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多月的时间,从海南到云南,一路去了广西、贵州,还走了四川,如今终于又回到了沈阳,想来也是时候写一写这搁置许久的游记了。
回想三月初的时候,本想着海南环岛之后从海南直飞回沈阳,结果要回来的时候沈阳机场却突然被封了,因为回不了家,海南租的房子又已经退了,于是我们三个人就开启了这次没有太多规划的流浪。
可能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上学前的目标是要会多少个字,要背多少首诗,不过我家爸爸对于孩子的目标却是希望小家伙在上小学之前走完所有的省。也难得赶上爸爸被裁,妈妈又裸辞,我们仨都没什么正事儿,于是想着刚好借着这个机会去走走那些小家伙之前没走过的地方。
旅行其实也可以有很多种模样,偏偏我和爸爸都是对吃住不那么讲究的人,于是小家伙也只能跟着我们一起风餐露宿。
在海南环岛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了有700年历史的万州最高学府——万安书院。
我们一起到韩家宅听老人讲故事,到符家宅去感受百年历史沧桑,一起拿着光绪年间的老地图在定安古城找老建筑。甚至还一起穿过齐腰的荒草和遍地的坟冢登上了高耸入云的青云塔。小家伙爱石头,我们就一起去石头公园捡石头,还一起去了军事基地旁边的大花角,布满整个沙滩的巨大鹅卵石,真的会让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力量。
我们一路带着垃圾夹子,走一路捡一路,在大风车下面捡垃圾,在五百年历史的蛇桥上捡垃圾。
走之前特地跑到儋州苏东坡的桄榔庵,还特地在附近的东坡井里打了一桶水。我很期待她以后再看到苏东坡这三个字的时候会不再觉得那只是一个枯燥的古人的名字,而是会想起自己曾经还在他打的井里打过水,不只是背下来他写的诗,而是也会联想到他的人生和际遇,或许就会明白他到底为什么写了那样的一首诗。我觉得旅行不仅仅是一种体验,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旅行不仅让我们得以看到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和更广阔的世界发生关联。
而作为父母,我们从灵儿宝六个月开始带着她到处跑,似乎也不仅仅是为了要去开阔她的眼界,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喜欢旅行,她又恰好是我们的孩子,于是就带着她一起旅行而已。然后渐渐的她也会觉得这世界上的美景好像都可以与自己相关,会突然指着一张图片说,“妈妈,我们下次去这里好不好?”未来她也会渐渐长大,或许她就会感受到,其实所谓的远方也并不遥远,一切的路都不过是在我们脚下而已。后来从海口到广西南宁,去了广西药用植物园,去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很难说她去了什么地方到底能记住多少东西,哪怕是记得感觉她也总是记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可或许这些细枝末节也会在某一天一点点串联起来。记得去南宁漓江书院的时候刚好遇到植物学家吴双老师讲海菜花,后来去泸沽湖看到海菜花的时候,她就惊喜地大叫了起来。不过其实最欣喜的反而不是她记得了什么,而是她自己会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记得从前带她去草原的时候,她看到牧民挤马奶的动作总是要小心不被马腿踢到,后来回到城市,她有一天忽然说,“妈妈,草原上的牧民要考虑挤马奶的时候不被马腿踢到,但是你看这里的人就完全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可能我们很在意的事情别人也完全不在意,那其实换个思路也许就不是问题了。”之后从南宁到桂林,感受桂林山水,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去桂林大概也是小家伙这么大。我们还找到了一家溶洞里的书院,还去了漓江边的刀锋书店,遇到了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奶奶,在门口等着在里面挑书的爷爷,后来爷爷出来喜滋滋地推着奶奶回家。我们一起到山林间寻找昔日的靖江王陵,一起穿过荒草,走过丛林,仿佛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温裕王、昭和王、庄简王...最初由朱元璋亲封的靖江王总共传了十四代,而其中十一代的王陵就分散在桂林尧山的山野中,而这样的人文探秘原本只是我喜欢,现在老公也入坑了,连灵儿宝也开始爱上了这样的“寻宝”活动。记得那天夕阳西下的时候,小家伙跑去帮着守陵的奶奶浇菜园,而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大概就是旅行最美的样子了。回想自己曾经也走完了所有省,可后来有了孩子之后还是深感带孩子旅行的不易,而带着孩子在疫情中旅行就自然更艰难。