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费求生存!迷你基金"保壳"花样频出,这些招数经常用
虽然不少基金公司或主动、或被动地让旗下迷你基金避免清盘,但记者从业内人士获悉,监管一直在引导基金公司审慎申报发行与高质量日常运作,避免出现过多迷你基金损害投资者利益和行业声誉。“特别是去年以来,监管正督导基金公司更有效更有力地解决这个问题。”
5月30日,国融基金公告,旗下国融融泰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将下调管理费,由此前的1.2%/年下调至0.6%/年;不仅如此,近日中信建投睿溢混合基金也公告,5月24日起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具体是,管理费率由1%下降为0.3%,托管费率由0.1%下降为0.05%。从规模来看,该基金自2021年2月23日起,截至今年一季度连续513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该公司旗下另一只基金中信建投聚利也披露了类似的降费公告。
近几年来,随着基金上新节奏的加快,迷你基金的数量也不可避免地增多,基金公司为了“保壳”避免清盘,可谓使尽浑身解数。
据记者梳理,除了降费以外,基金公司还会采取召开持有人大会(或修改合同)、“帮忙资金”驰援以及押注热门赛道博取收益等方式保壳。
有公募人士表示 “帮忙”资金通常在新基金发行时帮助其达到最低募集规模的要求,或在迷你基金面临清盘风险时,使其维持一定的规模。券商、期货公司等机构都能提供“帮忙”资金。不过,“帮忙”资金的频繁进出会导致基金规模失真,从而影响基金的投资运作。此外,引入“帮忙”资金还存在较高的资金成本。
上述情况的迷你基金均由公司主动采取措施保驾护航,还有一种情况,一些靠押注单一赛道或者投资小盘股等方式来把握市场机会,从而达到避免清盘的命运。
例如,截至2022年年末,东方基金旗下的东方区域发展的净资产规模仅1628.71万元。因此,今年1月份公司发布公告,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商议该基金终止运作的议案。但公司在持有人大会结束后却披露:因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的基金份额小于在权益登记日基金总份额的二分之一,因此未达到持有人大会的有效条件,因此清盘失败。此后,该基金由于一季度乘上人工智能的东风,净值增逾三成,因此一季度内获得4400万份的净申购,规模达到7000万元,在基民的加持下自保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产品去年三季度将十大重仓股全部更换,由清一色地产股转向金山办公、用友网络等信息技术板块个股。
今年一季度是迷你基金“逆袭”的关键时间点。在业绩排名前30的主动权益型基金中,有8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例如涨幅第一名的诺安积极回报,去年年末规模只有7000万元,第四名的天治研究驱动和第五名的国信国政新锐分别只有4607万元和2607万元。但经过一季度良好业绩的加持,这8只基金在规模上均实现正增长,其中7只基金成功脱离清盘危机,目前仅有长城久祥暂时“掉队”。从持仓变更来看,这部分基金在过去一到两个季度内重仓股全部大幅洗牌,面对极致风格行情调仓换股十分果断。
有公募人士表示,这种情况的弊端就在于,这也许会诱导基金经理采取过于集中的持仓策略,导致产品风格更加极致,因为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的业绩从而吸引到资金申购,需要在业绩排行榜上处于“掐尖”的位置。
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26日,全市场曾有3696只公募基金至少有一期季报披露的资产净值小于5000万元(剔除发起式基金且仅统计主份额),其中1120只基金已清盘。上述3696只基金共涉及165家基金管理人,其中灵活配置混合基金923只,数量最多。
天相投顾分析此类现象时认为,公募基金行业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行业内存在一些盲目扩张的乱象。基金管理人跟风发行、产品同质化严重、重首发轻持营的营销策略,导致业绩平庸的基金不断流失基金份额,最终沦为迷你基金。
华南某公募人士认为,迷你基金的形成有几点原因:一是产品业绩不佳,并且是与市场走势相违背的持续不佳,最终导致规模的逐步流失;二是部分机构定制产品,由于机构客户自身投资策略的调整或者其他变化,大额赎回后产品成为迷你基金;三是部分产品在一开始新发阶段,就是出于补齐公司产品线、低位布局等角度考量布局的“保成立”产品,随着后续一些规模的流出,很快也就会成为迷你基金。
虽然不少基金公司或主动或被动地让旗下迷你基金避免清盘,但实际上,监管层一直在引导基金公司审慎申报发行与高质量日常运作,避免出现过多迷你基金损害投资者利益和行业声誉。
“因此,如果一家公司迷你基金数量达到一定限额后,监管也会出具相应措施。特别是去年以来,监管也加强了对基金公司处置迷你基金问题的过程管理,督导基金公司更有效更有力地解决这个问题。”
校对:杨立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