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小孩开始懂事了:孩子不爱吃的东西,不想浪费,尝了几口就让我消灭掉。有时他觉得好吃的也会给我尝尝。我就很难搞清楚,每次他给我东西吃,是让我替他打扫还是关爱我。小朋友上六年级了,一会儿喜欢骑行,一会儿喜欢足球。用我的网店账号给自己买鞋,试了之后说有点小,让我抓紧退货,不然就只能闲鱼了。这孩子懂得有点多?《家有儿女》剧照
脸皮薄但是运气好:跟媳妇吹嘘说,认识五星级酒店自助餐厅的经理,就餐有优惠。她说她们部门马上团建,问问能优惠多少。我有些犯愁,一直拖着,过几天媳妇说,不用问了,同事不喜欢那家酒店。这样就太平了,但又添了一个疑问,我喜欢这家酒店是不是品味有问题?媳妇让买贵的衣服:买了好多便宜的T恤衫,媳妇看着烦,说“你完全可以少买点,买贵的,但是能穿好几年,穿着自我感觉也好。”看到某日本潮牌,一件380,想起以前一位领导说的,买超过二百块的T恤就是交智商税。贵的T恤你还要伺候它,搞不好只能手洗。看到种牙、植发的广告,庆幸自己暂时还不用花这样一笔钱。至于白发,你可以将它们归罪于孩子,“你可能听大人抱怨过,就是因为你太不听话,他们的头发才会变白。虽然这话听起来挺疯,但并非虚言。压力能导致身体释放某些激素,其中一种会降低黑色素供应。”体检报告上有一两个项目需要复查,到了大医院检查,大夫说体检机构水平不行,不是什么肾纤维化,只是胆囊息肉,真是可以庆祝一下,好好吃一顿。看到有人讲述痔疮手术的过程是多么痛苦,心中暗想,我当年做了激光手术后可是直接打车回家了。小学或大学同学找你,不是为了找你帮忙,或者显摆他过得多幸福,也不会喊你以前的外号,就是想跟你一起怀旧,夏丏尊先生说:“少年时代的朋友本来数目就不多,有些住在远地,连相会的机会也不可多得。他们有的年龄大过了我,有的小我几岁,都是中年以上的人了,平日各人所走的方向不同,思想趣味境遇也都不免互异,大家晤谈起来,也常会遇到说不出的隔膜的情形……旧友一年比一年减少了,本来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少去一个是无法弥补的。我每当听到一个旧友死去的消息,总要惆怅多时。”结交到一两个谈得来的新朋友:“二十岁以后结成的友谊,大概已不免搀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分子在内;至于三十岁四十岁以后的朋友中间,颜色分子愈多,友谊的真实成分也就不免因而愈少了……人到了成年以后,彼此都有生活的重担须负,入世既深,顾忌的方面也自然加多起来,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钩心斗角’,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去接合。这样的接合当然是很不坚固的。”原来永远干不完的活是“非终结性活动”:美国哲学家基兰·塞蒂亚说:“你为孩子们做晚餐,辅导他们做作业,哄他们睡觉,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终结性活动。”你期盼今天早点结束,第二天又周而复始。但如果把它们看作非终结性活动,你不仅是在督促他,而是在抚育他。努力工作是一种非终结性活动,是永不枯竭的现在时。一项活动,但凡完成它有价值,参与它就也有价值。中年时爱情并没有走远:奥斯丁说,我们必须学会去爱。“在她的爱情观中,年轻不是必要条件,甚至还是一种障碍。她的大多数女主人公用今天的标准看都很年轻,但当她们恋爱时,她们已经摆脱了天真和无知。而且,有两个男主人公至少35岁了。”
《我的解放日记》剧照中年时期的伴侣可以帮助你从人生的审美阶段迈向伦理阶段,鼓励你、监督你、劝诫你: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以审美模式生活的人无法真正控制自己或自己的处境,他的生活状态是典型的漫无目的,只“为眼前”而活,总是通过享受、兴奋、兴趣去打发每个瞬间。他不会献身于任何永恒或清晰的东西,而是消失在感官的“即时”中,此时他可能做一件事或想一件事,彼时他又反其道而行之。因此,他的生活没有“延续”,缺乏稳定性或核心,随兴而变。伦理阶段的人拥有某种才能、爱好和激情,他总是有力量去安排、掌控和培养它们。
《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人到中年,记忆力开始下降,伴侣可以当你的人工Siri,或者经常考你,帮你复习。比如她会问:“Venus你知道是什么星吗?”“水星?”“金星啊,不是有本书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两个人不和,怎么说来着?”“龃龉?”
以为自己还很年轻,说早上遛狗,等于跟一群大爷为伍,结果媳妇说,大爷们回家后会跟家人说:“早上遇到的小年轻,体力还不如我。”带孩子出门玩,打不到车,登上107路,站着抱着,孩子趴在我肩头,含着安抚奶嘴还闹,要下去玩,或者是因为车里太热。到了北新桥有一位大妈给让了座,坐下后看到孩子手里有一枚塑封圆圈状薄荷糖。心里舒坦多了,应该是哪个好心人给的。
出门旅行几次后,你会觉得约翰生博士说得对,“巨人堤当然值得一看,但不值得前去一看。”所以,中年时去旅行,舒适最重要,好的座位、好的酒店,顺便像保罗·索鲁说的那样,“换换生活环境,做个异乡人,体验异域景观,见识活在大同小异的自恋中的人们都有怎样或悲或喜的命运。”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扶霞说:“好的烹饪和饮食是健康与幸福的基础,所以如果能够鼓励人们通过多样化又平衡的饮食来养活自己,享受美食又有什么坏处呢?再上升到道德层面:如果通过食物获得乐趣其实可以激励人们去追求你万分关心的更高尚目标,又该当如何?还有社会角度:吃,能让家人团聚、朋友相见、拉近距离;要是没有了吃,社会不就分崩离析了吗?”中年以后,要少吃,也要抓紧吃。约翰生博士在54岁的时候说:“美食要格外有滋有味地品尝。有的人有一种愚蠢的做法,就是不在意或者假装不在意自己吃什么。我却不然,我仔细认真地关心自己的肠胃,不关心自己肠胃的人很难关心其他事情。”他经常对吃过饭的地方上的菜肴品头论足,对他喜欢的东西记得细致入微。所以不能老吃各种面条、汉堡了,也试试牛排、菌菇。《小森林 夏秋篇》剧照
“中年是一生的黄金时期,身体机能将在30—35岁发展至巅峰,心智则在49岁达到全盛。认知与情感达到完美的平衡,精神稳定。”何况博尔赫斯说,即使老了,“灵魂永恒,在生命最深处,时间是失效的。”人与人之间,一个moment就够了,你又是在靠哪些瞬间活着?有哪些难忘的、闪光的瞬间可以分享?哪个瞬间,是最值得纪念的?欢迎在文末留言区,聊一聊那些支撑你生活的珍贵瞬间,让我们一起创造回忆~ 排版:瓶子/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