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大背景下,筑格传媒ArchiDogs联合国际知名建筑大师马清运,以「深·绿DEEP GREEN」回应中国乡村实践对于「未来实验室 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 」的思考。我们邀请多组深入村落研究与实践的团队,解读他们对于乡村的介入:边界、记忆、符号、形态、媒介、对话、协作、共荣,试图跳出形式与空间,以更朴实真切的方式探索乡村之绿。透过标准、感知和资源三维角度,重新审视「绿」在中国城乡发展中的定位。
「深·绿DEEP GREEN」参展方系列推文将按照展厅顺序,依次介绍本次建筑展的参展方及合作团体。从多维化的角度,解析从不同角度介入中国乡村的建筑设计理念,探讨在当代中国乡村背景下进行的设计实践。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三期,介绍位于C区“符号”的参展方——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技术与艺术工作室& 江苏见竹绿建竹材开发应用研究院。C区子题为“符号”,展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艺合境建筑设计事务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及艺术工作室,以及朱渊工作室+薛力工作室的作品。乡村建筑符号是对于地方性环境、气候、地理状况、材料的直接回应,也是传统建造体系的缩影。在汤山废弃矿坑、马头村等地的设计中,他们通过对拱形结构、竹制结构以及光影空间的复现,重新推敲乡村建筑物质性回应和社会性需求的现代关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旗下的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秉承了实践与研究并举的发展模式。主要研究方向是寻求建筑技术与建筑功能、空间之间的平衡,由此而触发艺术感。建筑设计实践方向涵盖了城市公共建筑设计、城市更新、风景区建筑设计、乡野、村镇建筑及改造设计。偏重于研究精细化设计下,工业化建造与自然本土元素相结合的建筑类型。江苏见竹绿建竹材开发应用研究院是一家专注于竹材工业化开发、研究和应用的机构。作为全球竹材应用的推进者,在竹结构实验、竹结构标准建立和竹结构建筑的实践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竹子是一种自带中国人文气息的、速生型天然材料,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竹产地,竹子是廉价而环保的资源, 经过加工处理过的竹工程材料可以广泛运用于多种气候区。
胶合竹材与钢构件的组合运用,实现了小尺寸结构杆件在乡村建设条件下的安装可实施性,并利用小尺寸结构构件形成室内大空间。
设计探索了一种在中国乡村环境中的建造方式,既能实现了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又不抹杀乡村的文化特征,体现出对乡村建造的当代性思考。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提升,人们逐渐对公共厕所这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场所有了更高的需求。本项目通过坐席、坐廊、平台创造出供人停留、休息的空间,以便使用者观察、感受场地中的林木与溪流。
外廊与屋顶平台的联系 ©️钟宁
在建材的选用上,主要以胶合竹材、清水混凝土板、镜面不锈钢三种材料为主,依靠材料自身的质感形成天然的表现力,实现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隐和露、藏与观的平衡。
厕所内景 ©️钟宁
基于“庇护”的理念,空间的顶为七座大小不一的胶合竹伞构筑物,为游客的活动提供挡风遮雨场所的同时又与环境充分融合。
建筑仿佛是坑底的一丛蘑菇 ©️李竹日景下的镜面不锈钢表情 ©️钟宁
胶合竹伞主要由伞冠、伞茎、基座三部分组成,直径从7米到19米不等,高度上错落有致,覆盖在人群活动区域的上方,相互交错重叠,仿佛大自然中的一丛菌冠。
房间衬托出了伞的大尺度 ©️时差影像伞下庇护空间 ©️时差影像
原本一览无余的矿坑被营造出了一种野趣而丰富的空间序列,游客在尺度上模拟了昆虫的视角,重新唤起了对自然的敬畏。仿佛昆虫步入菌丛 ©️时差影像
本项目将原有村委三层办公楼进行改扩建,形成乡村旅舍的客房,围合出的内院保留了原场所记忆,成为村民和游客日常活动的乡村小广场。胶合竹材与钢构件的组合运用,实现了小尺寸结构杆件在乡村建设条件下的安装可实施性,并利用小尺寸结构构件形成室内大空间以供村民和游客使用。
凉棚是村民和旅客共享的空间 ©️时差影像
设计探索了在中国城市近郊乡村中既实现了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又不抹杀乡村的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间营造方式。
乡村活动中心夜景 ©️时差影像乡村旅舍的开敞院子 ©️时差影像
乡村多功能厅 ©️黑曜石摄影
本期介绍位于C区“符号”的参展方——ATA Studio以及江苏见竹绿建竹材开发应用研究院。下期「深·绿DEEP GREEN」参展方系列推文将继续我们在C区“符号”的探索,展示朱渊工作室+薛力工作室在乡村环境中如何深入探索天井之光、立面之光、明瓦之光、天光以及采光筒等光的形式,营造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通透、明亮的空间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