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错专业后,一群孩子陷在“围城”之中公众号新闻2023-05-29 00:052022年高考成绩陆续出分,有关如何填报高考志愿的话题也在各大媒体平台刷屏。不少大V亲自下场,为这届考生们指点江山,热门专业、蓝海领域、技能红利...他们信手拈来。你甚至还能在网上搜到高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对方宣称自己深耕填报领域多年,能最大程度帮孩子避雷,选到合适的专业。志愿填报走热的背后,其实潜藏着这届考生不为人知的焦虑。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有1193万人,创下新高,比2019年足足多出162万人。高考人数创下新高,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也因此,学生们迫切需要一个王牌专业,帮助自己“杀出重围”。那今年哪些专业最受欢迎呢?从搜索引擎夸克和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发布的《2022高考志愿趋势报告》来看,法学成为今年最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紧随其后,成为考生们的宠儿。是不是选了“法学”就能一劳永逸?答案是:报了最火的专业,很可能后悔一生。这个回答充满戏剧性,但确确实实正在发生。打开豆瓣,你能看到一堆学生在抱怨自己当初选错专业入错行,从此困在围城中。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聚集了3万余学生的“大学后悔学法学”小组。为什么进了热门专业反而“冷”到发抖?今天我们就以“法学、新传、小语种”这三个专业为例,和大家聊聊热门专业中暗藏的“坑”,文末也会分享一些掏心窝子的志愿填报建议,希望对焦虑的家长们有所帮助。01你必须每一步都踩在前10%才能在法学里光鲜亮丽提到法学,大部分人的初印象可能来自于港剧以及热门的职场综艺:俊男靓女们身穿西服,穿梭在各大CBD,每天接触各类案件,既声张正义又手握高薪,妥妥的成功人士。但真正的法学人或许和我们的预想完全不同。点开豆瓣“大学后悔学法学”小组,你能看到满屏的焦虑与自救。这里的学生,有的是父母指定要读法学;有的是看中法学未来的可转变性(进能做律师、法官、检察官,退可考公务员,出路比较多);也有的是受到媒体宣传,头脑一热扎进法学领域的。刚进入校园的学生们朝气蓬勃:跟他们说法学的“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人能出头),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那天选的精英;和他们讲期末考试、资格考试难到让人奔溃,他们会说坚持学习就能开花结果;苦口婆心劝说初入法律工资并不理想,他们会觉得这都是不努力造成的.....只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接触到了课堂与社会,法学的“毒打”虽迟但到。这其中有备战法考,被各种法条冲昏头脑,虽然列了学习计划,但始终难以执行的。也有被长辈指定了专业,但实在不感兴趣,三次法考失败,自己深陷迷茫与痛苦,还要被父母痛斥大逆不道的。而法学的“福气”,更是让这群孩子在求职时吃尽苦头。首当其中的就是“薪资内卷”。有人在杭州面试律所,同龄人1500的期望薪资,让她觉得自己填的3500工资好像在抢劫。(1.5k够孩子在杭州生活么?)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你不是法学专业“五院四系”的学生,家里没有一定关系,即使做免费劳动力,也没有人愿意要你。大学费尽心思,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毕业,或许还没有去奶茶店来的安稳。而在一个“如果重回高中,你会报什么志愿”的帖子下面,法学生们纷纷留言想转去理科学计算机,颇具讽刺意味。“资金、背景、自驱力”成为横跨在法学精英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巨大沟壑。而对计划移民或出国深造的孩子来说,就读法学这门有着强烈“地域性与制度性”的专业,就更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了。有一句话我觉得精辟地总结了法学人的困境:“你必须每一步都踩在前10%,才能在法学里做到光鲜亮丽”,送给所有想在法学一展拳脚的孩子们。部分内容马赛克处理02新闻与传播一个有用,但不完全有用的专业“生化环材”这四个天坑专业显然大家都不陌生,曾经一句“21世纪是生化环材的世纪”,在今天看来也颇有玩味。新闻与传播也是如此。21世纪初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一群人猜想纸媒的衰落只是阵痛,新的媒体时代即将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自媒体、短视频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传媒却没有迎来它的春天。社会上不断迭代的传播理念、技能、形式与设备,对象牙塔里的传媒师生来说,有时候太过于陌生了。不得不说,新闻传播是一个注重理论与软技能培养的学科。在传统媒体时代,这些能力确保每位从业者都具备新闻守门人的能力,颇为重要。但在新媒体浪潮之下,流量算法为王,所谓的理论与软技能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小红书、抖音、快手的KOL大多非科班出身,有创意、接地气成为他们走红的关键。甚至连传媒人的专属硬技能“剪辑”,都在“剪映”等App的助推下成为“全民技能”,Pr(剪辑)、Au(音频)、Id(排版)等一众软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变成回忆。