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AI「吃掉」软件?企服判断标准大反转?我们发现了企业软件的最新10个真相|36氪新风向

AI「吃掉」软件?企服判断标准大反转?我们发现了企业软件的最新10个真相|36氪新风向

公众号新闻

2011年,当A16Z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撰文写下“为什么软件正在吞噬世界”时,OpenAI CEO Sam Altman还在一家社交媒体公司创业,距离AlphaGo击败人类也还有5年。2023年,通用大模型不期而至。这一次,轮到企业软件思考,自己会被AI吞噬吗?

采访 | Ben、真梓、沈筱、王与桐、吴思瑾
 | 
真梓
编辑石亚琼
来源数字时氪(ID:digital36kr
封面来源IC photo

在大模型几乎席卷一切的2023年,功能各异的企业软件似乎成了最先会被“吃掉”的对象。

当ChatGPT流畅自如地与人对谈,客服机器人还有存在必要吗?

当大模型的语言能力堪比专业人士,估值已达130亿美元的语法修正工具Grammaly,还有什么壁垒?

当Midjourney仅靠11个员工做到年收入1亿美元,拟被200亿美元收购的设计软件Figma,还值不值这个价格?

当能拆解任务、执行要求的AutoGPT出现,已长出市值百亿美元公司的RPA赛道,是否仍有价值?

......

被“吃掉”的恐惧在持续。

甚至,一些在大模型出现后迅速崛起、希望服务于大模型的新型软件,同样在模型功能更新后前景堪忧。

典型如LangChain——一家成立于2023年1月的大模型框架类公司,在接连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达到2亿美金后,因产品功能和GPT新推出的插件有部分重叠,而迅速被外界质疑价值逐步鸡肋。

一些灵魂拷问在企业软件公司中蔓延——在真正的AI时代,企业软件的壁垒到底是什么?谁会最先被AI取代?又是否存在不会被AI吃掉的软件?

带着这些问题,36氪采访了10位企服投资圈人士——他们中不少入行超过5年,看过超千个企业软件项目,如今都在关注AI、大模型。

在采访中,我们首先发现了一些非共识。有投资人认为,此刻大模型并没有在国内真正落地,思考企业软件是否会被取代意义不大。

而另一些人认为,至少在营销等场景,新一代AI的自然语言对话和物料生成能力,对软件供应商的改变已称得上“深刻”。

但更多的是共识。

1.AI重塑软件,并非替代

关于此次讨论的核心——AI是否会取代软件,被采访的投资人普遍表示,AI全盘替代所有企业软件不太可能。他们普遍认为,如果真要讲“替代”,那这个词应该换成“重塑”。

也就是说,在这些投资人眼中,不少企业软件会结合AI,提升现有产品的功能。甚至还有少量的软件品类,反而会因AI吃到红利。

2.RPA、BI等工作流产品“告急”

在被重塑的类型里,不排除一些软件会“改变得比较彻底”。

这其中,RPA、BI等工作流工具类产品,被视为典型。

这类产品之前多提供执行、分析类功能,目的是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但对关键业务数据、经验的积累并不充分。对比之下,大模型能分析出最合适的动作执行路径,还能指挥其他的算法去执行,消解了RPA的价值。而不少BI重在报表汇总和展示,功能同属大模型的能力圈。

3.深嵌在业务流中才难被AI替代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软件都具备工具属性,但在更为细致的分类中,工作流和业务流工具,在AI时代的壁垒完全不同。

一个典型例证是,ERP类软件虽也是工具,但由于深嵌在各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属于理解业务Know-How的业务流管理产品。此前,它们常被诟病需要针对企业定制化开发,做起来太重。但如今,当大模型的能力不断更新,它们反而因和业务逻辑、数据盘根交错,而被投资人们认为难被AI替代。

4.工作流程太长的场景,适合被大模型简化

理论上,大模型把所有数据汇聚在一处,再给出用户所需的结果,是一种简化流程的操作。

例如,营销类公司往往需要整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客户洞察。之前这些流程组成了一条流水线,但大模型出现后,数据天生在一起,不用慢慢整合。企业可以基于大模型做客户洞察、分析,优化原有流程。

相同逻辑还存在于一些协同设计类场景中。过去主打这类场景的软件,大概率需要大幅“重塑”。

5.拥有稀缺数据的软件成了香饽饽

业务流之外,更被公认会因大模型、生成式AI受益的是拥有稀缺数据的软件。

如今的一个共鸣是,包括GPT系列在内的语言类大模型,已把公开的文本语料“物尽其用”。这种情况下,稀缺领域的数据和业务Know-How,成了软件公司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采访中,有不止一位投资人告诉36氪,自己投资的工业类软件,因为积累到足够的稀缺数据未受到冲击。

