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则召回!均涉及线控制动
随着线控制动系统在新车中的搭载率快速攀升,安全风险也在上升。
本周,特斯拉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23年5月29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19年1月12日至2023年4月24日期间的部分进口Model S、 Model X 、Model 3及国产Model 3 、Model Y,共计1104622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没有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策略;同时,对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的情况可能没有提供足够提醒。以上因素叠加可能增加长时间误踩加速踏板的概率,可能增加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在传统燃油车上,踩下制动踏板后,踏板推杆作用于真空助力器, 踏板力叠加真空助力器伺服力,共同推动制动主缸内的活塞,产生制动液压,传到车轮制动器上进行车辆制动。
而对于新能源车来说,考虑到能量回收,线控制动(也称为集成制动系统)就成了主流选择。同时,线控制动可以通过软件灵活定义制动踏板的脚感,即通过软件调整电机助力大小,比如,制动的响应和反馈风格。这也意味着,车企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制动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
比如,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就是将油门、减速和刹车同时集成到了油门踏板上,踩下油门开始加速,松开油门则开始减速,直至完全刹停。这样操作的最大优势就是简单,加速和刹车同只需要单脚即可操作,不需要两只脚来回切换。
不过,对于这种模式,不可回避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使用单踏板模式,油门踏板既管加速又管刹车,车主会习惯性的把脚放在加速踏板。在紧急情况或者驾驶员紧张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不能第一时间反应,快速转换到制动踏板,甚至有可能发生踩错踏板的情况,造成事故。
比如,在此前多起事故调查报告中,特斯拉都有类似的声明:刹车灯是长时间没有被点亮的,这和我们的后台数据是有吻合的情况。后台数据显示,事故车辆电门被长期深度踩下,并一度保持100%。
在此之前,不少专业人士也指出,特斯拉可能自己编写了额外的代码,来同步再生制动系统和踏板制动系统,使再生制动优先于踏板制动。而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曾表示:“iBooster作为博世的明星产品,不仅仅供应给特斯拉,还供应给其他品牌的厂家,我们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不出问题。”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搭载线控制动系统(One-Box,Two-Box)上险交付合计497.39万辆,同比增长56.56%,前装搭载率达到24.95%。
其中,博世的方案占比超过70%。同时,除特斯拉之外,绝大部分车企在搭载博世方案时,都采用了系统自带的高效率CRBS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不过,和特斯拉不同,大部分新能源车型都没有强制默认单踏板模式。大多数车型都将动能回收强度的选择权交给用户,而不是像特斯拉强制(默认)开启高动能回收模式。
实际上,特斯拉在召回公告中就明确指出:目前的单踏板模式,的确增加了长时间误踩加速踏板的概率。而在上个月,特斯拉就开始对外发布了最新的OTA说明,取消了强制单踏板模式,车主可以自由选择动能回收的强度。
几乎在特斯拉发布召回的同一天,奇瑞汽车也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23年5月12日起,召回2022年3月8日至2022年8月18日生产的部分奇瑞瑞虎8 PRO汽车,共计16640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因集成制动控制器(也就是部分车型配置的线控制动系统)软件问题,当车辆智能大灯在“auto”档,驾驶员频繁操作远近光切换且进行制动时,集成制动控制器偶发间歇故障,极端情况下导致制动发硬,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新车公告中,部分瑞虎8 PRO车型对应的ABS型号为:WBTL WCBS 1.0,对应的厂家为芜湖伯特利电子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而WCBS 1.0就是把伯特利的第一代线控制动系统,集成真空助力器、电子真空泵、主缸、ESC和EPB功能。
同时,该公司的第二代线控制动系统WCBS 2.0正处于开发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发完成并进行相应的产线建设,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在1.0基础上,配置了双液压动力单元,可扩展双控冗余设计。同时,冗余模式ABS功能不受驾驶员介入影响。
公开信息显示,关于瑞虎8 PRO刹车蜂鸣声、刹车失灵(在行驶过程中刹车突然变硬,踩下刹车没有反应,一脚跺死后刹车直接抱死)等问题的报道早在2022年就已经开始大面积曝光,在汽车投诉维权网站车诉网上,类似的投诉也已经刷屏,车主们也自发组建了维权群。
根据伯特利2022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的线控制动系统(WCBS)在研项目55项,其中新能源车型36项;新增量产项目16项,其中新能源车型12项;新增定点项目61项,其中新能源车型41项。
“市场还处于竞争淘汰阶段,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将决定哪些企业最终胜出。”业内人士强调,现在是车企需求倒逼上游加快技术升级和量产交付。同时,从硬件到软件,系统级方案可靠性,以及车企与Tier1的深度协同开发,也将是趋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