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妈妈,“一碗水端平”怎么这么难?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小米粥
周三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准备给孩子们热牛奶。打开冰箱,眼前的一幕让我犯了难:只剩下一盒牛奶了!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孩子争夺牛奶的画面。怎么办?牛奶只够一个人喝,而且再去买也来不及了。
于是,按照“就早不就晚”的原则,我只好让上小学到校早的女儿先喝。至于儿子,他还在上幼儿园,不赶时间,再者去了学校还有补点的牛奶可以喝,早餐随便应付点就行。说实话,做出这个决定我心里也很没底,生怕儿子发现这些后不依不饶,只好催促女儿抓紧时间吃饭,最好趁儿子去卫生间洗漱的功夫把早餐解决掉。当然,我并没有把其中的原因告诉女儿。
然而,三分钟没过,背后就传来儿子愤怒的指责:“你为什么只给姐姐喝牛奶,不给我喝?”。
《二十不惑》剧照
慢慢地,儿子的心情平复了下来,像没事发生一样坐到餐桌前啃面包,而我却陷入了长久的反思......
当初在生二胎的事情上,听过很多育儿专家给出的建议:二胎家庭的父母尤其要关注老大的心理变化,不要让老大感觉父母生了老二,自己就被忽略了。在这一点上,我和老公提前做了功课,一致同意不冷落女儿,对于她的关爱不因生了儿子而打折扣。儿子出生后,我们把更多的目光停留在女儿身上,对儿子的关注相对少一些。毕竟,那时候儿子还小,我们天然地认为他对这些无感。
后面的养育也确实应了那句话——第一个孩子照着书本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女儿的一切事情都是我们操心的头等大事。当然,这也与我们“男孩比女孩皮实”、“富养女儿,穷养儿子”的思想观念有关。女儿每个阶段,无论大小(在我们眼里统统被当做大事来看待)事,我和爸爸几乎都有参与,且多数时候爸爸和妈妈同时出场。
但到了儿子这里却是另外一番画面。比如星期天带两孩出去玩,光来回穿衣服准备随身带的物品就让足够我们折腾,一天户外陪伴下来,回家实在没有精力再去伺候孩子的吃喝拉撒。所以,儿子小时候我们基本没怎么带他去过游乐场,后来上了幼儿园,遇到有亲子活动,我和他爸爸也没有了女儿当初的热情,非必要一般不去,实在不行,也只派一人参加。儿子有了自主意识后,很快对这种不合理的对待方式强烈“抗议”。女儿呢,也许是感觉到有另外一个人在分走父母的爱,也在不遗余力地“自卫”。
《二十不惑》剧照
对于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我们还能尽力去公平分配,但有些东西确实无法“均分”。比如,有时候表扬了其中一个孩子,如果另外一个正好也在场,就会因得不到表扬而不高兴,尽管已经明确告诉她(他),获得赞美是需要有理由的,但孩子就认为这是父母不爱她(他)的表现,不知道是没听进去还是专门要和大人“唱反调”。这着实让我们苦恼。
说实话,为了让两个孩子学会分享和谦让,我没少费心思。孩子还没上学时,我担心他们将来会因此遭到同学排挤。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们只是“窝里横”,对同学表现得很大方,平时连(姐姐)弟弟都舍不得给吃的零食反倒总想着带给同学,还隔三差五邀请同学来家里玩。
对于两个孩子的“内斗”,我刚开始还想着用“孔融让梨”这些典故影响他们,然而情况并不理想,两孩子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互相推脱谁也不愿意发扬精神。后来,面对他们的争执,我尝试选择“冷处理”,不去理会,有意锻炼他们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但也收效甚微。大多时候,孩子们谁也不让谁,最后以一句“我要告爸爸妈妈!”,把问题又抛给了我和老公。于是,我俩不得不在一天之内以N≥3的频率充当“裁判”,处理孩子状告对方的种种不是。
有时候我也在想,孩子这样争风吃醋,无非是在争夺父母的爱。到底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爱孩子,才能达到他们内心认同的公平?难道我们雨露均沾,就能消除“我们以为”和“他们以为”之间无法衡量的认知差吗?这一碗“爱之水”怎么才能端平?标准在哪里?谁能告诉我准确答案?
排版:语桐 / 审核:然宁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