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出轨还嫌我配不上他,不想分手求骂醒!”骂得醒吗?
加入豆瓣抠组的组员发帖求骂醒
求骂醒,看起来很有效
从表面上看,“求骂醒”是一种在网上寻求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的一种行为。
社会影响是指一个人的态度、行为或信念由于真实或想象的外部压力而发生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博士罗珊娜·瓜达尼奥(Rosanna Guadagno )和罗伯特·恰尔蒂尼(Robert Cialdini)认为,社会影响力有两种特别的表现:说服,和服从。
网友:醒醒醒醒!|Giphy
因此,“求骂醒”至少是在求两个心理学动作的发生:别人的骂,和自己所谓的醒。骂其实就是一种说服(persuasion),用骂的方式改变某人的想法。醒是一种服从(compliance),在态度改变之后,人们采取了某种对方所要求的行为。
当求骂醒的人遇到了一个自己无法做出判断的情况,想求网上的陌生人说服自己时,往往会选择在自己的熟悉的、习惯的或者信任的群体那里求骂醒。这样的群体被称作“内群体(in-group)”,比如在你熟悉的豆瓣小组,在你信任的博主的私信,或者你经常混迹的论坛,虎扑或者NGA。
说服这个行为能否成功,基于这三个因素:说服者的特点,说服信息的特点,以及接受者的特点。在说服信息的特点中,有一个是“语言强度”——“骂”是一种强度很大的语言形式,能给接受者带来最大的影响。
所以,“求骂醒”在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上,看似符合社会心理学规律,理论上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为啥骂不醒?
然而,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求骂醒的人不但根本骂不醒,还会在评论区跟开骂的人“讲道理”,“可是我男朋友又如何如何好”,“MacBook我是如何如何需要”。
其实从“求骂醒”这三个字我们就能预测,发起这个行为的人,并不是单纯地需要被说服。因为TA知道自己是“不醒”的,TA也知道“醒”是一种什么状态,所以这个人需要的并不是被改变态度(这种态度TA已经拥有了),TA需要的是和内群体,和朋友们对这件事的深入交流。
他们真正要的,是别人在重视自己这个问题,看见别人针对自己的问题在进行讨论。这背后,是一种归属的需要(need to belong)。
和内群体深入交流,获得归属|Giphy
如果当事人有了这种被群体拒绝的经验,他们会更有强烈的归属的需要,同时,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确实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骂不骂得醒并不是当事人的重点,寻求到内群体的情感和社会支持,才是他们需要的,能让他们摁着自己的头去面对问题。
气到高血压?还要去给网友支招吗
如果你还是很想帮助可怜网友,想骂醒当事人,可以根据“想法自信”(thought confidence)来判断要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想法自信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想法的自信程度。当我们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别人提出的反驳越多、越多样,我们就会逐渐对自己的观点失去自信。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想法自信越强烈的时候,TA越不容易被说服。
以“男朋友出轨还嫌我配不上他,不想分手求骂醒!”为例,如果当事人在面对网友的热心回复时,不停抛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可是他平常很体贴,会给我买奶茶”、“我们已经见过父母,不想让他爸妈知道”、“他以前还会准备一些浪漫的小心思,是不是只是犯了个小错”,那这位网友被“ 骂醒” 的可能性就很小,反而会越来越坚定自己的选择。
碰到这样的网友,就不要真情实感地生气了,我们随缘就好。
最后想提醒各位热心助人者的一件事是——有时候,当事人可能已经尽力选了对TA而言最好的方案。
TA会做出在其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甚至TA本人都觉得难以从理性上为自己辩解,但TA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会这样?也许TA曾经长期被批评打压,以至于自我认知和评价已经严重偏低。也许TA的内心存在某个难以填补的伤口或空洞,而维持现状能让TA逃避这个旧伤。也许TA理智上知道长痛不如短痛,但短痛实在超出了TA的物质或情感承受能力……
尽管如此,TA还是朝着改变迈出了微小的一步——来网上求骂醒。
TA也因此收获了一些反馈和信息。在此之后,即使这个人外在似乎一切如故,但内在或许正在悄悄酝酿着改变。
总之,求骂醒的目的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被骂醒,更有可能是希望在内群体里找到归属感,能够获得大家的回复或关注,以此积累自己内在的改变力量。
那么,下次你看到求骂醒的帖子,你还会回复吗?
参考文献
作者:阿蓝
编辑:小毛巾、游识猷
封面图来源:自己做的
一个AI
上网需谨慎,冲浪要适度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