虽说是在旅行,可内心好像一刻也没有放下焦虑,要随时关注各省的进出政策,绕开疫情管控的省份,还要祈祷途经的地方不会突然有新增病例。而且正常情况下,每跨一个省也要做一次核酸,而且很多不同省份之间还互不认可结果,哪怕报告没超过48小时,跨省之后也要再做一次,而酒店、景点又都需要核酸,所以总是在担心会不会突然哪天晚上就没地方住了,不过小家伙对此倒是豁达,老是安慰我说“要是住不了酒店我们就搭帐篷嘛,车里也可以睡啊!”万幸这一路也没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我们的车一直在北京没开出来,所以路上租的小车就成了我们仨移动的小家,每天起早贪黑地玩,路上的时间就成了主要的休息时间,有时候小家伙靠着我睡,有时候我靠着小家伙睡。记得有一次我靠着椅子睡着了,小家伙还特地把我的头放到了她的腿上,虽然她碰我的时候我就醒了,但后来还是一直装睡没起来,感觉小家伙肉肉的小腿有种特别的温暖,躺在她腿上的时候反而有一种久违的安全感,就好像她才是妈妈我才是宝宝一样。
从广西之后去了贵州,第一站是肇兴侗寨,虽然肇兴侗寨的知名度远远赶不上西江千户苗寨,可去过那么多地方,来到肇兴的那一晚却第一次有一种自己闯入了世外桃源的感觉。因为古寨已经传承了千年,所以原住民搬走的很少,全寨的人都姓陆,所以老寨也因此保存了最淳朴的风情,在油菜花田里看着当地的阿婆在河边干活,感觉一切都好像还是它最原本的样子。第二天带她走从堂安到肇兴的百年古道,全程总共五公里,壮美的梯田,漫山的油菜花,再加上潺潺的山泉,因此也被号称为“贵州最美五公里”。带着小家伙看老牛在水田里耕作,看蝴蝶在山谷间飞舞。自打跟着我们旅行以来,小家伙智能手表里每天的步数都能达到几万步,有时候规划完行程还担心她会不会体力不支,结果我才总是最先喊累的那个。
后来从肇兴到荔波,又从荔波到丹寨,从丹寨到石桥,去了有“地球上的绿宝石”之称的小七孔,去了有“人类文明活化石”之称的瑶山古寨。去了昔日鼎盛非常的丹寨汞矿厂遗址,还去了有古法造纸“活态博物馆”之称的石桥村。在小七孔听流水淙淙,在瑶山古寨听画眉鸟嘤嘤歌唱,在石桥跟着老师傅学造纸。最后到贵阳,去天主堂,跟九十多岁的老修女一起聊天。又去阳明洞,小家伙从前都不知道王阳明是谁,可去过贵阳之后,也开始明白到底什么叫“知行合一”了。感觉贵州的确是一个带给人太多惊喜的地方,也是一个想要一来再来的地方。而说起疫情中的旅行,虽然有很多不便,但也有很多好处,而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去哪都几乎没有人,买票没有人,吃饭没有人,玩什么都没有人,大部分景区里的工作人员比游客还要多,去小七孔的时候大概整个景区里也只有几十个游客。以至于我从前一直都是很少在旅行中买东西的人,可这一路却总是会想刻意买点什么。过去都难免旅行抱怨人多,可真的人少了又忍不住地觉得悲凉,在疫情中走了三个多月之后甚至开始变得只要看见好多人就会觉得好激动,看见好多人在一起很开心就会感动的很想哭,甚至路上看到广场上扭秧歌的大爷大妈都会觉得好可爱好可爱。从前总觉得最美的大概都在远方,可经历这一遭之后却会或多或少觉得,最美的反而是这世间的烟火模样,不是天边多绚烂的烟火,而是那最普通的笑容,挂在每个最普通的人脸上。从贵州进四川,去宜宾蜀南竹海,去长江第一镇李庄,去乐山看大佛,去成都看大熊猫,戏迷小宝还第一次实现了穿戏服拍照的愿望。
作为家长可能都难免希望孩子会多在旅途中增长一点阅历,可小家伙们却往往关注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去蜀南竹海当然希望她能多观察观察竹子,她却迷上了在竹林里玩儿威亚。
去李庄总希望她可以在这样一个如此有文化底蕴的古镇里多去看看老街道老建筑,她却关心起不知谁家栓在路边的小黑羊。
你带她去看古建筑,她可能也只关注人家门口的流浪猫。
去看乐山大佛的时候期待她能去关注一下大佛的构造,她却只惦记着什么时候能吃大佛形状的雪糕。
唯独熊猫最好,她喜欢画画,大熊猫就老老实实地趴在那让她画。不过我想这些一连串的不经意,也凑成了她旅行最独特的回忆。感觉这个小家伙大概从一岁半就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记得两岁多第一次带她去欧洲的时候,我们总想带她去博物馆,可她却只喜欢博物馆门前的旋转木马,明明美术馆马上就要下班,可她却坚持要在门口看行为艺术家吹泡泡,在海南去海洋馆的时候难免想带她多去看几种动物,可她却坐在白鲸前面一画就是一个小时,而白鲸竟然也一直在她面前游来游去让她画。可能开始也难免想去说服她,可后来觉得干嘛要说服她,虽然她是跟着我们出来旅行的,但她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依然有她自己的喜好。就像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不够专注,可或许只是孩子不够专注我们希望孩子专注的事情,而当孩子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又总是让孩子去做别的事情。
