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8天后复工,不仅被降职,还被霸凌:打工鸟也太辛酸了
大家五一假期都过得开心吗?但有些同学却因为一个小长假损失严重。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假期来缓冲一下持续工作的疲惫,去短暂地体验另一种生活,这样或许能在回归工作后有新的灵感。但在今天要讲的故事里,一个团队高层休了八天假,TA的其它同事却在继续卷,于是当TA休假结束后立即就被降职了,还被其它同事排斥。
不过这个“令人发指”的故事主角不是打工人,而是“和尚鹦鹉”。
动物也有“领导”和“下属”
就像大家的工作单位中存在各种上下级关系一样。在一些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群体里,也会存在个体之间的级别地位差异。比如在一些猴群里,会有一个地位最高的“猴王”,其它的所有个体都必须服从这个“猴王”;“猴王”之下有时会有地位稍次一点的雄性,这些“次级”雄性在猴群里比除猴王以外的其它雄猴地位都高;当然,有时也会有处于边缘地位的猴子,受尽其它猴子的欺负。这种个体间社会级别的差异在许多动物类群中都存在,除了灵长类或猫科动物等,在看似更低等的鱼类、昆虫、甲壳类等动物中也有存在。
数量庞大的群体中,社会关系可能是多种这样的三者关系构成的(图片来源:Chase & Seitz, 2011)
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群体里不同个体的社会等级时,常通过观察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来确定不同个体之间的地位高低。比如,有些时候两只猴子相遇,地位高的猴子可能会直接赶走地位低的猴子,或者地位低的猴子会主动臣服或避开地位高的猴子。通过对两只猴子之间多次这类互动的观察记录,就可以推断出两只猴子的地位孰高孰低;通过大量类似的观察,并分析数据,就可以整理出整个猴群中不同个体间的社会地位关系。
级别越高的个体,获取食物资源和配偶的机会越多、优先级也越高。这就像在你的工作单位里,职位越高薪水往往越高一样。
而一个群体里面具体谁的社会地位更高,由多种因素决定。就像你去一个公司应聘,要得到很好的职位,有几种选择:你看起来能力突出(动物体型更大或有一些突出的外形特征,比如一只鸟的喙比其它个体更大,则这个个体在群体中可能会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或是性格或行为习惯很好(一些具有特定性格的动物在群体中地位会更高);当然也有可能这是个家族企业,你刚好有些家族背景(比如有研究表明,地位更高的鬣狗生的孩子,更有可能比地位更低的鬣狗生的孩子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等等。
地位更高的雌性斑鬣狗子宫内雄性激素水平更高,导致它们的儿子比地位更低的雌性斑鬣狗的儿子更有可能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图片来源:flowcomm - CC BY 2.0)
但对于和尚鹦鹉来说,它们个体之间并无明显的身体特征(如体型)差异,目前也没有研究发现和尚鹦鹉的性格或基因等其它个体特征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为了探究和尚鹦鹉群体中社会地位等级和到底什么因素相关,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一个研究团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和尚鹦鹉:没有性别歧视的企业文化
和尚鹦鹉野生种群常见于南美洲,是一种社会行为丰富的鸟类。和尚鹦鹉会在不同情况下融合成不同大小的群体,而在这些群体中也会出现个体间社会等级的差异。
和尚鹦鹉群体(图片来源:Tamara k - CC BY-SA 3.0)
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在实验室环境中观察了两组和尚鹦鹉群体(每组约20个个体)上千次个体间的“侵犯行为”(一组1013次,另一组1360次)。他们惊讶地发现,两组和尚鹦鹉群体内都出现了十分明显的“线性支配等级划分”(linear dominance hierarchy),即通常情况下群体中的任何两个个体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支配服从关系(也就是任意两只和尚鹦鹉中,一只鹦鹉的地位会明确地高于另一只)。
A、B为两个和尚鹦鹉群体,两张图纵轴第二列表示群体中不同的鹦鹉个体,第一列表示这些个体在群体中的支配等级(数字越小等级越高),可见群体中鹦鹉等级是可以呈线性排列的。灰色长条代表该个体的侵犯行为占群体中总侵犯行为的比列,F表示雌性,M表示雄性。(Hobson et al, 2014)
并且,在两个群体中,鹦鹉社会支配等级的划分都和性别完全不相关,雌雄个体一视同仁(而不像狮子等动物那样,雌性和雄性的社会地位是分开的)。所以,和尚鹦鹉群体竟还是个令人羡慕的没有性别歧视的企业!
