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二代的“传承”与“独立”:自由灵魂一路高歌
新时代迅速发展,多元文化产生裂变,东方的传统与西方的个性不断碰撞,迸发出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花火,而艺术作为表达自我意识最为直观创新的手段,在时代进程中始终走在前沿,代表新一代的思想与精神世界。随着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标杆人物相继步入迟暮之年,其子女作为血脉天赋的继承遗传者一直备受关注。新生代艺术家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方向,又如何利用全新科学技术去表达自我意识中的美学?在“独立”与“叛逆”的过程中释放自由灵魂,驱使自己踏上寻找自我的道路,也是艺二代一生的命题。
血脉传承
迸发创作灵感
蔡文悠,著名焰火艺术家蔡国强的长女,1989 年生于东京,成长于纽约。自小随父母游遍世界各大美术馆及博物馆,深受艺术氛围熏陶,却从未想过做艺术家,不擅长画画的她选择拿起相机进行艺术创作,将艺术与商业结合,年少著作《可不可以不艺术》一书 , 创办 Special Special,一个作为商店、画廊和工作室的创意平台。
蔡文悠从年幼时起,就跟着父母一直穿梭在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中,她的父亲是蔡国强,是中国最著名的焰火艺术家,他的火药爆破艺术和大型装置充满活力和爆发力,被称为“最会玩火的男人”,而如此浓厚的艺术家庭氛围也为蔡文悠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核心主题——家庭,以光影的形式创作记录下她心目中的“家庭”。
“由于我所生活的世界在不断变化,我试图通过我长期积累的照片档案来了解我周围的环境。家庭是一个普遍的主题,我可以和许多不一定和我有相同背景的人联系起来。虽然我的家庭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我的家庭关系动态的构建是可关联的。”在摄影作品展“真实界”当中,蔡文悠也坦然承认自己从不回避自己是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女儿的身份,她展出的《蛇拍的鸡、虎、羊》系列摄影,将家庭主题中的血脉传承讲述得淋漓尽致,以东亚人的视角观察家庭的动态关系构建。
图 | 蔡文悠,《热带岛屿上的水也是冰冷的》,摄于百慕大
野蛮成长,
独立凝结于创作
刘娃,1994年生于中国北京,是刘小东与喻红的爱女,2017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人类学与艺术双专业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与纽约,于 2020 年荣获国际艾美奖青年创意奖,于 2019 年入选“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刘娃的作品运用装置、影像、绘画等媒介,通过神经技术构建沉浸式的互动场域。
艺术作为自由的代名词,牵扯着灵魂的独立与野蛮生长,与每个人经历息息相关,透过艺术作品窥探出个人意识的独立性,源自于家族,也独立于家庭,拥有专属于本我意识的精神。刘娃这位1994年生于北京的年轻艺术家,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人类学与艺术双专业本科学位之后,与鲍杨共同创作完成了在Cc基金会&艺术中心的最新个展“午夜魑魅”,全部作品耗时近7个月。展览聚焦于风滚草、向日葵和骆驼草三种植物,它们分别生长于美国、前苏联以及中国的核基地。
在前期的人类学、植物与政治的学科调查后,刘娃与合作者鲍杨在美国进行了一万七千公里的长途旅行,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两位艺术家通过影像声音装置、绘画及原创音乐,追寻和想象这些植物的生命轨迹。
刘娃的多重学科背景让她在与跨媒介艺术家和钢琴家鲍杨的合作中配合默契与彼此激发,鲍杨此前曾与麻省理工学院的量子物理学家合作声音装置及歌剧作品,这次则与正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艺术文化与科技硕士的刘娃共同合作完成了最新的展览作品。刘娃几乎没有在公众采访中回答过关于其家庭的提问,她认为作品是独属于艺术家个体的,而不是依附于家庭父辈的,而作为她的父母,刘小东与喻红也没有出现在女儿的展览开幕等艺术活动中。对刘娃而言,她更关注聚焦于艺术创作与作品本身的讨论。
图 | 刘娃&鲍杨,《猫眼愉悦》,绘画及声音装置
表达回溯,
“野史”反观“正史”
曹斐,1978年生,雕塑家曹崇恩之女,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她的影像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急速发展的变化。代表 作《谁的乌托邦》、《人民城寨》、《霾》、《亚洲一号》、《新星》等。
艺二代的独特身份也可以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创作回溯的先天条件,将老一辈的艺术家“正史”以“野史”的形式记录成册,形成全新艺术创作作品。
正如身为雕塑家曹崇恩女儿的曹斐,凸显出传统艺术氛围下长大,持续观察呈现中国或以外地方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的国际化视野。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回顾展“时代舞台”,刚刚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落幕,那是对其过去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和艺术发展脉络进行集中呈现与梳理。
