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钱理群:重话80年代同时代人的学术与生态

钱理群:重话80年代同时代人的学术与生态

公众号新闻

近日,由活字文化策划的钱理群新书《有承担的学术》问世。钱理群以一位历史的“在场”者视角,向青年们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20余位学人。再现了几代学人的困惑与坚守,也烛照出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肉与精神。

钱理群教授说,“学人”的影响比“学问”的传授更重要,更根本,更带基础性。那么,何谓“有承担的学人”?又该怎样看待他和他的“同时代人”与他们共同经历的80年代之间的关系?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钱理群教授的文章《关于“同时代人”的两点随想》。钱教授颇为认同作家、文学批评家李陀用“友情”和“交谈”来概括80年代。与此同时,钱教授认为对80年代的回顾与反思,也不应过分理想化:“80年代既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一面,也有压制自由的一面,是两种力量相互搏斗相互压制的时代。”

关于“同时代人”的两点随想

——在“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对话会上的发言
钱理群 文

本文原载《有承担的学术》

我刚从贵州赶来开会。我是1960年21岁时去贵州教书的,1978年离开,来北京读研究生,这次五十九年后回去和当年的老学生、老朋友见面,就沉浸在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回忆中;

《十三邀》画面,钱理群回到贵州,和当年的学生在一起

现在,又来参加今天的老朋友对话,要回顾八十年代的历史,有些不知从何说起。就只有从子平兄的书里偷取灵感了。而且真的在今天要着重讨论的他的新著《文本及其不满》里得到两大启发,就此谈两点随想。

钱理群(右)与黄子平(左)在以“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为主题的活动现场

子平首先谈到了“同时代人”的关系。特别提到李陀曾用“友情”和“交谈”概括他所亲历的八十年代。子平说,这是“很传神、准确”的,“当年的各种思潮与文章的蓬勃潮流”,正源于那些年的“无限交谈”。子平称之为“新启蒙”的“态度同一性”。我读到这里,心里为之一震:因为今天这样的“无限交谈”和“态度同一性”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在2017年王富仁先生逝世后,曾经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分裂、分离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当年的老同学、老朋友之间,甚至在家庭内部,都失去了共识。能够毫无顾忌地、推心置腹地畅所欲言的朋友越来越少。子平概括的“同时代人”已经分崩离析了。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回顾当年的历史情景,怎能不感慨万千!

李陀把当时的友情和交谈概括为四条:

第一,可以直言不讳;
第二,可以誓死捍卫自己的观点,跟人家吵得面红耳赤;
第三,相信朋友不会为这个介意;

第四,觉得这争论有意义。

我还想补充一句:什么都可以谈,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哲学......各种问题都随便聊,没有任何顾忌,这背后就有一个思想自由的环境与氛围,这或许是最根本的。我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就是这样的“自由谈”的结果。在那个年代,自由聊天,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学术方式,我们还创造了“学术聊天”的自由文体。

和研究生在“我的那间小屋”里(80年代)

我还要特别回忆的,是当年我和学生之间的“无限交谈”。这就是所谓“老钱的灯”。学生上完晚自习路过我住的21楼,看见老钱的灯还亮着,不管时间多晚,敲门,撞进去,就谈开了。王风回忆说,他经常和我聊天,聊到三四点钟,这大概是真的。而且我和学生的交谈,都是平等的,是所谓“以心交心”,学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争论。一些经常来聊天,比较亲近的学生和我就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我退休时就有学生在网上发文,说我是“最像朋友的老师,最像老师的朋友”。我是十分认可这样的评价的。所以学生都叫我“老钱”,其中含着说不出的亲切感。在这个意义上,我和我的学生也是“同时代人”。

