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信心与不安:欧洲大企业如何在中国做研发投资

信心与不安:欧洲大企业如何在中国做研发投资

财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市场一直备受欧洲企业关注。中国的创新能力经过近年的快速提升,已经成为全球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一直在大力支持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和支持更是不断增加。

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欧洲企业的创新重点及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相关机遇与挑,2022年初,中国欧盟商会和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邀请商会研发工作组及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参与调研。

调研显示,多数受访企业认为,融入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获益良多,有意愿扩展在华研发活动,并进一步将其与全球战略相结合,以充分利用中国强大的人才库、新技术的商业化速度以及将卓越的欧洲硬件资源与中国的软件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潜力。

其中,来自化工、工业机械和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鼓励投资,和在岸外包行业的受访企业正加大对中国研发的投资,力求在中国及全球产品中实现最大价值。其他享受开放的市场、甚至“明星待遇”的受访企业(来自这些行业的企业,可以形象的称其为乘坐中国经济的“商务舱”和“经济舱”)则采取“对冲赌注”的方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在中国的大规模研发足迹,同时将核心技术与创新保留在母国市场以避免外泄。

然而,那些来自监管压力比较大的行业的公司,如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来自这些行业的企业,可以成为乘坐中国经济的“货舱”),则最为悲观。由于目前行业政策偏向于保护本土领军企业、不鼓励竞争,这类行业的受访企业的商业机会越来越少,这也体现在他们的研发战略上。

总体而言,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研发生态系统具有许多优势。主要优势之一是合作伙伴的数量及类型,既有成熟的本土领军企业也有新兴的初创公司,还有创新型科学家及研发人员。此外,受访企业普遍称赞中国的市场规模和研发成果的快速商用。

尽管受访企业普遍看好中国的研发活动,但也有一些负面的看法,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薄弱(32%);外资公司面临不公平竞争环境(27%);企业母国市场对中国研发持有负面看法(23%);以及许多企业反映存在本地人才不足现象(18%),特尤其是硬件工程师数量的不足。


总体而言,作为欧洲企业,能否从在中国开展的创新项目中获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属行业。企业需要理性权衡潜在机会、回报以及相应风险。



市场力量吸引企业

开展研发活动


引导企业本地化战略的是强大的市场力量,这也促使很多企业计划在中国市场拓展其创新业务。为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取胜,欧洲企业需要开发更多为本土市场量身打造的产品,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高标准需求,这需要通过本土化研发活动来实现。

很多企业由此增加了本地研发的预算。77%的受访企业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在中国的研发支出。这意味着,对于许多大型企业来说,政府激励及补贴不会对其研发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只有19%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获得了研发/创新资助。


有个明显的例外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申报,有57%的受访企业获得该资格。尽管申请这一认定的行政程序较为繁琐,但是一旦获得该资格,企业所需缴纳的企业税税率将从25%降至15%,因此该申报被认为非常重要。

市场力量也决定着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选址。跨国公司最有可能在整体营商环境更开放的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如深圳、上海,同时也靠近客户和运营所在地。只有28%的受访企业表示受益于中国越来越多的创新园区。他们认为,这些地区通常会提供潜在的好处,如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等,但同时也认识到,他们须权衡考虑将研发业务与其他中国业务隔离开来的成本。



政治力量推动企业

开展在岸及本地化研发


对于身处“商务舱”和“经济舱”的企业而言,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他们更需要将价值链及更多创新能力进行本地化。当被问及在中国投资研发的理由时,29%的受访企业表示主要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但也有政府要求和(或)激励。5%的受访企业表示主要是出于政府要求和(或)激励,也有商业利益的考量。

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而决定将研发在内的运营活动本地化,既是为了降低跨境突发事件(如美中贸易和技术战)的影响,也是为了适应中国不断加强的本地化要求。此类要求主要反映在中国网络安全监管制度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定,也在价值链的“自主可控”这一提法中有所体现。

目前,在中国最受欢迎和最为成功的欧洲企业扩大其本地化创新工作的势头正在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表示其中国研发工作与全球创新工作之间深度(55%)或中度(45%)融合的企业中,他们的现行研发战略与其未来预期目标之间开始出现偏离。


