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制药领域,全球管线都在快速推进,进入爆发前夕。
从华大基因跑出的一众“华小系”创业公司中,零一生命是特别不像华大基因的那个。零一生命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人体微生态领域的生物科技企业,主要通过微生物检测和研发微生物产品来改善人体健康,目前已推出7条原创新药管线、5款基因检测产品和6款益生菌+产品。华大基因的主要业务位于基因测序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而零一生命从创立之初就开始往产业链下游拓展,直接面向C端用户的需求,避开了与华大基因的竞争。创始人王晓凯是个90后,研究生毕业于华大基因学院,读书期间当上了深圳第一批个人创客。他在华大参与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时,发现肠道菌群与人体复杂的代谢疾病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当作一种共生“器官”来治疗人体疾病。那时涌现了一批微生物领域的创业公司,他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于是拉上三个同学和他一起创业。之后,零一生命一方面开始探索微生物制药,另一方面通过销售微生物检测产品来变现,2020年零一研发了人体数据驱动的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平台,同年推出了第一款治疗湿疹的国产原创新药AD101,并启动临床前研究。去年公司营收突破一亿元。成立至今,零一生命完成了7轮融资,今年四月份刚完成B1轮亿元融资。其投资机构包括松禾资本、云时资本、源政投资、合力资本、Green Future、旦恩资本、海阔天空创投、深圳传承创新、艾云创投等。
今年5月,王晓凯来到北京接受创业邦采访,王晓凯认为创业最核心是要解决产业化问题,而在华大基因学院的产学研经历给了他最初的信心。王晓凯对创业邦说,如果没有在华大基因学院学习——如何探索科研成果在产业上的落脚点,也许他不一定会创业。
故事开始于2013年,那时王晓凯刚从中科院生物系本科毕业,对生物信息学满怀热情,又听学长说华大基因给了年轻人很大的信任和自由,自然对华大基因学院心生向往。王晓凯进入华大基因学院读研时,正好赶上华大培养人才的黄金期。那三年他参与了很多大型科研项目,比如由欧盟发起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与瑞金医院合作的关于青少年肥胖与宏基因组的研究课题。王晓凯说,我们意识到人体微生物和人类共生了数百万年以上,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器官,所以有可能通过人体微生物来治疗复杂疾病。这就是王晓凯最初创业的灵感,他将灵感归功于华大基因学院产学研的培养模式,“它更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这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能更了解技术在产业上的落脚点,对微生物创业这件事也有了信心。”在这之前,王晓凯还有一段个人创客的经历,他做了一个网站,用可视化图片来展示复杂的基因组数据,这个项目获得了深圳政府10万元的奖金,这段经历就像一次创业的预演。王晓凯笑着说,创客只是从0到0.1的过程,而创业是真正领导团队去解决一堆问题。首先要组建一支能打仗的团队。王晓凯从身边的同学观察,寻找和自己聊得来又能力互补的人,他锁定了自己的同寝室友徐晓强、夏炎,“都是睡上下铺的哥们。”还有一个女同学陈茜。最开始他们不太看好这件事情,王晓凯每天都背个书包出去找投资人,他们逐渐被王晓凯的执着所打动。当时行业内也涌现了很多微生物科技公司,王晓凯跟他们说:“我们可以先创业,如果不行再去读博士,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但好机会只有一次。”抱着冒险一试的态度,25岁的他们组成了一个学生创业团队,在2016年8月创立了零一生命。零一生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团队
CEO王晓凯(右一)
王凯和团队选择了一个相对容易的领域切入——皮肤病。他说,人体皮肤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而皮肤病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尤其像湿疹对婴幼儿的健康有很大影响,所以这个领域完美符合了我们选择疾病的逻辑。此前这个领域几乎无人问津,大多数药企都在关注肿瘤治疗。公司成立第二年,零一生命拿到源政投资的一笔天使轮,开始研发一款用皮肤菌群治疗湿疹的创新药。同时,王晓凯还与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微生物检测服务,拿到了第一笔收入。创业初期,王晓凯就定了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要基于人体微生物往下游做产品开发,而且“一定要做到微生物制药,因为药的壁垒比较高。”第二个是将可变现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尽快做成产品,为公司创造现金流,并用大量数据来辅助第一条线的研发。2016-2019年的三年,是公司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账上钱不多,员工心不稳,公司随时都可能陷入困境。零一生命是国内唯一一家做皮肤菌群制药的公司,行业里没有参考标准,他们只能一点点摸索、试错。皮肤菌是个操作周期很长的领域,光是收集、分析湿疹患者的皮肤,口腔,肠道样本,科研周期就长达2~3年,且只有拿到第一批皮肤菌群的研究成果,才知道这个项目是否可行。
