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活状态的巨大改变,毕业生们难免觉得茫然无措,更何况,受疫情和就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处境要比往年更难。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都会有师长做演讲,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给毕业生们以启发。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去思考该如何度过未来的人生。在这个许多人甚至无法拥有线下毕业典礼的毕业季,我们特别邀请了看理想的几位主讲人们,谈谈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这不止是分享给毕业生的,如何在艰难的现实里,把生活过好,是人生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 看理想节目《西方艺术三万年》《10件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史》主讲人今年的毕业生会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非常需要给大家打打气。想来各种资源都会提供励志的段子。这里我只想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面临这样的现实,该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实话说,西方艺术家杜尚是教了我一招的,就是在任何情况下要先把自己保护好,把受伤的可能性减到最小。基于这个立场,我把面对现实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停地往外界努力,各种寻找,各种尝试,那么必然内心会被每一次的不成功摩擦,要说对此不在意,那是假的,除非你有绝高的精神段位。因此我发现,如果把自己的力量全放在对外界的寻找和渴求上,只会让内心被摩擦的次数增加,给自己的自信造成的创面会更大,然后焦虑渐渐堆积,生活会因此贬值、变质,甚至成为煎熬……这么做等于让自己毫无防护地暴露在骨感的现实里,让自己受伤!这太违背杜尚“把自己保护好”的人生基本原则了。另一种做法是,盘点一下自己有什么资源,这里完全不是指什么显赫的资源,而是每条生命都可能有的最基本的资源:比如健康,比如年轻,比如有买菜回来做饭的条件,有可以在窗台上养上两盆花的条件,当然更包括自己天生喜好某一个事物或擅长某个技能的条件。若是把注意力转向这个区域,我感觉事情就有可能盘活了。因为我们一旦往自己拥有的资源里发力,就等于进入了一个自己可以把控的地盘,一个人会踏实下来。如果有人说,我没有任何爱好,不擅长任何技能。那么只问,你喜欢吃吗?那就去琢磨如何把最便宜的土豆丝炒出诱人的色香味。这么说当然不是在暗示人要去开餐馆,只是说,要学会在完全归自己把控的事情上用心下力,那你必定会把这件事越做越好,做得比别人都好。如此,自己非但不会受伤,而且会从中成长,你人生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艺术史上有太多这样的艺术家的例子,就是拿自己最有限的资源,把它做到极致。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他的全部天地就是那一点荷兰小市民的生活圈子,一生的活动范围估计都没有超过三公里,可他就能盯着房间的一角慢慢地琢磨,细细地描画,其准确、精细、传神超出了所有的人。这个脸色苍白,肺部有病,走在街上没人会多看他一眼,只活到43岁的画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最不起眼的资源上下的功夫,让他成为了艺术史上的大师。所以在这里衷心祝愿,每个风华正茂的毕业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知道,如何真正地把自己保护好。这种时候,一般的长辈通常会跟毕业生说,要勿忘初心,保持纯真和理想,保持阅读习惯等等,都是老生常谈,他们说了我就不说了,不然我就不是马家辉了,对吧?我要说的其实刚好相反,我想分享几点经验。大学毕业之后,有几件在大学经常做的事情,或是说做事时的某种心态,我建议你别再做了,也别再用那种心态去做事。第一个是考试。大学考了好几年的试,假如从小学、中学算起,年数就更多了,现在好不容易毕业了,不用考试了,你要记得提醒自己,把那种考试的心态抛开。考试是跟别人竞争,而且要讲规矩,老师有要求、课程有要求,你要猜老师的要求是什么,课程的期待是什么,按照老师跟课程的条条框框去做去想。这样的心态,其实在以后的生命里会把你绑住的。你出来工作打拼,或是说开拓自己的生活,要大胆一点、有创意一点,不要再像大学生考试一样,步步为营,这样不仅经常没有效果,而且没有趣。做人,没趣就不好了。第二件事,你在大学里面可能会拍拖,毕业以后当然也可以,重点是大学的时候,一般来说关系都比较单纯,而且在说话、思考还有行动上面,不太懂得保护对方和自己。毕业之后,交往的人可能大家生命阶段不一样,那关系也可以多元化,对吗?你懂的,反正不管如何,都要学懂保护,大学里拍拖是一回事,出来之后拍拖约会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要把你大学的谈恋爱的习惯抛开。第三件事,大学里面你可能会瞧不起自己的老师,觉得某些老师行为上、学问上没什么了不起的。这一点你出来工作之后也可以抛开,因为在社会上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人,有时候你感觉他是坏人,但坏人也有他的本领,有他的长处,或是有他的难处,对吧?你多理解多学,从对方的本领里面学,不要那么容易就瞧不起别人。有三句话老话很好的,我送给你,作为你大学毕业之后的锦囊:看别人的长处,记别人的好处,想别人的难处。记得长处、好处、难处都要看看,都要想想。Anyway,无论如何你总算大学毕业了,对吧?好好去享受你生命的另一个阶段。记得买我新的散文集《大叔》,里面的很多内容对你以后的生命很有帮助,我的痛苦的经验,你可以分享、领悟一下。(编辑:好的,虽迟但到)🎧 看理想节目《用得上的哲学》《暧昧:给日本脑洞一个哲学解释》《哲学家的10种生活提案》主讲人今年的毕业生遭遇到的整体市场环境,可能是比较差的,毕业生的签约率相对来说也比较低。