在访谈中,当讨论中国与美国/欧盟之间日益扩大的技术差距时,几家企业指出,尽管他们希望并计划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但从长远看,随着紧张局势的加剧和各国出口管制的加强,现行研发策略将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尤其是数字领域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为特定技术的潜在后果做准备,而另一些公司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则牢记这些风险并对此保持密切关注。



中国创新生态优势:

大规模、高效率


多种因素促成了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积极看法。

本地市场对我们的创新产品/服务有巨大需求/偏好。一家工业设备制造商表示,鉴于中国是其多个产品的最大消费市场,他们已经几乎完全实现了这些产品线的本地化,同时为中国和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因而,针对这些产品的创新,该公司的大部分开发及应用活动均在中国完成。

研发成果的快速商用。一家受访公司的技术开发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在一次会议上,他们遇到了一名研究人员,后者展示了一些关于某项技术的积极发现,这项技术恰为该企业感兴趣。最终双方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名研究人员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名基础研究员成长为这家公司全球产品销售的一级供应商。另一名能源公司高管指出,研发成果的商业化速度是“中国在创新方面的最大优势”

中国充满活力的初创文化也有助于加快合作创新的商业化速度。一家受访企业需要寻找一个方案将多个组件根据当地标准进行组合。后来,他们就与当地的初创公司成功合作并开发了一套解决方案。现在,双方在一次性支付与共享回报为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独家经销合同共享知识产权。另一家企业与一家初创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数字孪生应用程序培训客户及供应商。

庞大的市场规模。一家公司的研发负责人指出,中国数据市场的规模庞大,使得企业在中国开发新技术及完善现有业务时,均能更快取得突破,还会把成果应用到国外业务的产品中。

大量本地合作伙伴。71%的受访企业在当地拥有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的研究机构、大学、独立研究人员、国家实验室。




创新生态的风险

仍需重视


欧洲企业在发挥中国市场优势的同时,也应对可能产生的风险保持关注。

建立当地合作关系会更容易获得政府的创新支持。大多数受访企业均证实了这一点。虽然在报告竞争环境不公平的受访企业中,37%的企业认为此类不公平现象可忽略不计,但42%认为该现象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1%认为不利影响非常严重。


对于资助项目的获取机会不均等也受到一些受访企业的关注。获取支持的机会不均等现象在申请信息/流程不透明或不清晰。一家在中国多个地区设有创新中心的工业机械公司指出,地区差异可能较大,有些地方容易、有些地方很难。




中国研发市场

正融入全球网络


从研发支出占比看,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和机械的研发支出与欧盟的化工和机械/工业工程行业的中位数相比,这些行业的研发强度(投资占年收益的比例)略高,而汽车及零部件则略低。



几乎所有的受访企业均表示,他们在2020~2021年间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支出,并计划在今后继续增加。重要的是,欧洲企业对在中国的创新研发支出近期及预期的增长额与他们在欧洲的研发支出的普遍降低形成了鲜明对比。2020年,受疫情影响,位于欧洲市场的企业的研发支出下降了2.2%,而包括外资和本土企业在内的位于中国市场的企业,其研发支出却平均增长了18.1%。调查显示,在化工、汽车和机械等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中,增长更为显著。


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已经利用在中国取得的研发成果满足中国和全球市场的需求。外资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间的传统做法是将母国研发的产品带到中国进行本地化。本调查结果表明重大转变。受访企业普遍注意到了这一历史性变化,其中许多企业认为,他们在中国的创新工作对其全球创新战略至关重要。尤其是当被问及这种情况在未来的发展变化时,受访企业倾向于在中国开展更多创新活动以支持他们的全球产品供应。


受访企业在中国的创新活动已融入其全球战略之中,所有受访企业均报告了中度(45%)或高度(55%)的融合水平。未来五年内,预计 64% 的受访企业将提高其融合度,23%将保持不变,其余受访企业预计或将略有下降。这或许是脱钩和技术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受访企业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普遍的感受是,随着中国追求技术自力更生,某些技术领域的欧洲企业在制定进一步本地化创新战略时需要满足中国的期望。如欧盟商会在之前报告中所指出,在某些领域,部分欧洲企业正探索如何将在华业务与其全球业务脱钩,这可能侧面解释了为何一些受访企业预计融合度将会降低。