后来我们三个人就采取了更民主的办法,如果我更想去看展就自己看展,爸爸带她去看动物,爸爸更想去看机器人,我就带着灵儿宝去做陶艺。哪怕是三个人旅行,其实也要互相迁就,有时候今天听我和爸爸的,明天就听灵儿宝的,而当我们尊重她想法的时候,她也会开始尊重我们的想法,然后她渐渐也发现博物馆里其实也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因为我们仨的旅行并不是我们陪着她旅行,也不是她跟着我们旅行,而是三个人一起旅行。走走停停的几个月,三个人一共花了将近两万块钱,也要说疫情期间的吃住真的便宜,几十块一晚的客栈,几十一顿的团购套餐,再加上我们老是喜欢去一些不正经的免费景点。所以这么算起来,她之前在海南读的那个幼儿园一个月托费加伙食费也要小两万,虽然也不好对比到底哪种方式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毕竟我们这一路没教拼音没教认字,也没有会讲法语的白人外教,但我似乎还是更喜欢选择这样的方式去花钱,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而中年失业原本该是很悲伤的一个事情,在线教育行业几乎全军覆没,互联网企业大批裁员,从前总是半夜一两点起来还看到老公在和同事开在线会,可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却忽然之间就要从十万人裁到一万多人,而这些大时代让我们必须去经历的无可奈何,除了无可奈何以外似乎也意外给我们一家换来了一个悠长悠长的假期。虽然这一路都要省吃俭用严格控制花销,但毕竟从前的我老公只知道写代码、写代码、写代码,而如今的我老公变成了弹琴、种花、骑木马,我们的生活说到底就是为了活着而已,而活着的方式明明有那么多,而钱这个东西根本是一辈子都赚不完的。身边的朋友总规划着疫情后要如何如何,可不知道为什么,经过了这两年让我觉得,反而越是在充满动荡和不确定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把握每一天去过好我们自己想过的生活。而说到底哪有什么疫情之后,即便真的有之后,那之后也不可能再回到之前了。然而就像很多朋友说钦佩我的勇气,可很多时候或许勇气也不过是被逼无奈而已,可逼着逼着,你反而发现生活不是只可以活成一个样子。只是这半年来也会时常觉得惭愧,甚至是一种很深的负罪感,感觉太多太多的故事都该被废寝忘食地记录下来,可是内心却会害怕,却会恐惧,感觉这种恐惧很深很深,以至于只能选择这种看似“怡然自得”的生活,但内心却无时无刻不经历着煎熬,因为自己眼见苦难却什么都没做。记得有一次我们仨在一个景区小店吃凉皮,我们只点了两份凉皮加一个肉夹馍,可老板却又多送了灵儿宝一份不加辣的凉皮,肉夹馍里的肉几乎也被塞的再也塞不进去了。老公先吃完凉皮之后,老板还要给他再加,老公说不要了,可老板还是硬加了好多,后来又给我加,然后老板自己也给自己来了一大碗,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说,“还要就说啊,千万别客气,现在人太少了,媳妇非要做这么多,这做出来剩下都坏了。”那天不知道怎么,那顿普普通通的凉皮吃得我差点哭了。这一路在老村子里听河边的老人讲故事,老人说,过去没开发没扶贫的时候啊,家家都差不多,虽然没有多富裕,但是也都有米有肉,也不觉得不高兴,现在一开发,沿河的房子一租一年二十万,里面的就一分都赚不着,有的开好车,有的还种地,吃的还是从前的大米白肉,可却没那么开心了。在老寨子里问绣花的阿姨,机器那么方便,绣得还快,为什么还费这么大功夫手绣干什么?阿姨一脸不解地反问,要那么快干什么?在老街上跟一个开书店的爷爷聊天,聊起爷爷自己写的一本书。爷爷说我爸是右派,外公是资本家,我小时候都没资格上学的呀,后来自己自学的认字,字典上的字一个一个背,你看我现在都能写书了。然后用满是皱纹的手很骄傲地拿起自己出的书给我们看。感觉这些种种,大概是这一路最特别的意义,而好像也是这一路行走,渐渐就会觉得很多从前在意的东西开始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就像开始也总会想着要什么时候回家,可走着走着就觉得,其实哪有什么所谓回家,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在哪里都可以是家。
只不过计划的确赶不上变化,本来以为还可以继续走一阵子,没想到却意外怀了二宝,三个人出来玩愣是玩成了四个人。原本也设想过旅行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中断,比如突然被隔离,比如旅途中意外生病,比如爸爸突然要去工作,可却从来没想过会多一个人这种可能性。不过盼了很久弟弟妹妹的灵儿宝开心地说,“大概是二宝在天上选爸爸妈妈的时候觉得这一家人老在外面玩还挺不错的,就上她家吧,然后就来了。”灵儿宝小学前走完所有省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十八个省,还差十六个省。不过看来剩下的十六个省就只能等着有二宝之后,我们四个人一起去实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