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我们怎么调整心态呢?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有四点。第一点是,大家还是要相信,市场环境都是高高低低、好好坏坏的,一时情况比较低迷,但总是会好起来。我们经常在市场好的时候,希望它一直好下去,其实学一点世界经济史就会知道,世界上哪有不跌的市场。但是,如果市场陷入低迷,也要反过来想,这很有可能意味着它将来会慢慢地成长。大家要对整体的环境保持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有人说这是自我安慰,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弄不好会越来越糟呢?我要指出的是,对于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是没有办法用一个理性论证的方式来预测的,我们只能够大致地估计,有涨有跌、有升有起。除此以外,还真不能说什么,因为这是命运,而命运是在我们的理性的掌控范围之外的。我只能说我有一种直觉,就是情况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糟,但是我的直觉大家信不信,这就是大家的事了。第二点是,很多同学如果现在没有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或者考研没有考上满意的学校,就会陷入一种状态叫Gap year(间隔年),就是处在两种状态中的转换状态。对于这一类同学来说,要注意什么呢?我必须要说的是,这是考验大家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如果你要沉下去的话,也就沉下去了。我经常想我们哲学界的老前辈李毓章先生的一个例子,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家都没什么书读,他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批德文版的胡塞尔的现象学书籍,就在那里啃着读。改革开放以后,他就是比较早就接触了胡塞尔哲学的研究者。我想指出的是,在别人没有办法好好读书的时候,你如果能够比别人更用功一点,那就是你赢了。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和70年代是完全不同的,70年代是真的没有书好读,甚至拥有一本英文书都可能是个罪名。但对于现在要考研的学生来说,去找资料来读是很容易的。我们现在还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当中的,要珍惜这样的环境。第三点是兴趣爱好的培养。现在好像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很多人都很悲观,不少同学的心情也都比较低沉,但人总得活下去,生活总得继续,所以在这时候可以培养一些自己的爱好。只不过在这样的一个比较微妙的时代,你不妨将你的兴趣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自我满足之外,也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所收益。第四点,我想对新的流行语“润学”发表一些观点。它是从英文里的run发展来的,指的是如果我对一个地方不是特别喜欢,我就可以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我认为,“润学”如果表达了一种对于现状不满的态度,作为情绪的宣泄,没什么问题,人总是有情绪的,骂出来也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但如果你正儿八经地认为“润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路径,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可能是不太现实的。且不提“润”出去本身要付出的很大的代价,以及“润”出去以后干嘛这样的问题,就算你能够出去,但在完全不熟悉的语言、风土和外部的环境里竞争,很可能就会陷入“围城效应”,这就很麻烦了。另外很重要的点是,大家总把“润学”看成是一种国境的移动,但我认为比较可行的,积极意义上的“润学”有两种,一种是小范围的移动,是指行业的移动,从一个行业“润”到另外一个行业,这相对来说要比你“润”到另外一个国家去要容易得多。另外一种,是心灵的“润”,就是调整心态,从一种状态“润”到另外一种状态去。年轻的同学经常会因为对于现状的不满而马上产生这种逃离的想法。但是经过反复的比较以后,你做出的理性的反应,才是更符合你自己未来的发展需要的。除了以上四点建议以外,我就没有什么别的建议了,我也无法预料未来一定会发生什么。最后还有一件事是我能和大家一起做的,那就是让我们一起祈祷,未来变得越来越好。🎧 看理想节目《中国原典通读计划》《重述中国通史》等主讲人夏天来了,有很多毕业生离开了学校,必须要面对人生另外一个很不一样的场景了。我忍不住有一点建议,这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智慧大诀窍,可是或许对于真的要进入职场的新生人,可以有一点具体的帮助。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一旦离开了学校,请你就赶紧忘掉在求学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包括现在握在你的手里,好像还热腾腾的文凭。因为很多你在学校里面所获得的成就,都因为学生的身份而被放大了,你要意识到这件事。毕业之后,你就不再是学生了,所以你必须要放弃以前学生时代的标准,赶快去学会用更高的而不是相对的标准来看待自己、要求自己。你的作品,不管是文学的、科学的或者是设计的,都必须要放在所有的创作者之间,去看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跟分量。不沉迷于学生时代的风光,你才有机会获得一种谦逊,以及从这份谦逊而来的一种沉稳。你也才有机会真正去认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建议,请大家明白,离开了学校,是另外一种学习的开始。