融入战略:

“全押”和“对冲赌注”


在市场及政治力量的驱动下,身处“商务舱”和“经济舱”中的企业一般会在“全押”和“对冲赌注”这两种策略中选取其一。

“全押”策略可以进一步被分解为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研发生态系统充满活力,尽管存在知识产权失窃的风险,企业仍在全力投入。从本质上讲,他们将中国视为创新加速器。这些企业接受相关风险并进行应对管理,从而受益于中国的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大量高水平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以及比世界其他地区更高效的创新成果商业化能力。对许多企业来说,这种研发环境让他们可以在中国开发产品,然后在全球推广。

第二种观点大多来自那些关键但不被视为“高科技”的行业,常涉及细分技术。精密工业设备的制造企业就是一个例子,此类设备的用途面非常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技术或工艺不断打磨和改进。这些企业往往认为,尽管意识到在中国研发所面临的风险,但他们相信自己将始终有能力领先竞争对手一、两步。

采取“对冲赌注”策略的企业认识到,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产品很重要,但考虑到在中国实施综合研发的风险太大,因此核心技术的创新只在保护程度更高的本国市场进行。相反,他们专注于在中国推进本地化进程,并寻求互补的本地技术,以增强其本地及全球产品的供应。


采取这类策略的代表群体之一是中小型企业。即便对于那些拥有受中国青睐的技术并受益于中国研发环境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仍存在无以估量的重大风险。首先,他们不具备像大企业那样的研发资源,因此可能更依赖于政府支持。其次,他们也缺乏足够资源来应对研发中心出现的风险。第三,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可能仅专注于开发一到两种关键技术,这将导致风险加倍——当知识产权失窃时,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来应对,还可能导致他们完全失去主要竞争优势。



部分欧洲竞争者

努力求生


“货舱”企业,包括提供网络设备与服务、数字和电信服务的企业,几乎完全未出现在问卷和采访中。

这一缺席并非巧合。事实上,该现象与中国欧盟商会近年来发现的趋势保持一致。身处受青睐行业的欧洲企业日益转向本土供应商,从而代替以往由“货舱”中的外资企业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对此类技术的不断加强的本地化要求。

唯一一家完成调研的信息通信与技术/电信公司给出的回答则引起了普遍担忧,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表示,其研发强度(即本地收入再投资于研发活动的百分比)处于1.1%~2.5%的范围内,远低于该领域所保持的一贯较高的比率。这也是唯一一家计划在2022年削减研发支出的受访企业。

该企业是认为本土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支持的十家受访企业之一,该企业也作为仅有的四家企业之一,认为该现象严重影响了自身与本土公司的竞争。

世界其他地区的想法是,正因中国在信息通信与技术/电信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市场竞争加剧,该行业的欧洲企业更希望在中国本地研发中投入更多资源,加强利用当地人才,并获益于这个生态系统;正如企业并不会惧于激烈竞争而远离硅谷,反而更希望加入硅谷从而自我提升。但显然,中国的想法与此背道而驰。



对企业的建议


中国的研发市场并非适合所有企业。通过统筹的战略规划来确定自身在更广阔的生态(“商务舱”、“经济舱”或“货舱”)中的位置,这是确定是否在中国投资研发活动或确定投资额的重要第一步。

那些认为完全值得在中国开展重大研发活动的企业,必须从“全押”和“对冲赌注”策略中选其一而行。


在技术水平和中国本体企业处于同等或相近水平的领域,欧洲企业可能需要选择“全押”策略以保持竞争力。

在中国本土企业仍然落后的领域,欧洲企业更明智的做法可能是将一些最关键的研发工作保留在母国市场以降低泄漏风险。一家受访企业甚至指出,尽管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活动较少,但他们拥有一支技术考察团队用于寻找本地研究人才及创新公司,以便在全球产品开发中与其合作。通过这个方式,企业可以有效降低流向中国的技术,并最大限度地吸收来自中国的技术。

知识产权保护变得愈加重要,因为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本地企业的竞争水平已经接近技术前沿,因此仅靠领先他们一两代水平已经无法保持优势。