6.数据安全需求水涨船高

当数据成为壁垒,企业的数据安全需求也会再上台阶。

站在使用者角度,这类需求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避免业务数据在使用对话类产品时被泄露,二是保护业务认知不被大模型“学走”,另外还要避免大模型因数据而被“投毒”。

虽同为数据安全问题,但这三个需求分别对应不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惠及不同厂商。

7.找项目,含AI率不能太高

对业务流、数据价值的肯定还导致了一个有趣现象——在AI无孔不入的当下,有投资人在寻找标的时,反而会担忧项目的“含AI率太高”。

他们觉得,大模型的功能仍在持续更新,如果一个软件只具备AI能力而无法深入企业业务,也没有稀缺的数据价值,被大模型替代恐怕只会是时间早晚。

而在投资人的贡献之外,36氪同样在近期密集沟通数十家AI公司,发现在AI攻势下,企业软件领域至少正在发生3个变化:

1.企服公司的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经历一场“大反转”

在过去惯用的标准中,一个好的企服公司需要具备产品力强、交付简单、轻模式赚钱等特点。但如今,不少软件的功能随时会因大模型更新而失效——这种情况还会随着多模态模型的演进加剧。

这导致,如今一些关注企业软件的投资人,会把考察重心放在数据积累、渠道建设、客户掌控力三方面——纯粹的产品力反而不再是“第一标准”。当然,如果一些在这三方面可圈可点的公司,还能找到业务和大模型的结合点,将是“会被重点考虑”的标的。

2.To D工具链,相对更确定的刚需

当功能创新的门槛被大模型一再拉高,从模型本身切入,成为大模型链条的送水人,可能是相对靠谱的一种思路。

拆解模型训练链条,大规模的数据、算力、网络能力缺一不可。再细致划分这些场景,数据标注、治理、向量搜索、训练/推理加速、网络资源管控等,都属于过往基础层软件的业务范畴。如今生成式AI的到来,对这类产品反而意味着场景拓宽。

3.此时还是机会窗口

虽然大模型的能力已被ChatGPT这类杀手级应用证明,但在我们的观察中,不少新一代AI公司还没找到真正适合商业化的场景——这也是如今AI投资成交笔数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企业信任ChatGPT这类新产品也需要成本。尤其是BI这种需要打通数据权限运转的工具,并不会被轻易替换为另一个陌生产品。

这意味着,虽然不少企业软件看似危机四伏,但此时仍属于“窗口期”——如果现在它们和大模型能力结合,可能还来得及提升自己的产品力,避免彻底被“吃掉”。

以下是投资人们的口述部分(经编辑):

某金融机构CVC投资人 Cruise

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做投资之前干过技术,是大模型的忠实believer。我认为,它能从根本上解决场景细碎化的问题。

像金融机构这类大甲方,可能一个场景就有两三个供应商。这种情况下,各种需求是被割裂满足的,没有统一的AI大脑。现在大模型、ChatGPT出现了,它直接和终端用户统一交互,碎片化的问题被解决了,企业内部的工作协同也变得简单了。

按这个逻辑,大模型会重塑工作流。那些工作流比较长的,比较繁琐的场景就会被颠覆。

比如BI,之前常用多种类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再查询分析,最后做可视化,听起来这条路就很漫长。现在大模型到来,很可能让整个链条直接从底层数据链到交互层,中间过程都消失了。

RPA可能也是个比较危险的领域。RPA把工作流串联,可以看作一个优化工作流的工具。最早的RPA都是录屏,相当于人把这个事做一遍,录完了让机器学。但现在真正的AI来了,甚至都不用人录屏,它自己就能衍生出来N种路径,反过来告诉人最优选择是什么。这时候,你说传统RPA的意义是什么?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一些软件不一定会被取代,会被重塑。

一些BI厂商现在也在寻求突破,希望和大模型发生融合。还有一些营销类公司,之前基于规则,整合多源异构的数据千人千面打标。但大模型出现后,数据天生在一起,不用慢慢整合,大家可以基于大模型做客户洞察、分析,效果和投入产出比都可能更好。

究竟什么样的企服软件最难被AI取代?我目前觉得需要人强判断的和担责的,类似投研量化、交易决策系统,抗冲击性更强一些。还有,和业务逻辑强相关的,比如费控类的、订单管理系统这些业务流,而非工作流的产品会更难取代。这个背后主要隐藏着数据问题——业务流中的单据,基本都属于核心数据,难被替换。