你需要自觉地花功夫改变你学习的方式,改变你跟知识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个时候没有课本,没有课堂,没有考试,你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去吸收知识,就千万不要再用应付考试的方法,来接近知识、吸收知识。知识应该是为了改变自己而学的,要改变自己的能力、视野、价值信念、气质、气度。不能够改变你的知识,要么根本不值得学习,更有可能的,你用了错误浪费的方式在吸收。有很多在学生时代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离开了学校,就不再是那么回事了;很多在学校里帮助你应付功课,让你得到好成绩的条件,离开了学校之后,非常有可能转过来,变成你身上最棘手的问题,变成让你能够有效地经营生活跟事业最强大的阻碍。毕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比大部分毕业生所想象的要复杂以及艰难得多。对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当中的所有毕业生来说,都是这样。让我再多花一点时间,提醒当下特殊环境的毕业生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受到疫情的冲击,你们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动。在这种状况下,你们没有办法依循原来必然的那种方法,而最大的影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模式的变化。你跟你的老师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因为你只能在荧幕上看到老师,而老师在荧幕上甚至看不到你,所以失去了一种你跟老师更进一步的连接,失去了老师作为一个人,在知识之外可能影响你的管道。为什么要特别讲老师呢?并不是因为老师的地位尊崇,重要的是老师跟同学最大的差异在于,老师是来自于不一样世代的人。我观察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难和同他不一样世代的人说话了。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学生已经变得了不需要跟老师说话了,当你不需要跟老师说话的时候,你的这种跨世代沟通跟跨世代学习的能力,就必然退化了,更不要说遇到祖父母辈的人了。那些比你年长半世纪的人,他们身上真的带着一种另外一个时代的气味。这种气味多么珍贵,因为它可以把你带走,把你拉出现在的时空,让你看到不一样的天地。大家要有一种志气,简单的说,就是不与时人弹同调。跟你同时代的人都在说什么,在喜欢什么,你不要陷入在里面,不要轻忽了向比你年长的人学习。我不是说因为他们年纪大了,所以有智慧,而是他们有来自于另一个时代的经验。请你多花一点力气,主观地离开自己的时代,去接近你的老师、你的父母,或者是去看他们会看的电影,读他们会读的书,用这种方法扩大自己人生的范围。🎧 看理想节目《读懂新闻:无限人生书单第四季》主讲人发表毕业寄语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对着各种学校不同学位的毕业生说同样的寄语,因为大家的背景、现状和未来都太不一样了,很难找到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有的话,那么你多半也早就知道了,所以以下没有任何别出心裁的新观念,有的只是我想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重复的几则旧观点。第一,就像我刚才说的,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参差多态的世界,每个人的人生都很不一样,所以请牢记“小马过河”的故事,一条河有多深,你到底跨不跨得过去,只有你自己试了才知道,别人说的都只能当个参考。希望你们当中,多一些做实验的人,多去异想天开,多去付诸实践,少一些随波逐流的浑浑噩噩或畏畏缩缩。第二,虽然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大学毕业生仍然是少数,是享有了社会资源的支持的。重点大学的学生尤其如此,希望你们可以敏感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特权(privilege),它指的是那些你觉得理所当然,司空见惯,但是其他人并不一定拥有的东西。比如,男生要意识到自己的性别特权,你在深夜烧烤店体会到的安全感,求职过程中在申请表上填写下自己性别时候的那种坦然和自信,你的女同学是很难体会到的。同样,异性恋要意识到自己的性向特权,多数族群意识到自己的族群特权,城市居民要意识到自己的户口特权,白领要意识到自己不必在疫情当中外出工作的特权等等。在认识到这些特权之后,要尝试去用自己的特权为弱势者做些什么,并且为一个真正平等、没有特权的世界去努力,为此甚至可以不惜放弃自己已经拥有了的特权。第三,毫无疑问,你们毕业于一个艰难的时代。大学四年,疫情就占了两年半,可能很多人都没能拥有一个恰当的毕业典礼,甚至连电子拨穗都没有,你们会觉得压抑,觉得迷茫。但艰难的时代恰恰最能激发我们的思考,而不是让我们沉醉于一种不经反思的欢呼之中。一个很有用的思考方向是去历史当中找答案,看看那些历史上的艰难时代里,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哪些人的故事留了下来。最后,与大家分享80年前作家王实味留下来的一段话。他写道,“青年是可贵的,在于他们纯洁、敏感、热情、勇敢,他们充满着生命新锐的力。别人没有感觉的黑暗,他们先感觉;别人没有看到的肮脏,他们先看到;别人不愿说不敢说的话,他们大胆地说。”愿你们在毕业之后,继续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的青年人。“我还有很多弯路要走,还会失望于许许多多的满足,一切都要等日后才能显示它的意义。”黑塞曾这样写。未来还长,哪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也请先不要放弃成为想要成为的人。配图:《野马分鬃》《未生》《横道世之介》《她》
《我的解放日志》《野梨树》《垫底辣妹》《燃烧》
编辑:Purple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