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最近一条关于清华700余门课程采取全英文授课的短视频引爆了线上平台,激发了很多讨论。在评论区洋溢着民族主义情怀,很多人对于清华700多门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这件事情是不认同,持批评态度的。
其实,清华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采用英文教材,英文授课。只不过英文课程在清华所有课程中的比例超过50%。作为中国顶级学府,清华的学生学习的课程都是最前沿的课程,教材也力求与全球最新版同步,采用全英文授课,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人这时候就会说了,为什么清华的教材不能够翻译成中文,用中文授课呢?作为翻译行业内资深人士,我可以明确地跟大家说,99.99%的英文教材是根本没有办法翻译成中文的。今天就跟大家盘点一下具体的原因:【英文课程都是技不如人的学科】
每个中国人都有天朝大国的梦想,但是现实中的中国确实还不是天朝大国。在很多学科方面,我们中国是属于落后追赶的地位。在大学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课程,中国国内甚至没有办法编写自己的教材,只能依靠进口国外的教材来进行教学。但是,教材翻译的流程非常的长,一本教材从引进到翻译,再到最终定稿,通常要花很多年时间。如果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去教学,那么学生拿到教材的时候,教材里面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了。如果,中国的大学生学的是国外大学生10多年前的教材,那么注定这些学科要落后别人几十年。为了在这些科技领域能够实现反超,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会直接采用英文教材和国外同步。如果,我们的相关科技领域是世界领先的,我们自然就不需要采用别的国家的人写的教材。比如学习核工业相关专业的那些同学,学习的很多知识是我们国家领先全球的,因此我们就不需要去进口别的国家的外语教材。科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它不能被民族主义情绪所左右。你可以自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但是在科学上,如果你趾高气扬,那么就很可能会被现实打脸。语言是有信息壁垒的,你用中文学不到的时候,你自然就只能用英文去学。【翻译人才为什么不能翻译教材?】
专业教材,普通的翻译人员是没有办法翻译的。一本用英文写的机械书籍,你让一个没有学过机械的英国人去看,他也看不懂。同样的道理,学文科出身的英语翻译人才没有学过机械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翻译得了机械书籍呢,就算有人帮他翻译好中文让他去阅读,他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就更不要说用英文了。学术分科非常的繁杂,外语人才主要能够胜任的是文学性和事务性的翻译,但是科学性的翻译没有办法完成的,即便有少数学校开设科技翻译课程,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根本能够胜任教材翻译,基本都属于鸡肋人才。因此,国内的学术专著主要是由该学科的领军人才,并且是外语很好的领军人才,才有可能完成翻译工作。但是,学术专业领军人才是不大可能愿意花时间在一本教材的翻译上的,辛辛苦苦翻译成中文,还不如让自己的学生直接读英文教材。因为,翻译一本教材费时费力,花同样的时间搞科研产出会更大。能翻译的没时间精力翻译,有时间翻译的看不懂,造成这样的一个黑洞死循环,自然就得不到翻译版的中文教材。【翻译的教材审查周期长】
教材翻译的审查周期特别的长,假设国内某个教授为了能够评职称,真的愿意费心费力去翻译一本国外教材。或者接到了任务,要翻译某本国外的教材,给二三本和专科的学生去用。那么从接到任务开始,到任务完成可能要经过10多年的时间。首先,他必须把这个教材从头到尾地读一遍,审核整本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他属于责任编审,如果教材内容出现严重差错,他是有可能要坐牢的,审查什么呢?这个过程短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一般第1遍不是教授自己审查,而是他的助手。一个助手还不够,通常要经过一审二审,最后才到教授亲自审查。我们看到这种国外的机械教材,只有封面上署名两个中国教授的名字,书本的全部内容都是英文的,就是教材通过了审查,那两个教授就属于责任编审,但是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全书不做翻译就直接上市了。然后,过了第一步审查阶段之后,如果确定要继续翻译成中文再出版,一两个教授就不够用了,需要整整一个团队的人来一起做这个工作。