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没这种电影了电影2022-07-04 14:07 写在前面今天写《李米的猜想》,老片新写的第9部,也是第一部不在当时大家投票名单前20的片子,但是这一部我说什么都得加进来。我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想写这个片子,电影明明是很多年前看的,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和电影里的周迅一起掉眼泪了,所以故事不怎么记得了,就记得周迅最后对着录像带怎么哭的。可能就是想搞清楚她在哭什么,以及,我在哭什么。《李米的猜想》一「猜想」还是先从片名聊起吧,李米的猜想。这几个字没头没尾的,而且和故事本身关系也不大,大家应该还有点印象,片子讲的是女孩李米(周迅饰)为了寻找失踪的男友方文(邓超饰),把方文的来信日期当作密码来猜想,日日开出租寻求解码,最后意外入局犯罪案件,揭开了谜底的故事。但谜底的获得和李米的猜想其实也没有什么联系,我当时就只觉得,这个猜想,指的就是李米这一段不知尽处的,带着想象的执念。更深一点,也就是借由她的追讨,囊括一些与之相通的世情疾苦。片里几乎所有人都和李米一样,学历低,底层人,又都身受着某种愿景所驱使的苦。裘水天为了找回小香和娶到小香,大哥叫干什么都干包括运毒。裘火贵为了赚到3万块钱不仅运毒,还偷盗、绑架。方文更在赚钱给李米开超市的人生路上,走了弯道,成了毒贩。也就是说,「李米」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人物,而是所有类似的挣扎的小人物的代称。李米的猜想,换言之,即现实中小人物们的际遇之困。但这次再回看,我却发现这些不太新的,只言片语的困顿叙述,或许还不是片名含义的终论。曹保平真正描述的是一种城市游民的精神受困,即身份认知上的无望。首先你看,在电影里,所有人的最终愿景都并不是赚钱,而是「回家」。李米为了找男友回家,恢复从前生活,裘水天为了娶小香回家,裘火贵是赚钱才能回家。方文更是不止一次在信里写,他要回昆明。他们都想过上一种安稳的生活,不需要奔波在寻找他人或者丢失自己的路途里。说白了,就是对个体身份的回归和确认。电影也用视听手段突出了这一点,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寻找」这一场景的勾勒里,加深迷途的意味。比如方文对持有自己照片的人的寻找,那一段里方文其实是没有目标的,从一开始他就是跟丢的。快速的场景剪切,主观视点的多方向摇移,以及目标的缺位,突出方文在嘈杂人群里的无措,以及作为渺小个体,在庞杂街巷里无从着落的迷失感。这一段的追寻,可类比为方文对过往的自己的追寻。李米对方文的追踪也用了类似的描写,她看着方文在面前消失,依旧要奔跑,撞倒无数路人去追。这两段里的景别都是近景或中近景,极少涵盖目标移动的信息,强调的是李米漫无方向的主观情绪。她追逐的是自己似有若无的执念,对方文,也对从前的生活。裘水天的寻找则更接近于某种坚定的臆想,他记忆里的小香是一个不同于土里土气的他们的存在,不肯像周围人一样委身“去卖”,敢越级“骂镇长儿子”。某种意义上,小香既是裘的爱人,也是从不敢反抗的他,对尚未丢弃自尊生活的人之崇仰。电影在他们那一段对话里,就有使用隧道流动的光影,和带点轻快的配乐,去外化裘水天怀有的这种希望。只是他们都无法做到,或注定落空,或要在寻找里丢失自我,或要失去生命。为什么做不到呢?开头那个诗人的自杀便是交代,他看似是搅局的开始,也是对这个问题的最终注解,他的诗不被理解,得不到承认。他的下坠就是抵不过现实壁垒的,理想的消亡。为什么是猜想?因为已经没有理想了。我们甚至看不见实现理想的手段,所以只能漫无目的地猜,和想象。所以,所有底层的,或者说没有光环加持的普通人,都将一样。