2002年6月,“北大最后一课”后和研究生合影

这其中的那个时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令人怀想的:这是思想自由、解放时代的人际关系,是以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为基础,超越名和利的人际关系。我曾经说过,自己——或许也包括我们同时代人,前半生充满艰难曲折,后半生发展就比较顺利。这其中关键是在八十年代遇到了“好老师”,按平原的说法,我们是与三四十年代的学者直接接轨,得到了他们的倾力教诲,也得到了五十年代的老师的无私支持。另一条就是我们有了这样一群“同时代人”。

课堂上的钱理群

我回顾自己八十年的人生,最要感谢的是三个群体。一是贵州、安顺的朋友群:这是我的基础、我的根;这次回安顺就是落地归根。再一个是我的北大老师群:吴组缃、林庚、王瑶、乐黛云、严家炎、樊骏、王信,等等。第三个就是同时代人群。我所接触到的关系密切的同代人自然以北大的老同学、老学生为主,也包括外校、外地的几十年没变的一些老朋友。

这个同时代人群,在我看来,有四大特点。一是思想、精神、学术上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二是思想、性格、学术个性都十分鲜明,各有不可替代的特色;三是在彼此交往中都深知对方的弱点,保留不同意见,但又求同存异,彼此宽容,不是党同伐异,也不亲密无间,相互合作但又保持一定距离,最大限度地维护各自的独立性;四是彼此欣赏,形成良性互补。

我万幸生活在这样的朋友圈里,没有任何内斗、内耗和干扰,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心爱的学术,还可以时刻感受到朋友的理解与支持。许多人都惊讶我怎么写了这么多,我心里明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管时有大的环境的干扰,但我所处的具体小环境,却极为和谐、安静、温暖,有利于我的自由创造。这是我要永远感谢我的老伴和周围的这些老同学、老朋友、老学生——我的同时代人的。

黄子平,现为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害怕写作》《远去的文学时代》《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与《文本及其不满》等。

这里,我要特别谈谈黄子平兄。我多次说过,子平是我们中间智商最高的,也最具有独创性,以至我不知道用什么来概括他的学术特点。我只能说说我最为佩服他的几点。一是他的理论自觉与修养,特别是他对西方各种现代、后现代理论的强烈兴趣、熟悉程度与广泛运用。坦白地说,他的文章有的地方我看不懂,原因是我对相关理论不熟以至无知。二是他的艺术感悟和美学自觉。三是他对语言表达的情有独钟、讲究与独特运用,即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四是他的社会、历史、学术视野的广阔,多学科把握学术的高度自觉。这四个方面大都是我的弱点。我比较关心政治、社会、思想史。我发现子平从表面上很少直接谈论政治、社会、思想,但他实际上是有很强的社会关怀、思想关怀和政治关怀与焦虑的。在这方面,我们俩是内在相通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感。

我还要说说子平对我的学术工作的帮助和启示。一是他把我举荐到出版社,打开了我的学术通往社会之路。我们四个人中最早出名的是黄子平,他的那篇评论林斤澜的文章在《文学评论》发表,一举成名以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他,问他的朋友中还有哪些出色的人才,他推举了赵园和我,我的第一本鲁迅研究专著《心灵的探寻》才得以顺利出版。而在此之前,我的书怎么也找不到愿意接受的出版社。子平的出手相助,就是“雪中送炭”。

钱理群老师对鲁迅的研究最为瞩目,著作等身。学生孙晓忠认为,对于钱老师来说比较重要的一本书,也是他的第一本书,名叫《心灵的探寻》。

我更难忘,并心怀感激的,是子平的学术思想、思路对我的直接启发和影响。我的著作中,引述子平的意见最多。像最早注意到“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现象的就是子平,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提及,却没有展开;我当时正在思考知识分子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问题,却找不到切入口,读到子平的这一发现,就茅塞顿开,立刻紧紧抓住,最后写成了《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一书。我至今还认为,这是我的主要代表作。这当然有我自己的努力与贡献,但起意者是子平,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后来,我构想《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的结构,也是得到了子平关于文学史叙述结构的设想的启示。这样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学习,借鉴的学术关系,也是今日所难得,我特别珍惜的。

