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公司叫城投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些神通广大的公司。
搞建设的,叫建投,搞水利的,叫水投,搞地铁的,叫铁投,搞文化的,叫文投,搞新区的,叫高新投,等等。
它们的工作范围都和城市建设相关,所以可以统一称为:
城投!
当然,也有公司直接叫城投。
城投是地方政府无形之手,调剂市场需要,帮助地方完成大基建的铺垫。说白一点,城投就是政府用“计划力量”辅助“市场规律”,推动落实政府的城市建设举措。
在地产角逐的时代,本份一点的地方城投,只是默默的做一点地方的基建项目、安置工程,打打杂。而豪横的地方城投,是从政府手里拿地,转身卖给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和开发商合作,你出钱来我出地,挣钱双飞翼。
城投公司会根据地方的需求,演绎出不同的版本。
这两年,城投公司的最大下线,民营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倒下,陷入各自的债务问题无法自拔。为了稳定市场,城投公司,都开始从土地介入,确保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稳步发展。
没办法,之前是“三道红线”下,现在是地产寒冬下,只有“城投”才能拿到银行的“授信”,并且资金成本远远低于市场值。
城投除了银行的贷款资金,还有“发债”的能量,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城投发的债,更像是“永续债”。也因为这样的“永续”,城投公司的经营情况,很难被真正体现。
因为只要银行同意“借新还旧”,或者借东家还西家,就能无限循环,永远续命。
其实过去的好多大型民营房企也是这样操作。
用债务和膨胀,保持辉煌,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西方也是这么操作。
地方、城投、银行三者之间的利益相关,体制相通,构成了地方发展“隐蔽的角落”。
反正,大家都是近亲,一个太爷爷,所以,无论借新还旧,还是永续操作,只要太爷爷发话,大家都心领神会,很难逾规。
到底最后谁拖垮谁,其实谁也讲不清楚。
在恒大、融创、福晟等房企暴雷后,一些地方为了“保交楼保民生”,陆续接手了这些暴雷企业的项目,进行托底。
但是,如果市场一直不能恢复,托底了2年多的地方城投,到底还能托多久,其实也是神秘的科学。
内地的很多城市,基本都是本地城投拿地盖房子。钱从哪里来?银行来的。都知道城投债超发了。超了多少,好像有不同的版本。
去年,兰州城投和银行就出现了“互撕”。
这种现象,和娱乐明星“互撕”有点类似,只要能谈拢,都不会在场外喊话。通过场外喊话来完成“谈判”的,多数是有一方耍流氓了。
今年,昆明城投也有一番骚操作,不过不是银行和城投撕,据说是某家银行的员工和城投撕。
我们不得不承认,城投公司在过去几十年来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贡献,但我们也不能回避,城投公司也正在面临时代挑战。
在过去,城投把握着低廉的资金干着长期投资的活。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在这个时代,我们把“城投”当成了“救助站”和“垃圾场”。
这样的城投,很难一直维持信仰。
一直托底,终究会力不从心。
与其这样,如何让民企开发商完成自救,才更为稳妥。
昆明城投的新闻这么久了,还挂在热榜热搜,说明“预期管理”的导向,是要让大家逐渐习惯城投的雷一个接一个地炸。
因为债这个东西,总是要违约一部分的,这是要让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谁说浓眉大眼的,就不会耍无赖?
所以,对那些鸡的屁没有多少,人毛没多少,债楼又高又豪华的,不管他们的评级多高,利率再高,最好躲远点。
要纳投名状,哪可能没代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