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专利申请与执法方面日趋成熟。

企业应明确自己的研发成果属于哪一类知识产权,并弄清哪类知识产权享受司法保护,而哪些不可以。

尽管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对加入政府支持的创新项目或通过研发拨款及补贴来寻求政府支持这一做法不感兴趣,但一些受访企业详细阐述了他们为寻找和获得支持而采取的不同策略:一家企业专门配备了一支考察团队来寻求政府支持,他们认为这样做效率很高并值得投资。另一家企业将这项任务外包给了一家中国咨询公司,由后者帮助他们找到并获取与其公司最相符的政府支持。

受访者普遍不太看重在中国高新技术创新区设立研发中心的价值,主要因为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边际收益有限。但这可能没有考虑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近年来,高新技术创新园区的数量及专属资源急剧增加。兴趣不大的企业可能仍持有对以往园区的刻板印象,但这种认知不适用于最新开发的园区。

(2)这些园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不同规模的创新型中国企业入驻。数家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相关区域设立了小型研发中心,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支持,而是为了探索本土生态系统、寻找合作伙伴。

最后,尽管中国创新园区可提供的支持对大公司而言意义有限,但对欧洲中小企业来说更具价值。同时,中国在这些区域之外正在开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支持项目。这意味着与过去相比,企业如今在获取政府支持上拥有更多选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数字化企业如何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DTDS 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峰会为您揭秘 | 极客时间企业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与沙特投资部举办中沙产业与投资合作企业座谈会养出高EQ的孩子,爸妈5句技巧回话术,常常这样说就对了,正向引导出同理心与自信心的小孩专门做研究的ChatGPT平台:你的答案完全来自论文,免费使用原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两任总经理王文泽、冯士栋相继离世读研期间怀孕不配做研究生?女硕士怒发5分+SCI狠狠打脸导师!伯克利博士生去这里做研究 中7枪惨死 美国发旅行警告斯道资本:创新激发投资机会,长期看好医疗健康行业复苏孩子已经成为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华为官宣:2022全年收入6423亿!研发投入1615亿!A股年度大数据揭晓!去年营收近72万亿,净利超5.2万亿,研发投入逾1.6万亿,发放2.14万亿巨额"红包"恒瑞医药2022年年报:研发投入63.46亿元,临床进展成绩亮眼Ai工具如何赋能企业?企业如何做到品牌即品类?答案尽在新榜连麦!汽车上市公司2022业绩来了!比亚迪大赚166亿元,也最舍得“花钱”:研发投入超200亿...思摩尔发布2022年财报:营收121亿,研发投入翻倍布局四大赛道“管理红利”时代,大型企业如何用OKR激活组织?——某大型地产企业OKR导入全流程案例工信部组织开展2023年度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重访葡萄牙(5)-王国的书香之城腾讯5年研发投入超2200亿元!云计算已成核心收入来源之一,“AI将成业务发展倍增器”摩根大通张愉珍:在中国做生意的外资不可能“脱钩”华为最高领袖孟晚舟解读 2022 年报,研发投入 10 年近万亿眼科医生靠做手术年入600万被制裁3年!研发投入4484亿,华为稳得住吗?拼多多季报图解:营收398亿同比增46% 年研发投入超百亿研发投入回报率降至1.2%,临床研究如何才能降本增效?绝了!哈佛毕业典礼杨紫琼演讲刷屏:亚裔女性如何在美国做Lead Role?七绝 球场不是桃花源首个国产新冠药停产!研发投入13亿只卖了5000万;马云回国,首谈ChatGPT;文心一言员工跳槽工资翻倍丨邦早报“中国造”空客,下一站:欧洲“领跑”企业级SSD赛道! Memblaze推统一架构平台MUFP持续研发投入聚焦丨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中国信心与力量——来自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的经济观察五十年代初, 回老家当省人民政府主席的不止程子华一位拼多多季报图解:营收376亿同比增58% 研发投入达25亿璞跃中国 x ACE:海外创业者,如何在中国落地和拓展业务?法国动荡的背后:欧洲大陆的伊斯兰化与西方文明的毁灭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