钱理群教授手稿

子平《文本及其不满》,在说到“同时代人”的相互关系之外,还特别谈到了“同时代人”与他的时代的关系。子平指出,他们既“如此密切地镶嵌在时代之中;另一方面又不合时宜地格格不入”,他们“属于这个时代,但又要不断地背叛这个时代,批判这个时代”,他们“紧密联系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他们“紧紧凝视自己的时代,又最能感知时代的黑暗”。我理解这就是说,同时代人与时代的关系是既“在”又“不在”。

我认为,子平的这一论述,很好地概括了我们这些人与八十年代的关系。我们当然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就像前面所说的,我们似乎是“如鱼得水”。但这只是“似乎”,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这涉及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八十年代既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那一面,又有对思想言论自由的压制。这是一个两种倾向、力量,两种发展道路、体制相互博弈的时代。我们在思想解放的呼唤下迎风而上时,背后就追随着大批判的阴影。这里,就需要谈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中的一个人们不太熟知,以致被遗忘和淡化的背景:在我们之前,曾有过一次在五四领导权问题上的大批判。我们从这次大批判中,意识到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个“依附于政治史叙事的文学史框架”,这个框架不打破,就会从根本上束缚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就是对既定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框架的一个自觉的挑战,这是显示了这一代人的学术从一开始就具有的不合时宜的反叛性的这一面。黄子平在八十年代的两句名言:“深刻的片面”,“创新的狗追得我们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了”。前者是对批判的学术的辩护,后者则是对创新成为时髦的警惕与自嘲,这都表现出某种异质性。因此,这些同代人在那个时代的心情,既有舒畅尽兴的一面,同时也是内含忧虑的。子平解释我们以“悲凉”概括二十世纪文学的美学特征时说,我们自己当时就怀有“焦虑、忧患意识”,“劫后余生,心境一直悲凉得很”,虽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有一定道理。

但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融入了时代潮流,又保持了一定距离,这就从根本上维护了自身学术上的独立性。因此,到九十年代以后,我们由学术的中心位置逐渐边缘化,一方面依然保持了学术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因为边缘化,就看到了子平所说的“身处中心无法看到的问题”,对学术思想、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发展,而且更加自觉地追求学术的独立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做到了这一点,以至于十多年后子平回到大陆,发现许多当年的同时代人都变了,但我们这个小群体却没有变,自然弥足珍贵。我们至今也还是“相互搀扶”着,但我们也确实感到了孤独。

“燕园三剑客”在中文系百周年系庆庆典后留影(左起依次为: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

现在,我们都老了,能够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但我们还可以做一点历史经验的总结。

今天的“四人谈”,重话当年同时代人,就有总结的意思。我想归结为两条,也是我今天发言的重点:要保证个人与整个学术界健康的发展,有两个关键,一是思想的自由,一是学术的独立。

2019年10月30日整理

相关推荐

点击购买 即可下单

钱理群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年
《有承担的学术》是学者钱理群知人论世的有情之作,集中书写了二十余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人学者。钱理群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学人”的影响比“学问”的传授更重要,更根本,更带基础性。
全书分五辑,从“史家的风范”、“人的标尺”、“传统的构建”、“同时代人”、“怀念、回忆与祝福”等不同角度立意,评述、回忆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王瑶、林庚、贾植芳、钱谷融等第一代学人,严家炎、樊骏、孙玉石等第二代学人,以及王富仁、赵园等与钱理群同时代的学人,其中既有对学人行谊的追述,又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源头直述至今,兼有文学史、心灵史的意义。
这些越经磨难越显纯真的学人使我们看到,在这“喧闹的世界”里,依然存在着“生命的、学术的沉潜”。
《有承担的学术》

点击购买 即可下单

钱理群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12
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在晚年重新回到鲁迅研究,采用讲演的方式向大众再谈鲁迅。
这是一幅鲁迅的简笔画像。