大模型出现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更高了,所有企业都不能随意传输敏感数据,金融业更是强监管。但训练模型的重点,就是看你的数据能力、算力能力是否能支持。所以,拥有私域数据和行业Know-How的企业,未来肯定是香饽饽。

3E资本投资总监 刘明伟

什么样的软件会被生成式AI替代?说实话,我感觉外界还是有点过于恐惧AI。整体我认为AI和软件之间的逻辑不是简单的取代,更多是一种结合。

BI、RPA、流程挖掘这类产品受到冲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如果结合AI,它们的工作效率或许也可以提升。比如,BI的目标是帮助企业链接分散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在链接的过程中,BI需完成匹配不同数据库的权限,进行审批流程的流转等繁琐但必要的工作,最终聚合数据进行分析。

现在有了GPT,理论上需求方可以直接问它,并快速得到数据分析的答案。但问题在于,后端数据的链接工具仍是必须的,数据库也是必须的,人对这些工具的信任也不是凭空生成的。也就是说,之前已经部署并打通企业数据权限的工具,并不会随随便便被替换。

现阶段其实是个时间窗口,因为对新工具的信任问题是可以通过慢慢磨合解决的。在这个时间段内,软件公司应该快速和AI融合,提升自己的产品能力。比如,微软把GPT的能力集成在办公套件里面,真的让自己的产品力提升了N个级别。

这种程度的结合,其实也称得上产品的重塑。从这个角度,如果企服公司和AI融合得好,那么它可能会抓住新的机遇,但如果没有很好地融合,就可能受到巨大冲击,乃至被替代。

不过说实话,当软件被重塑,最应该担心的其实是岗位。因为不管怎么样,工具还是在那里的,只是形式不同,但企业管理运营方式可能会被彻底颠覆。未来企业可能不需要IT部门和CIO了,可能就是一个COO坐在那里,管业务和AI工具。

就比如,部署一个大模型这样的AI大脑,COO可以直接给它下目标指令,让它依据指令和其他企服软件交互。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老板最多需要一个人帮忙处理一些IT类的小事,不需要那么多人的IT团队。

也就是说,我觉得未来很多软件还是会存在,只不过会因AI被重塑。但使用软件的人是不是还在,就不好说了。

靖亚资本高级投资总监 戴成君

在生成式AI的攻势下,2B应用领域的企业优势将逐步迁移到行业认知、客户粘性、深度数据、复杂流程的产品设计等方面。

如果要说一个明确的颠覆逻辑,我觉得,一个软件原本需要复杂的人工信息收集、分析、推理和展示等预处理过程,那么生成式AI的便利性很可能颠覆它,像营销系统、客户服务系统、HR招聘软件都会比较典型

另外,生成式AI对之前以内容积累(例如素材、模版等)构建自己护城河的成熟企业,同样造成挑战。因为,新进入者可以通过AIGC快速生产大量优质内容,迅速拉近与成熟企业的水平,站在与之接近的起跑线上。

我们在看应用层企业软件时比较关注的一个指标:“AI价值贡献率”,比例不能过低,但也绝不能过高。AI价值贡献率过高,例如如果GPT贡献了90%的价值,意味着在整体产品中,几乎以AI为核心能力了,其他的像产品价值、数据价值等变得单薄。后果就是——当底层AI技术变成商品后,没有属于企业的独特壁垒,保不齐哪天被底层技术提供方吞掉,典型的就是单点工具型产品。

目前市场上符合这样画像的应用层创业公司还不是太多,需要给各行业专家和AI科学家们一些场景探索和产品打磨的时间。

某大厂战投投资经理

目前已有的大企服赛道,有一个环节已经在被深刻影响、改造,就是营销。这个赛道里中短期比较确定的事情是,AIGC会重塑营销物料的生成。无论是营销文案、图片还是视频都会被重塑。

从更长期看,AIGC有机会在营销这方面做出原生工具,比如用户一开始先把历史数据扔给AI,AI结合公域数据做分析,然后给出投放策略和对营销物料生产的建议,接着一键生成相应营销物料,投放完数据回流之后再灌给AI,让AI进一步优化投放策略和物料生产策略,最后形成一个闭环,这可能是最理想的AI营销方案。