虽然成果还没出来,但王晓凯一遍又一遍地说服自己,我们一定能从人的皮肤菌群上找到有用的微生物,一定能用它来治病救人。只有抱着强大的信念感,才能在贫乏中坚持下去,王晓凯反复鼓励团队说:“成果出来之后,我们就能融到资了。”
公司在这期间拿到过一笔天使轮和Pre-A轮,但初创公司到处都要花钱,每一笔钱都要算着花,“我们第一间办公室就比这间大一点点”,王晓凯指着创业邦8平米的采访室说,“头一年高管不拿工资,直到2018年下半年才开始发8000元/月的工资,就连实验室我们都是蹭医院或者学校的。”王晓凯回忆,那些年最害怕的就是春节,“因为一到春节就要发年终奖,我们经常是借钱发工资,发年终奖。”核心创始团队无论多难都没有一句怨言,但也有同事因为等得太久离开了,至今都是王晓凯心中的遗憾。2019年成果终于出来,验证了皮肤菌群治疗湿疹的可行性。2020年,零一生命拿到数千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账上有钱后,公司搬到了一间3000平米的办公室和研发中心,在这里他们将过去的研究方法平台化,搭建了人体数据驱动的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平台(主要由三库三平台构成)。这个技术平台分为六步,第一步对比患者与健康人体的微生物区别,第二步找到有差异的微生物,第三步培养微生物,第四步研究微生物的特性,第五步找到微生物里有效的代谢产物,第六步做细胞、动物到人体身上的信号验证。“不管研究什么疾病,都是同样的路径,所以我们把这种方法论固定下来成为平台,就可以不断提高研发效率。”王晓凯说,团队可以在平台上并行研究多种疾病,而且平台收集了大量人体微生物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医院、科研机构和商业化合作伙伴。在平台的加速下,2020年零一生命推出了第一款治疗湿疹的国产原创新药AD101,并启动临床前研究。
当一款新药走向临床时一切都有既定的规章,王晓凯不喜欢这种程式化的流程,团队也不擅长,“我们就聚焦在0到1的药物发现阶段,创新和不确定性并存,这就是零一生命的内涵。”
零一生命从人体身上发现有治疗作用的新型微生物后,会将项目授权给大药企做后期临床研发和上市销售,再按比例取得商业化后的销售分成,也就是Liscense out模式。“今年全球很多大型化妆品集团都在和我们聊合作,希望通过皮肤微生态科技平台开发全新的功效护肤品,如果顺利这将是我们的商业化元年。”王晓凯指的商业化不是简单地Liscense out B端,而是将产品大规模销售给C端用户。但国内C端用户对微生物产品的接受度并不高,所以零一生命选择了通过B端来触达C端的商业模式。零一生命一方面与其他益生菌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微生物检测和产品干预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创建了自有品牌“因微”销售益生菌和基因检测产品。去年零一生命的营收突破了一亿元,今年王晓凯会通过抖音主播、体育明星来带动自有品牌影响力,以此吸引更多B端企业的合作意愿。过去七年,零一生命曾多次被投资人拒绝,王晓凯对创业邦说,“如果我是投资人我也会这么做,因为那个阶段我们确实什么都没有。”尤其在学生时期,王晓凯对融资毫无了解,也不会估算项目价值,全凭胆子大去找投资人要资金。结果无一例外被投资人拒绝了,他们很难相信一个学生团队能做成微生物创业这件事。直到王晓凯遇见了源政投资的天使投资人杨向阳,杨向阳长期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曾投资过北科生物、海普瑞药业、清华源兴、赛百诺等。此前他陆续见了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但都没有出手投资。2017年2月和零一生命团队见面后,不到半小时就决定投资数百万。这个投资决策主要基于杨向阳的预判,他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是从宏观到微观,所以微生物这个方向很有前景,而且他很愿意支持年轻人。直到现在他们还会每个月见面聊天,王晓凯说,“他就像我师傅一样,教我们如何经营企业,甚至做人的很多道理。”2021年,零一生命拿到了A轮投资,A轮的领投方是云时资本,创始人彭创曾在高瓴资本就职,他的底层思维逻辑对王晓凯的影响很大,“他会去推演一件事情可能发展的结果,这让我相信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年入股的还有松禾资本,这家生物医药界知名的基金,2017年就认识了零一生命,但没有投资。2019年公司有了成果,松禾资本称赞说“小伙子做的不错”,但还是没有投资。2021年,公司产品跟上、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战略,同年10月,松禾资本参与了公司了A+轮融资。那一年,零一生命先后完成两轮融资。
王晓凯很喜欢投资人从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这让他更能揣度投资人看项目的角度和投资逻辑,从而知道公司在什么阶段适合找什么样的投资人。
“早期天使投资人会决定我们看待资本的态度,我们需要向善的资本。发展初期,我们需要财务投资者,他们带来的帮助立竿见影。商业化阶段,我们需要产业投资方,来引导我们的技术和产业结合。”零一生命的团队现已发展到了120人的规模,核心创始团队是国内最早一批专注微生态科研和转化研究的团队,10年前就一直在积累目标疾病的队列数据,搭建了拥有明确功能的活菌库及代谢产物库,这也形成了公司的差异化优势。现在,王晓凯对自己的定位是负责战略规划、投融资、商务拓展和政府关系等工作。此前团队一直都很低调,很少做公关,也很少参与榜单,而今年的发声是为了寻求与化妆品、食品、日用品等行业公司的合作,这也是王晓凯接受创业邦采访的原因。创业七年,王晓凯见过很多创业者攀上高峰,又走了下来。以前他听到别人夸奖时会很有满足感,后来内心就没什么波澜了,现在这个阶段,他认为“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专注做自己的事情,远比名誉和财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