作者从三个角度勾勒鲁迅的面貌和他的作品。第一部分是鲁迅和当代的关系,追问当下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为什么还要阅读一个140年前的作家的文章,这个问题最为迫切也最需要先行解决;第二部分对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阅读和分析,令人切实感受到鲁迅作品的魅力;最后一部分,则是回到鲁迅的年代,还原他的真实生活、工作场景,让读者从另外一个具象的层面获得对鲁迅其人的生动感受。

《钱理群讲鲁迅》


点击购买 即可下单

钱理群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12

2020年全球性的灾难和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困惑和焦虑。这时候,人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可以坦诚交换意见、自由讨论的“真朋友”,钱理群想起了鲁迅——他就是这样的“真朋友”。
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他不仅敢于公开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更从不向他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和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
钱理群结合自己的困惑和毕生对鲁迅研究的积累,精心挑选23篇鲁迅的经典杂文名作,逐一与它们对话交流。全书分成七部分,以“怎样——”作为引导,鲁迅原文+钱理群导读,从怎样看、想、说、写,到怎样读书、做人、做事,全景展示鲁迅的思想光芒和精神气质,让鲁迅走进当代生活,与青年读者对话。
在鲁迅140诞辰之际,这样一本鲜活的小书,是当代青年亲近鲁迅的不二选择。
《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

「钱理群讲鲁迅」视频课程

活字文化制作出品,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播出
后疫情时代

钱理群教授关于鲁迅的最新读解

🛒购买课程: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跳转购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钱理群丨谈谈赵园和我们“这四家人”“孔乙己文学”上热搜,钱理群:这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一个严肃的问题:让ChatGPT撰写的学术论文能发表吗,如何避免学术不端?前所未见, 蒙特利尔市中心挖出大量1800年代珍贵文物!北大所有老师中的一张名片:钱理群获“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为什么80年代的时髦,怎么看都不腻?钱理群|接着鲁迅往下想,往下写,往下做天眼新知 | 与AI时代同行 智能硬件未来可期加拿大野火烟雾致美国大面积取消航班,纽约空气质量80年代以来最差学者钱理群:对知识分子而言,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医学人的奇葩症候群:你有几个?所谓“学术妲己”上热搜背后,真正的学术顽疾反而隐身了钱理群:沉潜十年,这是我对大家最大、最诚恳的希望80后的「夹心饼干」人生?看完上海这家258㎡复式三代同堂,我羡慕了 | 恒田设计【居住榜样】东浩纪:庵野秀明,如何终结了1980年代的日本动画?珍贵的回忆:80年代繁荣的移民社区青投Fintalk|NFT数字艺术与社区生态共建出路何方?崔哥天天侃 | 80年代友谊宾馆外宾,说再去北京不敢称富人络绎科学联合14家学术期刊,探讨AGI时代学术期刊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 活动报名一代人交一代人的智商税清明时节多伦多房市重现80年代操作!卖家转让1.97%的房贷利率!你为什么读书?钱理群:静悄悄地变革,从读书开始长篇小说《如絮》第一百零六章 旧金山-2004年 看起来完美《The Red Hat》的写作:一次意想不到的重要训练钱理群:有承担的学人,有承担的学术|北京活动学霸必备|普林斯顿学姐告诉你如何培养高效的学习环境与生活方式?纽约的珍贵回忆:80年代繁荣的移民社区钱理群|这样一群纯粹的、可爱的人,关于同时代人的随想双林奇案录第三部之天禅寺:第九节中国将进入“登月时代”!一整代人的机会来了!“宁王”曾毓群:他的宁德和时代浙江大学党超群:开发均匀弹性应变钻石助力微电子科技迈向钻石新时代专访|“擦亮日常事物光泽”的本雅明和他的同时代人推荐冯小刚导演的电视剧《回响》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