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分不清梦境和现实?只因大脑想象与视觉功能由同一区域负责 | Nature子刊

分不清梦境和现实?只因大脑想象与视觉功能由同一区域负责 | Nature子刊

公众号新闻
克雷西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只要一睁开眼,梦里的一亿大奖便不翼而飞了……这样的场景仿佛每天都在上演,但我们为什么要等到醒来才发现梦不是现实呢?

一项跨越百余年的脑科学探索发现,原来想象与视觉在大脑中本就是由同一区域完成的,只是神经活动强度不同罢了。

这种神经活动强度在想象和视觉之间,存在某一阈值,我们的大脑就是通过它对两者加以区分的。

当相关神经活跃程度达到这一阈值时,我们的大脑便会认为其中的场景是真实的。

而这一阈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清醒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想象和现实中的场景区分开来。

而当我们进入梦境之时,想象的场景便有可能被我们的大脑认为是真实的。

论文作者Nadine Dijkstra表示,希望这项研究能激发关于人类想象的更多探索,并在医学等领域创造出价值。

百余年来无人可解

关于想象和视觉之间的关联,百余年前就有科学家提出了猜测。

这种假说被称为“佩奇效应”,是心理学家Cheves West Perky在1910年发现的。

Perky找来了一群受试者,让他们面对着一堵墙,并在脑海中想象一些物体。

然后,Perky把这些物体的图片投影到墙上,但是弱到几乎看不见。并询问受试者们有没有“看”到。

结果所有受试者无一例外地回答没有,都认为看到的图片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Perky的论文总结部分

尽管受试者们都说没看到,但这些图片真真切切地投射到了墙上。

据此,Perky认为,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与此前的想象相吻合时,就会认为它是想象的。

Perky的理论可以说是符合实验结果的,但在科学研究中,实验的可重复性也十分重要。

此后的一百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在重复Perky的实验,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实验设计的问题,受试者一看实验内容就揣摩出了“出题人意图”。

于是这些受试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更改自己的回答,似乎是在试图迎合实验者的想法。

神经影像学让谎话“现出原形”

人的嘴也许会说谎,大脑活动可不会。

现在,神经影像学技术就像一面“照妖镜”,谎言在它面前分分钟现出原形。

于是,Dijkstra团队利用神经影像学技术,观察了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大脑活动。

这下,受试者们就没办法再耍小心思了。

同时为确保万无一失,Dijkstra也根本没给这些受试者们更改答案的机会。

根据想象和视觉之间关联程度的不同,Dijkstra团队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

第一种是认为二者毫无关联,第二种则是前面提到的“佩奇效应”,第三种则干脆认为两者根本就是一回事。

显然,这三种假说是互不相容的,只需要通过一个实验便能全部验证。

和Perky的实验相似,Dijkstra也是让受试者们对着墙冥想。

区别在于,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还有投影到上面的干扰信息。

Dijkstra测试一共要进行十次,其中前九次都是相同的。

但在最后一次,Dijkstra团队偷偷地在干扰信息中加入了物品的图片。

只不过,团队在这里又多耍了个心眼,加入的图片不一定就是受试者们脑海中正在想的东西。

除了被问及是否“看”到了他们想象的东西之外,受试者还要回答想象的清晰程度。

说谎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哪种假说成立呢?

研究人员在分析实际测试数据之前建立了三种假说的预测模型。

前面提到过,在最后一次试验中加入的图片不一定是受试者脑海中的。

因此,在图片与想象相符和不相符的两种条件下,团队对受试者可能的反应进行了预测。

  • 在无关联假说中,视觉不受想象的影响,因而无论图片与他们的想象是否相符,判断为真的概率应当一致。

  • 而在佩奇效应假说下,在图片与他们的想象相符时,反而容易被认为是想象。

  • 完全混合假说情景下,人们更容易认为脑海中的场景是真实的,且想象程度越清晰,就越容易做出感觉为真的判断。

下图就是对上述预计结果的直观反映,其中颜色的不同表示受试者看到的图片与想象的物体是否一致,虚实则表示受试者回答的内容。

而实际测试当中,受试者认为他们脑海中的形象是真实图像的概率非常之大。

哪怕图像中的内容根本不是他们所想象的,只要他们脑海中的画面够清晰,都会认为“看”到了想象的物品。

这样的结果更符合哪种假说显而易见了,第三种混合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同步进行的大脑活动监测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在想象和真的看到物体时时,前脑岛、辅助运动前区和右侧前额叶皮质三个区域中的活跃部分是重叠的。

解码分析结果也显示,想象与视觉的编码方式是相同的。

大脑活跃区域都一样了,还能不是一回事吗?

