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疯传的“透明书房”,暴露了多少孩子无法挣脱的童年阴影?
阿呆爸育儿(微信ID:adaibaba520)
作者:及人
前阵子,有人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新家的书房装修。
几张图片乍一看,就让人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窄小的书房里摆着一张狭长的书桌,正对面是透明的玻璃墙,墙外就是亮堂的客厅。
书房中人无论在干什么,客厅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单是想象一下,阿呆爸都有种被监视的不自在感。
评论区的吐槽一针见血:这是书房,还是审讯间?
还有网友直言道:孩子要是在里面学习,会抑郁的吧。
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近些年,以“透明书房”为代表的“鸡娃风装修”越来越常见,其背后隐藏的,是存在已久的亲子矛盾。
01
“鸡娃风装修”有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的家。
田雨岚是一个掌控欲大到可怕的妈妈,在督促儿子颜子悠学习这件事上用尽了所有心思。
全天候报满补习班,制定时间表挤压碎片化学习时间,阻止孩子养小动物、踢足球……
为了全方位监督孩子学习,田雨岚甚至在客厅的沙发背后用玻璃墙隔出了一个全透明书房,要求子悠一定要在这里写作业。
如此一来,妈妈即便在厨房做饭,也能一眼看到儿子的一举一动,完全省下了去房门口旁敲侧击的麻烦。
一天24小时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颜子悠,没有一丁点喘息的空间,就连在书桌上摆弄一会儿玩具,都会被妈妈无情没收。
陷入鸡娃焦虑的田雨岚不知道,子悠坐在这个透明书房里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承受着如芒在背的压力。
后来,精神崩溃的子悠曾声嘶力竭地发出控诉:
“每次看见我没有读书写作业你就难受,每次看到我闲一小会儿,你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
在这种密不透风的监控背后,母子二人都筋疲力尽,结局只能是惨淡的两败俱伤。
而可怕的是,影视剧的描绘不是夸大其词,现实生活中,这种鸡娃装修并不鲜见。
节目《少年烦恼研究所》中,一位嘉宾老师分享道,自己有一位学生,他妈妈给他的房间装上了玻璃门,美其名曰“采光好”,实际上就是为了监视他。
随后节目组借此话题询问场上的小嘉宾:“父母允许你们锁门吗?”
14岁的姜涞无奈开口:“我长这么大,就从来没有成功锁过门。”
如果在家中和父母闹了矛盾,自己想回屋锁门冷静一下,下一秒父亲就会用钥匙开门,并发出连珠炮一样的质问:
“你这是什么态度?”
“锁门是什么意思?”
更可怕的是,姜涞的卧室、书房都被父母以保护为名装上了摄像头,她自己拆过一次,可隔天父母就又买了一个新的装上。
其实,在“鸡娃式装修”出现以前,那些父母监视孩子的手段我们都不陌生——
不允许上锁的抽屉,被任意翻开的日记本,被卸掉锁孔的房门……
仿佛在父母面前,孩子不需要隐私,也不允许有秘密。
殊不知,这种严丝合缝的爱,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02
在纪录片《不好说,特想听》里有这么一对母子,儿子小天是一名时尚公关,妈妈虽然几乎对儿子的工作一无所知,却坚信他是一块能承受任何东西的“完美金子”。
可是只有小天自己知道,所谓“完美”不过是保护色,他说:“爷爷奶奶去世以后,我的家就没了。”
原来,从离开爷爷奶奶家,被接到父母身边的那一刻起,小天就活在了母亲的高压管控之下。
房门的锁孔被卸掉,房间里装着24小时监控,手机、信件、日记,所有密码都被轻而易举地破译,小天的隐私在妈妈面前仿若透明。
但自以为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的妈妈,却从未送儿子上过学,家长会也是常年缺席,甚至为了管控儿子的消费,把零花钱都定义成家庭中的“借贷关系”。
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小天,工作以后和家里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在酒局上喝到胃出血,也不愿向父母吐露分毫。
当妈妈在镜头前痛心地问儿子:“你觉得我爱你吗?”