尽管她成长在艺术的环境中,最初却觉得与自己无关。“因为我年轻,我在关注我的电影,关注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我做我的舞台剧”。从曹斐的童年记忆开始,他的父亲就在不断为名人塑像。从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直到杨利伟、刘翔,雕塑的变化,是时代主流英雄人物和价值观变化的缩影。
“现在做罗格的雕像了,很像。”曹斐并不喜欢父亲做的事,她觉得太主旋律了。但后来她觉得父亲的工作其实很有意思,于是她开始拍摄下来,“我不知道他喜欢不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但父亲沉浸其中,这是他的职业。”在曹斐看来,如果说她父亲是从“正史”的角度切入现实的话,那么,她是站在更为个人化的“野史”角度进行观察。
“我们都在用艺术去表现社会,但完全是两个不同角度,很有意思。”《父亲》成了父亲曹崇恩对女儿最为欣赏的作品。
图 | 曹斐个展“拉格朗日·冰室”现场,2022,上海誌屋
不被定义的自我,
寻找Z世代
徐丝易,2000 年生于纽约,徐冰与蔡锦之女,7 岁以后生活于北京,就读于多所国际学校。现求学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学校,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新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代表作 2015 年“小包裹汇聚 1Doller的爱”、2019 年“你我她他”,M 空间个人项目。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得益于父母的引导和培育,艺术家的子女往往能比旁人更容易地找到一条通往艺术的捷径,但对徐丝易来说却并非如此。父亲徐冰和母亲蔡锦同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艺术家,但从童年时懵懂地开始创作到如今凭借作品崭露头角,徐丝易所倚仗的,只有自己的灵感和双手。时至今日,徐丝易始终认为,艺术是只属于个人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拒绝被外界轻易定义。对她而言,属于她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而未来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00后的徐丝易,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尽管年纪尚轻,但颇有想法和灵气的作品,让她早已备受瞩目,被视为艺术界的新生力量。
在徐丝易的众多作品中,让她感触最深的是2019年她的首个行为艺术作品《你我他她》:四面纯白的房间正中央,摆放着用布料制作的巨型小笼包。徐丝易身着白色防护服和护目镜,用剪刀在小笼包上依次剪出“你、我、他、她”四个字,外皮被戳破的小笼包里瞬间涌出了鲜红的液体,四下流淌开来。紧接着,她又蘸取这些红色液体在地面上写下一个个大大的“你”。随着洁白的地面逐渐变得斑驳,表演结束了。整场表演持续了20分钟,安静、迅速,又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创作这件作品时,徐丝易刚刚19岁,外界施加给她的一些定义,让她感到不堪其扰。于是,她选择借由带着宣泄意味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在“你我他她”这些人际关系的维度之外,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生活在他人的定义和看法中,我们又该将自我置于何处?“追寻真正的自我”是徐丝易最为看重的事,也是她一直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观点。在她看来,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不应该被外界所左右,自由地表达才是她所喜欢和追求的目标。
图 | 徐丝易,《你我她他》2019,行为雕塑作品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能在家庭中得到怎样的营养?作为“第二代艺术家”,如何处理与上一辈之间的传承与联系?如何在艺术成长中,走出家族与长辈的影响,建立独立的自我与身份?从以上对于不同世代艺术家成长过程与作品的描述中,可能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答案。
“第二代艺术家”并非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回顾艺术史,中国有米芾、米友仁父子,李思训与李昭道父子等带有风格烙印的艺术传承之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有勃鲁盖尔一家,在前现代世界,以家族为单位的相对封闭的艺术传承体系,也让他们的作品普遍带有着家族特色的创作风格。
与艺术史上的艺术世家不同的是,出生于 70 年代的曹斐等艺术家所受的教育与创作环境,与其父辈的传统书画或写实主义艺术大为不同,他们选择了与上一代不一样的艺术方向。更年轻的蔡文悠、刘娃这一代 90 后年轻艺术家,成长在更为国际化的环境中,对艺术媒介、艺术创作方式乃至表达方式也有了更多元与灵动的选择。
在变动不居的当代环境中,“第二代艺术家”们所接触到的艺术环境,不仅有来自家庭的影响和鼓励,更有外部世界和多元文化的召唤与激励,他们都有迥异于父辈的艺术生涯定位和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尝试,也在走出自己的当代艺术之路,在传承与寻找自我独立意识的道路中一路高歌。
资料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Hi艺术、iWeeky周末画报、凤凰艺术等
往期推荐
对话胡润U30 | 山西光之源科技CEO郝雨馨:新能源技术助力“碳中和”,为社会创造价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