不过这又带来了个新的问题:既然想象和视觉在大脑中是一回事,为什么我们却能分辨出区别呢?

尽管原理相同,但大脑在进行两种活动时,神经的活跃程度是不同的。

在真实视觉当中,相关脑区比想象时表现得更为活跃。

统计结果表明,相关神经活跃程度存在某一阈值,超过这一阈值的信号会就会被大脑认作真实视觉。

通过揭示想象与视觉的联系,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诱导想象并以某种方式对神经活动进行增强来建立视觉信号。

届时,也许就会出现某种设备,将真实世界以想象为载体,植入人们的大脑,让盲人重新“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

又或者,通过对相关信号的监测,可以预测精神分裂患者的发作时间,从而提前准备好应对措施……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7322-1
参考链接: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is-it-real-or-imagined-how-your-brain-tells-the-difference-20230524/

「量子位·视点」直播报名

传统教育模式在信息时代遇到了怎样的限制与挑战?元宇宙、AIGC等新技术将如何开拓教培行业的新机遇?

6月1日周四19:00,参与直播,为你解答~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哦~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科技前沿进展日日相见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Nature子刊:解决皮肤衰老,保持“冻龄”的相关机制找到了!少吃真能让你变年轻!Nature子刊新研究:七分饱,抗衰老!Nature子刊 | 第一款“生物照相机”,DNA就是未来的海量“U盘”人老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六十二 战场归来Nature子刊重磅!北大团队超50万人研究:遵循这5种健康生活方式,寿命延长6.3年颜宁新论文突然上线Nature子刊:结构是AI无能为力的...Nature子刊 | 中山大学梁欢欢/刘迎芳揭示流感聚合酶在转录和复制周期之间平稳切换的机理马英九(2)Nature子刊:晒太阳会促进男性分泌饥饿素,刺激进食和增重,而女性不受影响Science子刊:新冠病毒会导致大脑细胞融合,进而损害神经元活动和大脑功能nature子刊|清华大学闫创业课题组揭示GABA转运蛋白GAT1的底物转运机制和药物抑制机理减肥反弹原因找到啦!Nature子刊:肥胖会伤脑,破坏大脑对营养物质的响应且不可逆!Nature子刊|郭非凡团队发现缓激肽促进褐色脂肪组织产热和白色脂肪米色化的作用与机制利用AI发现3种Senolytics化合物,James Collins团队新成果登Nature子刊,已落地公司推进抗衰老研究打破百年误解!Nature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大脑整体形状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远大于复杂的神经元连接!上交大&上海AI lab研发胸部X-ray疾病诊断基础模型,成果入选Nature子刊类器官鼻祖Hans Clevers 团队Nature子刊最新研究:利用纤维板层癌突变的类器官揭示肝细胞转分化Nature:推翻大脑研究百年范式,人类大脑的形状决定了其功能颜宁新论文突然上线Nature子刊:结构是AI无能为力的突破神经网络限制,量子蒙特卡洛研究新进展登Nature子刊油菜花的爱情故事一个字都没写,也能发24分Nature子刊?审稿人: 这是我审起来最享受的文章!Nature子刊 | 闫创业课题组揭示GABA转运蛋白GAT1的底物转运机制和药物抑制机理Nature子刊丨揭示能反映AD病理改变的更优生物标志:CSF中tau T217和T205处的磷酸化占比减肥总反弹?原因在大脑!Nature子刊:人群试验显示,肥胖能改变大脑神经元,且不可逆!Nature子刊| 男性避孕的新希望:科学家发现了关键基因Nature子刊:桂林医学院陈琍团队发现新型骨和骨髓干细胞分泌因子调控骨重塑和骨生成脂肪也分好坏!Nature子刊:美国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揭示膳食脂肪酸延长寿命的机制超50万中国人数据来了!Nature子刊:饮酒与61种疾病相关,有这四种饮酒习惯的尤其注意!颠覆!为什么一天一包烟的“老烟枪”反而不患肺癌?Nature子刊给出答案!六十一 减租减息AI学语言与人脑极为相似!新研究证明:语言并非人类与生特有的能力,机器也能学丨Nature子刊逆转衰老将成现实?Nature子刊重磅发现:低剂量注射长寿因子Klotho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Nature子刊|威大华人团队全新多模态数据分析及生成方法JAMIE,大幅提升细胞类型、功能预测能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