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休息叫Gap Day的,我谢谢你
从下午五点开始Gap,也能算Gap Day吗?/小红书截图
Gap Day,别太荒谬
在就业市场上,Gap Year相当于空白期。/ Twitter
尽管如此,这些Gap好歹有段较长的时间,Gap Day则直接重新定义了Gap的词义:在高强度的工作生活之间短暂停顿24小时,就算是在享受生活了。
好家伙,有必要这么卷吗?一日之短,也算间隔吗?
如果Gap Day 可以成立,那我们可以Gap的时间可多了去了。
《新周刊》对Gap Day的解释。/新周刊微博
因为随时做好了重新投入工作的准备,所以这种休息是Gap而不是Break,是留白而不是停顿。
以Gap Day为核心的一系列表述,明明就产生于没有喘息所致的痛苦,我们却还是作出了享受这种生活中难得的松弛感的样子。
这种用力过猛的松弛感实际是不放过任何一点休息时间的体现,反而表现出了一种拧巴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对“苦中作乐”的精神胜利法的再一次悲壮解读。
正如脱口秀演员何广智在演出中所说:“无论生活有多少苦,只要不喊疼,你就是行为艺术家。”
东亚人,人均Gap不起
“将自己从严丝合缝的生活中短暂抽离出24小时,就已经是一种奢侈了。”荒谬之余,背后折射着一种浓浓的东亚焦虑。
因为放松的Gap Day听起来有多休闲,就意味着相对应的日常Work Day有多卷。
在东亚文化里,我们的教育总在强调“不掉队”。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如果做不到,一定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做得好了,还能做得更好。
在这样的语境下,所有人都按着规定的社会时钟拼命往前跑着,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再将孩子送入下一个社会时钟的循环。
就连电视剧里也不断强调着休息的“可耻”:日剧《重启人生》中,女主车祸去世后就被告知马上要投胎转世,中间不能有任何间隔。
讲述东亚焦虑的美剧《怒呛人生》中,不同阶层的男女主都因为害怕失去、害怕落后,于是给自己的人生拧紧了发条,认为停车场两车相遇的停顿都是在浪费时间。
国产剧《去有风的地方》中,女主角再痛苦也只规划休息三个月,刚好是小院的最短租期。
韩裔德国社会理论家韩炳哲在他的著作《倦怠社会》中探讨道,近现代社会正在由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转向一种新的社会范式——
功绩社会。
与规训社会中的主导动词“应该”不同,功绩社会中人的主导动词是“能够”。除了“应该”做的,人们随时随地都在思考自己还“能够”做什么,不止不休。
于是,功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像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一只鹫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肝脏又不断重新生长。
这只鹫鹰即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不断同自身作战,不停逼迫自身进行自我超越。
正是因为这种永无止境的自我战争,我们才会自愿地放弃合理的休息、娱乐的时间,一刻不停地投入工作。
看似在通过工作等积极行为寻求自由,结果却在剥削自我中陷入了过度积极的陷阱,我们“不会玩”了,越来越卷了,最终只能落入一种不敢休息的倦怠之中。
仔细想想,重活8次都是在完成积阴德KPI,也挺累的。/《重启人生》剧照
事实上,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在过Gap Day的人,未必真的Gap不起,而是不习惯休息。
在“工作即美德,休息是原罪”的价值观下,长期处于奋斗状态的人,稍有松懈就会满心愧疚。
再加上东亚文化中对“弯道超车”的信念,停下就等于落后,落后就等于失败。于是就算处于休息中也无法心安理得,总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休息的时间自然也被不断压缩了。
以前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会用“躺平”“摆烂”以自嘲,表达一种“破罐子破摔但老娘不care”的松弛感,似乎这样就能占领精神高地。
最近火的影视角色都是发疯的人,或许也是因为角色成为了大家的“发疯替身”。/《黑暗荣耀》剧照
但大多数人没法、也不敢真正地改变现实,更没法心安理得地摆烂,Gap Day就成为了内卷和摆烂之间的折衷选择。
但不敢休息的东亚人,其实最需要放过自己。
对于所有人来说,哪有什么隔开的时间呢?Gap就是可耻的吗?休息有什么值得羞愧的?用一整天的时间放空自己罪犯哪条?
如果我们都能正视休息的合理性,是否就不需要一边给自己灌输“不能闲着”的概念,又一边造出一个个新词,来消解和淡化遇到的冲突,并将自己需要的放松行为合理化呢?
尼采曾在他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中说道:“谁不把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自己,谁就是奴隶。”
越来越多人开始对Gap Day反思,或许正是年轻人对找回休息的意义、不再做自我剥削的奴隶的一种尝试。
总有人自愿成为卷心菜,但也总有人希望能享受每一天本该随性、理所应当的休闲时刻。
毕竟没有什么比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更重要,不是吗?
撰稿 牧羊
编辑王中中
校对 向阳
排版 张颖娴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赵之瑄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