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科:只有保主体才能保交楼
截至2023年5月,全国各地1114个保交楼项目交付率仅为34%。
前几天,吴晓波老师与我共同调研、讨论,写了一篇专栏文章《吴晓波: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引发了不少争议,当然也有很多建设性讨论。今天的这篇专栏,是我们聚焦在保交楼这件稳民生大事,提出的一些看法与建议,继续就教于各方。
保交楼没有捷径,只有下苦功夫。我们的观点是——
▶▷本轮房地产困境就是民营房企的流动性困境。
▶▷房地产纾困的三大任务是保交楼、保主体与保市场,单维度地保交楼或保市场都很难有成效,现在迫切需要紧紧抓住“保主体”这个牛鼻子。
▶▷解开本轮房地产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给钱,即国家一再强调的“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现在,亟需打通“三支箭”的末端梗阻,健全金融机构的容错纠错机制。
目前房地产面临的三大困境:保交楼进展缓慢,爆雷房企仍在泥潭之中,购房意愿极其低落。
针对这三大困境,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归纳起来就是:保交楼,保主体(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保市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现在迫切需要把这“三保”打通,并且需要紧紧抓住“保主体”这个牛鼻子。
单维度地保市场,也很难有成效。过去一年多时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出台了很多面向购房者的放宽措施,但也是收效甚微。市场主体大规模塌陷,整个房地产市场就成了无源之水。
所以,房地产纾困的牛鼻子应该是“保主体”,也就是国家一再强调的“防范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
打通“三支箭”的末端梗阻
在“保主体”层面,国家已经出台了以“三支箭”(支持信贷、债券与股权融资)为核心的一系列纾困政策②,但也是成效不明显。现在,亟需打通“三支箭”的末端梗阻。
政策无法有效落地,关键在于末端梗阻未打通。以“第二支箭”为例,去年11月份,央行出台政策让“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作为背书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迅速受理了三家民营房企的储架式注册发行,想做一个示范,但银行还是不买账——债券可以发了,并且有“国家队”的明确背书,银行还是不买账。发行机构负责人亲自打电话劝说,银行仍然不买账。银行有自己的难处,怕万一形成坏账,自己会被问责。
当前阶段,银行可以非常迅速地给小微企业与国企(不限于地产国企)放贷,但对于大中型民企(不局限于民营房企)来说,获取贷款的难度反而是越来越高。
为了打通末端梗阻,现在亟需健全金融机构的容错纠错机制。
本质上是民企的流动性困境
本轮房地产困境,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简而言之,房地产困境就是民营房企的流动性困境。
把民营房企放进所有民营经济的语境中来看,可以看得更清楚——
▶▷债券发行规模:2022年民企发行债券0.97万亿,国企为29.25万亿。
▶▷债券净融资规模:2022年民企债券净融资额为-2078.52亿,是负值,国企为2.55万亿。
▶▷债券存量:2022年民企发行债券存量是2.23万亿,国企为59万亿③。
仅仅从债券融资这一个切口,你就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流动性困境,更遑论贷款融资与股权融资。
那么,怎么解开本轮房地产困境?如果很粗暴地给两个字,就是:给钱。
民企(不局限于民营房企)若能在目前基础上增加20%左右的融资,将极大地缓解流动性困境,进而使中国经济获得更多活力。
给钱不是放水,不是刺激,而是纾困。就民营房企而言,纾困的刻度线应该是国家强调的“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具体而言,恒大本该倒,世茂或旭辉本不该爆雷。
再总结一下
只有保主体才能保交楼,这就是我们从认知到导则、从办法到落地提出的建议——
◎ 认知:本轮房地产困境就是民营房企的流动性困境。
◎ 导则:房地产纾困的三大任务是保交楼、保主体与保市场,单维度地保交楼或保市场都很难有成效,现在迫切需要紧紧抓住“保主体”这个牛鼻子。
◎ 办法:解开本轮房地产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给钱,即国家一再强调的“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 落地:现在,亟需打通“三支箭”的末端梗阻,健全金融机构的容错纠错机制。
注释:
畅学吴晓波频道App全部房产、理财、金融课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