哪怕只是抵达一个非常平凡的目的,比如过上开家超市所喻示的好一点的生活,比如风光一点,有些尊严地归乡,都是困难的,要付出代价的。只是现在,我们也依旧不得不抓住那一点点的寄托,继续困顿,游走,直到回归,或彻底失去自我,如幽灵般飘荡。李米的猜想,也便是我们的猜想。我哭的大抵是这个吧。二表演动人除了电影主旨的超前性,同样耐得住品味的,是这片里的演员表演,最值得细说的就是周迅。以情境叙事最考验演员,因为极少的背景铺陈,必然要放大演员对角色的想象力和诠释度。说穿了,演员的表达程度高低,直接关联角色形象面的多与寡,浓与淡。而周迅的好,就体现在她把李米演得特别丰富,既有人物底色的市井泼辣和倔强,又在其中穿插着作为孤单个体的坚韧与脆弱。这种丰富的实现,依赖于周迅至少两方面的演绎支力,一是基本的,对生活最细节处的体察和化用。比如和警察在车上发怒的那场戏,她借用一根安全带,完成了多层次的情绪表达。首先她本就因为丢了贴满方文照片的杂志憋气,然后被警察“我这没私事”的追问激怒,于是呼吸开始加速,以示怒气值蓄积。之后,她挣了一下安全带没挣开,又挣了一下,才随着安全带的解脱,把脱缰的情绪释放了出来。这每一步都非常贴合日常情绪的流动逻辑,就像叠化效果一样,层次分明。包括后面发完火之后,也会因为情绪尚未恢复,余力过大,抓不住旁边的安全带,令这拽了再拽的动作都辅助着她的余怒和委屈,收了非常漂亮的尾。如此生活化的演绎,极大地增添了人物的可信度和代入感。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她能让当下的情境与角色高度粘合。尤其对手戏,她会先对对方的表达内容高度敏感和吸收,然后再基于角色刻写,给予情绪和内容的双重反馈。这很难,听起来也很抽象,我们就拿那场看录像带的戏来细说吧,这场戏里周迅没有任何台词,而且在此之前,我们对李米和方文的恋爱也没有任何具象的概念,所以周迅不仅要给到女友视角的反馈,还要在反馈里,呈现他们的情感厚度。演得越深重,也就越动人,周迅便是实现了这一点。你看当方文的脸刚出来时,她虽然没什么表情,但也没眨眼,非常专注地在等待方文的话,起的是一个凝重的调。而等方文在沉默里露出一点笑,周迅也攒了一点笑;等到方文真的笑着低下头去,她也笑着低下了头,打破了这种凝重。这个打破是精准的,因为李米固然对方文的消失有着怨气,对他的死更有着悲痛,但在影像上再现方文音容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要拨开这些,回到和他在一起的记忆里的状态,也把我们拉入那个状态——恋人之间熟悉且亲密,亲密到对方每一个微小的习惯都了如指掌,亲密到彼此的情绪经常是相似的,相融的。周迅演出的便是这种融在骨血里的惯性,也对她的四年苦寻,填了一个殷实的因。包括后面,周迅对方文的话一直没有任何大起大落的表露,但情绪是通过呼吸的起伏,嘴唇的微颤,眼神的疲惫委屈,慢慢扬了上去的。等到最后录像结束,才流了侧边的无声的泪下来。她的泪并不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表达手段,相反,它是滞后于悲伤情绪的发生的,它只作为悲伤发生的证明之一,含蓄且真实。最后那不到两分钟的伪纪录片黑白DV,我也很喜欢。这一段是纯回忆的情绪表达,周迅在叙述事实的时候并没什么表情,“我们成绩都不好,都没有考上大学”,早就承认了自己的平凡出身。唯独提到方文,“他...爱看武侠,还有,就是跟我谈恋爱”,“那天我们没见面”,就会带上小城女孩特有的羞涩,眼睛也会上移,是对具体相处场景的浸没。之后因为想到现在方文的死而蹙眉想哭,又强按了下去,才带出了最平静的,也最令我们难忘的那句:“我们都不起眼,没有人在乎我们。”某种意义上,这句话,就是这片拍出的所有了。音乐/周迅-《窗外》配图/《李米的猜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