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天价停车费背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山大?
凤凰网原创 市民切实感受到的停车费收费标准太高,只不过是表象。它的本质,实际是一些地方在财政压力之下对于城市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
南宁市“天价停车费”事件的后续进展似乎比大家想象中来得更快。当地四套班子“一把手”就停车收费问题实地调研之后,5月23日,该市举行了优化调整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新闻发布会。
会上,南宁市长侯刚表示,因为政府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给大家停车带来不便和影响,作为市长是有责任的,深感不安和自责。并现场鞠躬致歉。会上宣布的其他整改消息还包括,将于6月21日召开价格听证会,尽快优化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即日起,南宁道路泊位机动车免费停放时长从1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并取消现有划定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停放保管服务费。
至此,这起引发全国关注的“天价停车费”事件的处置,可以说是迎来了阶段性进展。经此一波舆论关注,当地市民应该有望迎来更人性化的停车服务。
但此事到这里显然并未结束。因为至关重要的审计还在进行,慧泊公司收取的巨额停车费到底流向了何方?一个车位每天最高收费可达上百元,为何2022年慧泊公司还亏损了1200万?这些要害问题,目前都还是问号。
更值得重视的,此事被全网关注,也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更多网友的共情。因为“慧泊市”未必只是南宁独有。
据此,到底怎样的收费标准是合理的,标准的制定是否通过了正常的公开程序?车位的划分又到底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和原则?应该不只是南宁方面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南宁方面疑似对停车位经营权进行拍卖的做法,很多地方正在上演。有相关截图信息显示,慧泊公司去年曾向相关银行进行应收账款质押,将未来25.5年的停车收益向银行质押,并且该公司的停车位经营权估值达72亿。对这个问题,发布会上南宁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金融机构根据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慧泊公司未来25年经营权使用收入的评估值,并没有发生72亿元的实际贷款。虽然贷款行为并未发生,但这一回应坐实了相关方面至少是有这个想法的。
类似的对城市临时占道停车位特许经营权进行拍卖乃至作金融质押的现象,这几年比较流行。甚至,学校食堂、共享单车等在一些地方也都被纳入了特许经营权拍卖范围。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应对地方财政压力。
以南宁为例,慧泊公司的天价收费背后,确实对应着当地的财政压力。如2022年,南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仅约0.2%。而南宁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在2020年达到639亿元高峰后一路走低,到2022年,仅有234亿元。
这样的压力,也非南宁独有。何况,南宁作为省会(首府)城市,相对来说在抵御财政压力的能力上要好很多,其他一些三四线城市,更可想而知了。
但是,其中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如网友所质疑,像慧泊作为地方国企子公司,到底是如何拿到停车位经营权的?停车位属于公共资源,不是随便可以“指定”给谁来收费,哪怕它是国企也应该走正常的程序。更进一步,将停车位经营权再用作质押贷款,如何评估新的风险?比如,相关方面是否存在为了最大化提高质押额度,而一味多划车位,提高收费标准?由此把这种金融操作的成本转嫁给了市民?
更重要的,这些质押贷款的使用如果得不到公开监督,还有可能形成新的债务风险。
很显然,在很多地方都出现的操作背后,其实有太多的疑问和边界需要厘清。
市民切实感受到的停车费收费标准太高,只不过是表象。它的本质,实际是一些地方在财政压力之下对于城市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程序疑问。
如果说,收费标准不合理挤压到了公共利益,理当得到纠偏,那么随意将停车位这样的公共资源作为地方融资杠杆,同样应该警惕背后可能进一步放大的地方债务风险和灰色地带。
这道“慧泊市”式难题,显然是南宁方面的道歉无法解决的,也不只是南宁一座城市需要直面的。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 | 张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