家玩,参观她们的教堂,到她们的农场摘橄榄(这成为我后面在澳洲打工,写在简历上的“才能”之一)。摘橄榄的时候,她的奶奶会带着做好的饭过去,全家人一起吃。小村庄里大家彼此都认识,吃饭的时候,路过的人会来跟你打招呼,喝一杯咖啡再走,人跟人的联系很紧密。她还带我去看被爷爷奶奶抛弃的旧房子,因为打仗,时局混乱,她们一家人只能往山上转移。说实话,专业原因,以色列建国史我读了很多遍,那段历史我太熟悉了。但当一个人真正站在你面前跟你讲,这就是我奶奶的房子,她以前住在这儿,后来有人来攻击我们,所以我们搬走了,它所带来的感受跟在书本上读到的完全不一样。我最好的朋友是俄罗斯人,一直在这里生活。他天天带我在各处逛,跟我讲解,这个小标语是什么意思,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写下的。我对以色列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本地朋友建立起来的。在那里的很多个瞬间,我都会觉得政治不是国家政策、政府党派这种大词,政治就是以色列每一个人的生活。如果说教育是广博心灵,让人眼光变得开阔的话,那么我得到的东西远比在课堂上多。我的整个世界都被打开了。去那里之前,我的家庭关系不太好,满脑子都是我好恨我爸,好恨我继父,好恨我继母,好恨我全家,好恨我出生。我的整个世界被一种偏激和狭隘的戾气占满,我不关心世界是什么样子,不关心周围的人,也没有出去探索的动力。但现在,我会去关注那些或许跟我没有直接关联的事物。我去看阿拉伯人、德鲁兹人、犹太人是怎么生活的,去吃他们的食物;我看到街头的流浪汉带着红色书封的歌德诗集,旁边的一张纸上写着,“请不要偷,除了你的仁慈我一无所有”;看到那边的女性过得不太开心,几乎所有族群、所有文化都跟女性的头发过不去。在一些极端一点的阿拉伯社区里,到我腰那么高的小女孩已经全身都包起来了,她穿的是粉色的罩袍。慢慢地,看到的东西多了,我开始考虑退学。或许,亲身去体验比学习书里的内容更适合现阶段的自己。我学的是政治科学,上课听老师讲,总会感受到一种脱离现实的理想化和象牙塔里的虚浮感。我跟历史教授认真交流过这件事,他建议我去见更多真实的人,听真实的故事。另一个退学的原因很现实,以色列的物价太高了,高到超出想象。我的钱消耗得比预计中快了很多。我所在的海法是一个小城市,买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大概就要人民币10块,一家很普通的餐厅里,一份薯条,一个汉堡和一瓶可乐要花120块人民币。那边正常物价就是这样。我基本没在外面吃过,自己买菜做饭会省很多。我在以色列很抠,什么都是水煮了直接吃,或者微波炉叮一下,有一天实在忍不了了,我去亚洲超市里买了一瓶50块钱的酱油。但即便这样,我的钱还是快不够了。在上海的时候还有小10万块,封在家里的那三个月花了很多,出国前又花了一些,来以色列读书的时候可能有6万多块。这些都是我自己通过大学兼职和工作两年的工资攒的,主要就挣那么点,攒钱的诀窍就是“别花”。因为我是属于“没有”父母的人,所以那些钱是我全部的安全感,但凡再花一点,我就不知道自己明天在哪了。也有人说我浪费教育资源,本该有一个人拿到这本毕业证和硕士学位,因为我去读,又放弃了,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一个人拿到这些东西。或许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一种浪费。但就像我前面说的,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拿到那本学位证,而是启发思考。我开始思考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出于这个初衷,我仍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人生。最开始我的想法就是没出过国想出去看看,来到以色列和澳大利亚之后,越来越觉得走出去是我人生很必要的一部分,有种“终于走到这一步了”的感觉。虽然以前在上海的时候挣的钱比现在多,但每天都焦虑得要命。如今我手里的钱变少了,反而不那么焦虑了。亲身经历后算是明白,去不同的地方,看很多不一样的人生,才能意识到,原来人真的可以不那样生活。我去看一眼十年前的自己,可能会看到自己未来的命运是结婚、上班、买房。但现在,我不一定要那样活。在以色列读书很好,在澳洲捡胡萝卜也很好。捡胡萝卜是一份必要的工作,我知道自己把它们包好后,它们第二天会被送到超市里,再出现在谁的餐桌上,也知道自己每天都能以此赚到钱,为后面的旅行做准备。无论是这件事情本身还是它带给我的东西都很明确。原来做广告的时候,时间越久,我会越不明白,消费主义世界已经这么疯狂了,为什么自己还要去为它添砖加瓦?除了赚这份工资以外,这件事情还有什么意义?起初,我是抱着做好的广告的心态入行的,做得也算不错。我还是实习生的时候,行业大佬劳双恩给我写过推荐信,是他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话带到国内,并完成了整个项目的本土化。实习结束后,我当时的老板直接带我去了另外一个公司上班,虽然我只是Junior。我当时是真的是爱这个行业,下班后会自己找很多资料来看,甚至还开了一个公众号,每天在上面分享好的广告案例。但在这一行,一个人的上限并不取决于有多少才华、能不能写出经典的广告,而在于市场的土壤是怎样的,以及甲方的接受度在哪里。