小天难堪地回答:“我不想说。因为你所谓的爱,让我感觉是道德绑架。
你们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我从小就要伪装成你们喜欢的模样。”
有多少父母都是这样,用一句“为你好”死死拴住了孩子,却忽略了这可能是孩子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南京一位父亲因为儿子沉迷游戏,在他的房间装上了监控,谁知儿子转头就报了警。
面对前来调解的警察,儿子表示父亲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但父亲却言之凿凿:
“我监视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
“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这一串反问听起来多么耳熟,又是多么窒息,好像亲子之间没有隐私,是习以为常的天经地义。
更让人无力的是,这位理不直气也壮的父亲不是孤例。
某宝购买摄像头的搜索栏,是暴露家长控制欲的重灾区。
随便打开一个摄像头的评论区,就能看到家长满意的发言:
“画质很清晰,能看清孩子作业本上的字。”
“能追踪拍摄还能语音喊话,再也不怕孩子在家不写作业了。”
说实话,这些云台监控,本来可以用作远程陪伴成长、增进情感交流,可过度管制的行为,却硬生生把本该温情的亲子时刻,推向冷漠的权利压制。
如果任由这种控制欲发展,会给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03
前段时间,在热搜上看到过一个恐怖到有些匪夷所思的新闻:13岁儿子考差被父亲误杀。
是怎么回事呢?
四川绵阳,13岁的小智从小跟着单亲爸爸生活,因为父子俩相依为命,爸爸从小就对儿子有着超乎寻常的严格要求。
这次,儿子的体育考试只考了18分,父亲很不满意,一气之下拿出家里的武士刀刺向孩子,导致儿子失血过多身亡。
误杀儿子以后,这位父亲站在法庭上,仍然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他坚持辩白道:“我只是想吓唬孩子,没想真的刺伤他,都是意外。”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最好的心办了最坏的事情”。
而倒在血泊里的孩子呢?
他离世前最后一句话还在卑微地跟父亲解释:“爸爸,我在好好学习。”
在这个悲剧里,强横的父亲和卑怯的孩子都是受害者,过度膨胀的控制欲,被“为你好”的强盗逻辑包裹着,最终化作刺向孩子的利刃。
可悲的是,这样失衡的亲子关系,是很多家庭的常态。
辩手席瑞曾在《荒野会谈》分享过自己与父亲和解的经历,在他看来,今天之所以能够与父亲握手言和,是因为自己“终于混得还可以”。
一直以来,父亲都是家庭中高高在上的掌权者,他必须等到做出成绩、出人头地的那天,才能拿到一点话语权,换得一个与父亲沟通的契机。
可惜,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熬过重压之下的严冬,等来和解的春天。
美国作家爱德华曾说:“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
深以为然。我们鼓励孩子有进取心、努力学习的前提,不该是牺牲他们的幸福感。
真正尊重孩子的家长是什么样?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这位75后的妈妈在社交平台发文说:“女儿,妈妈支持你高三不上晚自习。”
她的女儿在省重点高中就读,每年出十几个清北的教学成绩背后,是学生们为了升学废寝忘食的日常。
对于女儿上晚自习这件事,妈妈开始的态度和孩子完全相左。
一来,学校规定,高三的学生无特殊理由必须参加晚自习,作为家长理应配合学校工作;
二来,他们是双职工家庭,女儿如果不上晚自习,父母就要抽出更多的精力照顾女儿。
于情于理,女儿跟着学校的节奏参加晚自习,都是一个省事省心的“最优解”。
可女儿说:“妈妈,你能想象我从早晨六点半坐地铁去学校,晚上十点半地铁回来的感觉吗?
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被放逐的人,就是一个人形机器。
高三的学生也是人啊……”
又委屈地跟妈妈倾诉:“我想晚上五点多就能见到你,和你聊天,吃你做的菜,这样我一天的学习都有了奔头,不好吗?”
听完女儿这番话后,妈妈当即“临阵倒戈”。
她找到一位医生朋友帮女儿开具医学证明,让女儿每天都能短暂“逃离”学校的高压生活。
不上晚自习以后,女儿的精气神都好转了起来。
这位妈妈在最后对女儿说:前方也许是惊涛骇浪,但你身后,永远是温暖的港湾。
同样是鼓励孩子学习,这位妈妈往后退了小小一步,支持孩子做出的决定,就换来了一个双赢的结果。
这多令人羡慕?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的:“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有时候,比监管孩子更重要的态度是理解孩子,比控制孩子更有力的教育是支持孩子。
毕竟,孩子早晚都要独立走向他的人生。
所以,请松开攥紧孩子的那双手吧。
张开双手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和孩子都能与更盛大、更灿烂的世界抱个满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