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以下简称上野)是大家熟知的日本社会学家,她以研究女性解放理论闻名于世。尤其今年,通过对谈、著作、演讲等方式,上野在国内的知名度提高得很快。不过很多人听说她是因为她的“女权”思想,其实她身上还有另一个重要标签——老年学研究者。如何体面养老、好好地同世界告别,自然成为她反复研究的人生课题。 👆来源:电影《比海更深》在东亚国家里,一个传统且理想的养老方式是:老人与儿女同住,由儿女照顾、看护,最终在亲人的陪伴下告别世界。但上野却在其著作《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里,明确反对老人和儿女同住养老。有趣的是,在书中她同样反对老了以后去养老院居住——这也和当下诸多高知、都市人的养老观点相反。那么上野自己推崇的养老模式是什么呢?听上去比较颠覆传统:上野自己并没有组建家庭,也没有孩子,所以客观上,她需要面对独自衰老和离世的现实。作为一名独居老人,这是否意味着她很可怜呢?毕竟我们经常在新闻或日剧中,看到“孤独死”“孤独老”的老年人形象。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书中,上野提到了一位叫做辻川觉志的医生,曾做过多项关于独居老人的调研,结果颠覆我们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图表可以看到: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反而比那些同住家庭的满意度高,甚至是参与人群中满意度最高的;而相对应,他们的烦恼度也是最低的。在“寂寞孤独”的感受上,“独居不寂寞”的比率远高于“独居寂寞”的比率。图表中的二人户指的是一家只有两口人——要么是老两口自己住,或者是单亲父母与一个子女住在一起。根据调查结果,二人户中,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三人户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所上升,当和三四人、甚至更多人同住,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继续上升,但是也只达到和一人独居差不多的水平。同为独居老人,无子女的老人和有子女的,在生活满意度上没有差别。而对于那些有孩子的老人而言,反倒子女离得越近,老人的烦恼度越高。👆关于有子女老人的满意度、烦恼度的调研结果,来源:《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或许,对那些没有子女的老人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所以老了以后也并不觉得特别寂寞。倒是有子女却独居的老人,也许一开始会感到寂寞,但寂寞这种情感很多时候是暂时性的,一旦过了某一时期也就习惯了。对很多老人来说,和心意不通的家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体力会逐渐下降,健康也会出现各种问题,独居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会降低吗?因为独居的老人早就看透了别人的关怀无非是个隔靴搔痒这个道理,知道与他人言说无益,所以很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在书中,辻川觉志医生的调查对象是经济状况不窘迫的中产。如果老年依然陷入贫困中,恐怕未必能得出“独居生活满意度高”这样的结论。上述调研结果确实“有悖于”我们印象中对传统老年生活的认知。这也许是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里,这代老年人对养老这件事在心理、认知、准备方面都大不一样了,呈现出某种新趋势。所以,基于这个“新趋势”,上野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独居,体面养老、临终,并非不可能。辻川觉志医生通过四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满意养老的三个条件: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拥有真正信赖的朋友或亲戚;
随心所欲地生活。
老人不应该离开自己熟悉的家;
比起有钱,更应该有人,比如亲朋好友;
不迁就他人、但又自律地生活
无论是长期出入医院养老、还是在养老院、老年社区养老的人,都不可能比他们在自己的家里养老更舒服。上野在书中,还建议老年后不要“过度医疗”。比如有点小病就跑医院、动不动呼叫急救,也不赞同长期住院。她认为这样既浪费资源、也会摧毁老人的内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服务再好的医院也不适合养老,这点我们容易理解。上野认为,在全控性机构里,老人一天24小时的生活起居都在那里面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老机构就像是一个监狱。养老不应该只是让我们一天24小时生活在一个房子里那么简单,而应该还能够让我们在里面放松、社交、散心。在这样的生活圈里,应该有聚会的场所、咖啡馆、餐厅、小酒馆、有图书馆、体育馆等。很明显,不论是否能支付得起,符合这些条件的养老机构几乎是没有的。1.服务型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质量实在堪忧2.服务型老年公寓的房租加管理费对普通人来说比较贵以日本为例,在2020年,日本过得去的服务型老年公寓每个月大概是15万日元,如果加上每个月固定几次的上门护理,再加上上门护士、上门医疗以及临时性的出诊等费用,每个月是20万~30万日元,约等于人民币1万元到1.5万元之间了。尤其是当老年人进入到了临终阶段,相关机构做过临终关怀的成本统计:他独居在家、并且患有认知障碍。负责临终关怀的医生遵照上村本人的意愿,在他家里给他做了临终关怀。临终关怀行动进行了三个月,算上医生的出诊费、护工(包括自费的夜间陪护)和护士的费用、药费、以及居家疗养管理费,上村个人承担的部分每个月7万~8万日元,略等于人民币四千左右。所以,无论是从体验、还是从经济账来算,最好的养老方式还是:独自居家养老+能够提供上门护理、上门护士、上门医疗的全套服务直至自己临终。上野也考虑了另一种常见的困难情况:自己患有认知障碍时失去了自主决定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相关领域的专家给出的结论也是:认知障碍症独居者的居家护理,或许是难度最大的。——因为以现在的护理水平,养老院根本不可能照顾好认知障碍的老人,“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关起来或者被喂药”。上野的一位朋友母亲患有轻微的认知障碍,住在养老机构里面。朋友每次去看望母亲,都发现母亲面无表情。她猜母亲可能被喂了什么药,询问机构方也得不到明确的答复。最后不得已,朋友只能把母亲从机构里弄出来。对这类老人来说,比较理想的养老方式是通过社区综合护理模式进行养老。社区综合护理是依靠社区力量,配套护理完善的机构、加上社区居民做志愿者的方式对本社区的老人进行护理。书中提到在日本奈良市,有一家叫“明日奈良苑”养老护理机构,规模虽小,但功能多样,它是养老机构、服务型老年公寓、日托、短租的多元组合。用户可以选择住在里面,也可以选择白天过来,还能选择让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明日奈良苑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针对整个社区而不仅仅针对个别用户进行支援。机构的工作人员会通过跟社区的居民们沟通,让大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走上衰老这条路的”,并让他们看那些居家养老的老人的生活状态,让他们知道老年人的生活绝不是不幸福的。这样一来,有些居民的态度会发生很大转变,主动来当志愿者。当地的居民觉得自己将来老了也能那样被照顾,觉得很安心。上野认为,借助社区的力量养老的方式值得推广,大家在能奉献的时候付出、需要帮助的时候接受,老年后既能够在熟悉的环境养老、还能得到好的照护——这是良性循环。 通过《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这本书,上野给出的答案是:不管你有没有家人,都可以居家养老。但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补充一点:独自在家养老、请护理上门、检查、最后临终告别“这一条龙”服务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日本在2000年推出的护理保险。虽说目前推出了二十多年的护理保险尚一定的局限性,但它迈出了“护理社会化”的第一步。在我看来,上野提出的独居在家养老的方法,在东亚文化里是激进的,可能需要几代人转变传统观念、叠加上社会养老与护理体系的不断发展,才能被大家慢慢接受并实现。但这种养老方式已经在日本这个高龄国度里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在践行,也许能够为我们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要实现这样的养老模式,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很多事要做。编辑丨曲安
题图丨电影《比海更深》截图
参考资料丨
[1]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译林出版社,2022-5出版。作者:上野千鹤子,译者:廖荣发
[2] 全控性机构在书中由英文全称total institution翻译而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