那个时候我逐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虚无感。要和同事、客户吵两周,最后才能写出一个创意方案来,可是做出来的东西谁会看呢?比如说你在app上看电视剧的时候会突然卡住,跳出来15秒钟的广告,生产这种电子垃圾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明白自己每天累死累活是为什么。我知道很多好的广告是有意义的,但我做出来的东西不是,它们百分百是垃圾。我好像成为了一个垃圾制造者,生产出的内容没有价值。尤其是我服务的是创意时尚行业,它就是以不断地创造出一种需求为生,“你的衣服过时了,要买新的让自己看起来很酷”。可是,人真的需要那么多衣服吗?当我怀抱着热爱进入这个行业,有点理想主义地想做出好东西,却发现做不出来,而且天花板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自己,而在于外界环境,这份落差感只会更大。上班的时候,我的焦虑来自四面八方,广告这一行,也有“30岁”定律,很多人会转行去做甲方,或者干脆跑路,不做广告了。因为做广告要求你一直关注社会动向,但有时候随着年纪的增长会变得不那么敏感,离流行趋势远一些。我空空的皮囊里面装满了尖锐的焦虑,担心钱不够用,担心做不了职场女精英,担心35岁的时候被行业淘汰。不过,我现在没有那些执念了。这段时间以来,我变得平和了很多,不会再想那么远,钱不够再赚就好了,我可以去过很普通的小城生活。职场女精英已经像是另一个宇宙,好厉害,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忘记在哪里看到一句话,“上帝爱我便使我流浪”,我很喜欢。很多人觉得我的人生好像没有目的地,一点也不担心自己下一步会面临怎样的风险。其实对我而言,人生目的地不是定居在哪里,而是达成一种希望的生活方式,我还想到处看看,如果去了以色列和澳洲就能给我这么多启发的话,不知道去更多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现在只要没有什么天灾人祸,我就能过上一种自己很满意的生活,认真打工,认真淘二手市场。脚踏实地地讲,我的心里安不安就是账户有多少钱,不需要很多,只要能保证我未来几个月的生活就足够了。我挣一点钱,就可以去做一些想做的事。虽然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也会有点怕自己不适应,但总体心态随和,不会再强求一种轻松感,因为不管好的坏的,大家都是一样地活下去。做决定是一定有代价的,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只能放弃另一条,永远不可能把所有都做到最好。对我来说,失去构建稳定家庭的机会,失去体面的工作,都不是“失去”,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才是。前面我说自己的家庭关系不好,我之前在社交平台上说过自己是“孤儿”,因为就我的情况而言,没有父母比有父母幸运得多。进入大学后,我就开始自己打工,换了手机号,迁出户口,跟他们已经很多年不联系,他们甚至不知道我现在已经不在国内了。与以前的生活相比,我真的是步步高升了,情况不可能再糟,一切都在向好发展。哪怕我还是很穷,也能够保证自己的温饱,为下一个目的地攒钱,这就是我选择的贫穷但自由的人生。有时候也会在帖子的评论区里看到这样的留言,你能这样随心所欲是因为有家庭兜底,或者不用给父母养老。前者已经解释过了,后者我是这么看的,既然已经拥有了温馨的家庭,就得付出一些回报。我也很羡慕别人有温暖的家庭,以至于所谓养老我都认为是很温馨的事情,所以大家平等,某种程度上,我们互相过着彼此羡慕的生活。最近我也在思考自己一两年之后要做些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学一门实际的技能,可能会去读一下技校,然后做一份蓝领工作,可以帮助到别人,像是电工、木工之类的。目前我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还只是做单纯的体力活,如果会一门技能,经济上有保障,到时候应该会轻松更多。我还有很多其他可行的计划。接下来想去拉美国家,特别是厄瓜多尔,我看过不少视频,那里风景好漂亮啊,签证不算难办,生活花销我也可以接受。当然,要先学技能,这样就不是纯花钱,而是可以在那里工作、生活。刚来以色列那会儿,因为读的是政治科学专业,多少会担心自己回国后没有办法过一个好的生活。现在不太会有那样的担心了,做决定需要勇气,我感谢一年前脑子一热做了这些的自己。离开以色列的前不久,我从耶路撒冷返回海法,经过特拉维夫车站的时候,两公里以外发生了恐怖袭击,我所在的火车原本只需要在那里停留五分钟,最后几乎延长成了两小时。海法原本是以色列最和平的城市之一,但我走的那天,恐怖袭击就发生在离我们学校20分钟的地方。那天火车停留的两小时里,车门全部封闭搜查,我想如果真的是炸弹, so then, it's my time.活着是一件幸运的事,我还有很多地方要去看,很多事情要去经历。我此前24年人生对这个世界全部的好奇与勇气,都还不允许我停下,我还不能停下。这里是看理想的新栏目“奇妙人生物语”,每一期邀请一位朋友分享自己不那么按部就班的生活,呈现世界上的自由生命和全新的人生可能。奇妙人生开始了。往期回顾
以及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