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了发声的权力,新传人反倒显得格格不入。与自媒体比较,他们缺少各个领域专业化的知识;回退到新闻报道,又有人工智能在后面穷追不舍;而大众心中的白月光“调查记者”,也正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消失。去电视台?底薪低,而且优质的那几家同样需要关系。去爱优腾这类头部视频平台?大厂的竞争程度可想而知。自主创业?前途莫测。如何把知识变现,如何活下去,成为新传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身边正好有许多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读传媒的朋友,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跨行业就业,另一些则借力新媒体,继续在新闻行业努力。只是当大家聊起当初读新传的梦想时,大多选择一笑带过。对新传人来说,或许这是一个需要自我救赎的冬天。03大学学小语种毕业成“大怨种”能够常年在热门专业榜占据一席,小语种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其一就是赛道足够细分,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学生们们被各种语言分隔开来,各自有着自己的目标市场,竞争性弱。其二就是待遇优渥,因为竞争者少,供不应求,小语种从业者的薪资水准往往较英语要高出不少,表现优异的人,甚至还可能进入外交部工作。很多人就是看中这些特点,毅然加入了这一专业,期待拥有美好未来。所以那些学小语种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点开豆瓣小组,结果让人震惊。你能看到一堆人的就业分享,分别是:产品经理、互联网、运营、跨境电商、驻外销售等...如果不是确认过名字,很难相信会在“小语种”专业里看到这些职位。这一“乌龙”的发生,其实都源于小语种自带的缺陷:“单一性”和“地域性”。语言作为一门工具,本身并不能提供给我们知识。不论哪门语言,背后的学习要义都是牢记单词、死记硬背。大学四年,别人都在自己的专业上深耕,但小语种人大体上都在背诵、写作和翻译上反复横跳,创造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缺失。单一的语言学习还会让你翻译专业范围受限。但凡碰到汽车、生物、科技等专业性较强的翻译任务,完成度或许还没有相关专业的海归留学生高,语言优势荡然无存,饭碗不再。而且小语种的另一特点是它要求学生最好从小成长在多语言的环境里,这样你才能充分浸润其中,做到得心应手。(这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二三线城市的孩子非常不友好)如果将来选择出国,还要面临更加的挑战。因为海外国家,尤其是欧洲,人均掌握2-3门语言是常态,你大学花了大力气才掌握的东西可能别人从小就会。如果你还没有额外技能傍身的话,很可能只能做着语言研究和中文老师的工作了。而且很多时候,跨国公司间的沟通并不会用各自的语言,而是选择英语这门通用语言。(所以小语种人的英语能力也不能落下)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动荡,当前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正在减弱,求职难的问题或将出现。04究竟如何做出最优解?当然,专业选择里的坑远不止于此, 比如学金融一般有两条路:要么在商海扬帆,要么在柜台浮沉。(没有好背景、好项目的孩子,大多只能进银行从柜员做起,落后一大步);比如英语专业也有着小语种专业类似的问题(甚至英语都没有专业壁垒,自学也能考证)等等...那如何才能做出最优解呢? 1. 家长们要管好自己的手 家长没有深入了解孩子,做过专业的功课,就不要人云亦云、跟风决定孩子未来,毕竟个人兴趣永远是第一驱动力。 2. 搞清楚孩子到底为什么读书 我们讲的世俗一点,普通孩子上大学,首要目标就是毕业后能赚到钱、靠自己活下去。所以像艺术、考古、文学这些“小而美”的专业就往后放,着重看医学(能靠努力熬出头)、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红利 未来趋势)等能真正搞钱的专业。 3. 选学校,然后再选专业 (一定程度上,不绝对)我们常说:去清北交复读书,一半是为了上课,一半是为了它的“校友圈“和“各类资源”。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会做对应的工作,所以专业的重要性稍弱。而在顶尖学府,用四年时间接触到的优秀青年群体,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品行三观、甚至未来人生所能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4. 选城市:向东走、向上走 越是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丰厚、社会组成多元的城市,获得政策倾斜的可能性越大,蕴含的机会也就越多。北上广地区实习能接触到的岗位和内容,跟中西部城市相比,一定存在较大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波疫情,也凸显了大城市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由于篇幅有限,“天坑”专业没法一一细数,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只能挑重点讲,希望这篇文章对当下焦虑的家长们有所帮助。-En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