接着,该团队又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和尚鹦鹉也许能通过观察其它鹦鹉之间的互动来推断自己在这个群体中地位。举个例子,你刚入职一家公司,公司里谁都不认识,一时分不清谁是领导谁是下属,于是你开始观察身边同事之间都是怎样互动的,是谁在给谁安排工作,谁给谁打下手,谁总是在训斥谁……久而久之,你就大致能推断出这个公司里面的人物上下级关系是什么样的,也清楚自己该听谁的,谁该听你的。而和尚鹦鹉在群体中也拥有类似的能力,通过观察并记忆群体中其它个体之间的互动,推测这个群体中谁是惹得起的,谁是惹不起的。
放了个假回来,麻了
研究团队据此推测,相较于体型、外形等个体特征(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和尚鹦鹉社会等级形成中更关键的因素可能是个体对群体中其它个体过往互动的记忆(即群体的“社会史”social history)、理解和推断,研究团队将这一假设称为“社会史假说”(social history hypothesis)。
为了验证该假说,研究团队尝试给一些和尚鹦鹉“放个假”—— 将稳定群体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和尚鹦鹉移出一段时间,再重新放归原群体。假如鹦鹉在群体中的地位主要由个体特征决定,那么移出个体被重新放回后,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地位丧失现象(因为个体特征不会因为离开了群体就改变);相反,如果地位很高的鹦鹉在放归后,地位明显丧失,那么这一结果就支持“社会史假设”。因为这或许能说明,在鹦鹉被移出后,它在群体中空出来的位置会迅速被其它鹦鹉占据,而其它鹦鹉基于该鹦鹉被移出这段时间的“社会史”,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于是当这只鹦鹉回归群体后,就已经没有它的位置了。
研究团队在三个稳定的和尚鹦鹉群体中,分别在不同时期单独移出了15个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个体,8天后再放回原群体。同时,通过观察记录鹦鹉间的侵犯行为来确定在各个时期每只鹦鹉的社会地位。结果发现,所有被移出的鹦鹉在回到原群体后,地位均明显下降;并且移出前地位越高的鹦鹉,回归后地位下降越多。
其中两个和尚鹦鹉群体的移出实验,图中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不同和尚鹦鹉个体,虚线表示该个体被从群体中移出的时间,白色方框中的数字表示被移出鹦鹉回归群体后社会等级的变化。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鹦鹉的权利评分(power score,根据鹦鹉间侵犯行为的观察数据计算,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接近于0表明该鹦鹉越容易受到其它鹦鹉的侵犯,在群体中地位更低;数值越接近于1表明该鹦鹉更容易侵犯其它鹦鹉,地位更高)(van der Marel et al, 2023)
为了进一步排除个体特征对社会地位的影响,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各鹦鹉体型(通过体重评估)与它们社会地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和尚鹦鹉体型与其在各个时期中所处社会地位并无关联。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同一和尚鹦鹉个体在不同群体中所处地位也会有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说明,相比于个体特征,和尚鹦鹉社会地位受“社会史”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研究者还观察到,若移出前和尚鹦鹉的社会地位很高,在回归群体的3天内,其它鹦鹉还会集中对该鹦鹉产生侵犯行为(通俗点首就是集中欺负它)。而这些移出前地位最高的鹦鹉,回归群体后体重也显著下降,研究者推断可能是其它鹦鹉在阻碍回归鹦鹉的进食。所以它们不仅被降职了,还疑似被其它鹦鹉霸凌,真的好惨。
当然,尽管该团队研究提供了和尚鹦鹉基于“社会史”确定群体中不同个体社会地位的证据,他们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如年龄、激素水平、鹦鹉个体间的亲密关系等)没有探究,且目前的研究均在实验条件下进行,相关野外种群研究尚缺。对于和尚鹦鹉以及其它动物群体中影响社会等级结构形成因素的探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算了算,从五一放假到今天,刚好也是八天了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