读懂英文教材你只需要看懂意思就行,但是翻译一本英文教材,你要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用中文的专业学术术语表达出来。有一些术语是本来没有的,那么这个术语在中文里面叫什么,就应当由整个中国的学术界来确定。有时候为了一个术语,国内的几个学术泰斗都有可能因为命名,争论不休。这个过程就非常费时费力。任何一段概念性的文字,在翻译之后要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需要一番争论。随便翻译可是不行的,举个例子。在电机外语教材中,电机里面的有一个部件叫作“碳刷”。但是,这个部件在英文教材中使用的单词就是carbon,意思是“煤炭”。有时候教材里面“碳棒”它也写作成carbon。很显然这些在英文教材中的术语,你是没有办法直接用“煤炭”这个中文词去简单代替的。你首先要确定这个术语怎么翻,然后就是区分同义词在中文里面的意思,到底是哪个?有时候英文不够,你还要去看一下其他语种的原版教材是用的哪个词才能够确定的了。再不能确定就只能去找图,图片找不了,甚至要去找作者远赴海外。所以,这个过程费时费力,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二三本和专科的普罗大众,花10多年时间翻译一本教材,然后用个二三十年,这个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让985、211大学的一小撮精英学生,为了一本教材而等上几年,还不如让他们直接用英文上课,这样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翻译出来的稿件还要再次做编审,首先,要检查你的翻译是否出现了错误,和原文是否匹配。其次,要检查翻译的内容是否有学术错误,是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最后还要检查一下,在翻译的过程中,教授有没有夹带私利,有没有掺杂一些其他的不合法不合理的内容。【翻译国外教材几乎亏本】
全球最强大的教材出版社是德国的Springer,国际上大部分的英文、德文以及日文的教材都是通过这个出版社发行,这个出版社也是最权威的,他们的编审能力比较强,编辑都是科学家,能够判断出学术专著是否有错误,也能够判断出一本教材是否符合科学性,能不能够出版。所以,全球的大学很大一部分教材都采购于这个出版公司。但是,这家公司的教材非常的昂贵。一本普通教材的售价高达几千人民币,就算是购买这个出版社教材的电子版,也要几千块人民币。国内的很多重点院校就用科研经费采购过这家出版社的教材电子库使用权,通常一年的使用费用就超过100万美金。但是,国内的很多学校的大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再加上国内的德语教育基础比较不好,所以很多教材学生即使找到了也看不懂。只是用到了这些教材的英文部分,花了很多钱,没有充分利用,非常的可惜。教材的售价高,引进获得翻译权的版税,自然也是不菲的价格。动辄几千万上百万的版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译成中文之后,由于我们国家的教材定价是和页数挂钩的,一本原价四五千块人民币的原版教材,通常国内的售价也就是几十块,再怎么贵也不会超过300块。但是,国内能够用上这些教材的大学生,一年的人数可能不超过200人。这么做的结果就是除非国家掏腰包,普通的教授、翻译公司、出版商都没有办法承担这样的费用,也无法收回成本,自然也就不会有人主动翻译外文教材。而且,外文教材的出版ISBN号特别的昂贵,获得一个ISBN号的成本,有时候甚至超10万元。翻译这些教材的作者甚至连ISBN号的钱都挣不回来。【小结:】
采用外国教材英文授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技不如人,不得不用,翻译不了,翻译不起”。所以,学术界也就更加认可直接采用英文教材,英文授课。不仅清华如此,北大、浙大、甚至听说某些大学的附属中学都采用英语教材。如果,碰到某些专业最牛的学科,不在英语区,而在德语或者日语区,那就得耗费更大的成本,拜托那些学了相关专业又懂德语和日语的同学去出国留学一趟,把知识再带回国。看了这些你还觉得清华大学用外语教材是同样位外吗?科学不怕崇洋媚外,最怕的是夜郎自大,如果不是中国的科学家,不断地通过从国外学习、引进、赶超再发扬光大。中国的科技水平绝对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根据相关调查,中国的网民90%是本科以下学历,网友们狂喷清华,清华肯定也只能报以理解的态度。相关阅读:
不转学不折腾,国内“直升”顶级美高,这些深圳中产娃赢麻了!
布朗教授:为了名校,从幼儿园开始卷课外活动的孩子,有些已经输不起了
怎样合理使用大学时光?
作者:外语那点事,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转载:今日头条。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