整体看AIGC可以有什么改变、创新?可以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去开脑洞。

比如既有的软件可以基于AI衍生,形成类似行业规则的新生产力工具,比如Adobe或者Office——这是目前大家最期待的。

某互联网公司战投管理合伙人Hebe

从海天瑞声等数据标注公司近期的财务数据来看,国内的大模型赛道应该还没有真的起步。大模型和所谓的小模型根本就是两种东西

大模型要解决的就是通用性问题,即使用同样的算法、同样的框架,小模型的参数量级、参数质量可能根本无法满足深度学习工程中神经网络的层级要求。这样的话,小模型训练结果的理解能力和反馈的准确性,都难达到大模型的水平,与过去的知识图谱、NLP相比,未必有多大优势。

所以在私有化部署的时候,因为大模型的数据安全、合规问题而训练小模型,做基于垂直领域应用的提法可能站不住脚。对于国内的企服公司来说,做垂直行业,特别是服务政企的企服公司靠私有化部署、靠项目制拿单,通过大模型赋能业务可能还是个伪命题。

另一个层面,如果企服公司通过直接调用API来使用大模型,只能算是个锦上添花的功能。这样能不能处理异构数据,能输入多大的数据量?可能会衍生出来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这种做法也根本不能变成企业自己的门槛。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可能大模型的能力对于前两年曾经还比较火的接口管理,也就是类似Postman的那些公司不太友好,Copilot做集成的话应该很容易替代。

再比如数据标注,短期可能会有增长,但长期就很难说了。大模型的多模态是爆炸级的,没准能直接做到L5级的自动驾驶,这样的话真的会死一大批相关公司,但还没有充分的判断依据。

现在我们主要在重点了解甲方对大模型需求。如果甲方是否存在痛点都没有明确,企服公司就开始主观推功能,那走上上一波AI公司,原先兜售商业模型,但是无人问津的老路。

所以,至少现在我们不觉得大模型已经给哪些赛道带来了机会,市场的反馈也是大体如此,好像还没有哪条大赛道因为大模型都融到了钱。整体来看,我们现在会更多关注海外市场中大模型在C端的机会。当然,数据安全和信创肯定是受益的。

某CVC投资经理

企业软件中的应用层软件,主要分两类。一种是纯工具,另一种主要封装工作流,让工作流成为一种用软件表达的语言。

工具类的,比如PS、视频剪辑这种产品,作用是把人脑中的想象用工具翻译出来。这种情况下,AI就能改变或者简化工作流程。这样一来,如果这类产品本身不像Adobe那样有非常既定、非常大的用户base,就很容易被颠覆。

也就是说,针对工具的颠覆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原本价值就够稳固的工具,加上AI,就可以从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重塑为AI时代产品。还有一些工具,本来价值层就比较薄,没有太多用户、产品方面积累,就容易被新产品直接颠覆。毕竟对于客户来说,迁移成本也很低。

工作流相关的软件,比如说像CRM、ERP、HRM,这类软件被自动化的空间很大,。但是归根结底它们是落到现实层面的软件,需要不同的人、物对接。这就类似互联网公司中的美团,和现实世界的接口比较多,涉及到线下才能实现闭环,很难完全被AI颠覆。像审批、发货、扫码等“人”的动作,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被省略。所以这些软件还是有存在价值,只不过可以被AI更好地自动化。

某投行VP

企服公司的业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比较传统的,像财税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长期基于经验、人力的公司;第二类是一般性的信息技术服务,比如ERP、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等;第三类定制化程度相对较高,涉及整体解决方案交付的软件,包括软件、硬件、平台搭建业务,常见的如企业安全、大数据。

说到生成式AI,我认为先受到影响最深的,是依靠经验总结就能提供专业服务的行业,比如企业法律咨询、税务咨询、人力咨询等咨询类公司。这些业务/服务的流程比较基础,很多时候经验归纳的复杂度也不高。针对这类业务,生成式AI可以基于整个网络数据、市场数据来做。

第二类,企业信息技术服务这一类会受影响。具体来说,客户会对一些软件产品提出定制化模块的需求,这部分价值目前不会被AI取代。但如果AI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倾向性地给出对应这个模块的解决方案,那么影响就比较大了。不过传统的OA办公软件、财务软件、ERP软件,涉及各行业业务流程的抽象和提炼,做起来是比较复杂的。生成式AI也掌握不了各个公司、各家产品的核心壁垒。

至于最后一类,比如企业安全,就更难被替代了。信息安全行业中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服务很重要,需要人类专业人员的支持。这个场景里,生成式AI技术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性功能。

前投资人/现RockFlow CEO赖蕴琦

从基因特点划分,企服公司分两种,一种产品化能力非常强,业务不需要定制,也不需要人工服务参与,产品上手简单。另一种公司强在定制化服务客户的能力。

产品化能力强的公司,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一定要快速把新技术用好。而服务类公司从打单开始就要搞关系,壁垒不是产品而是服务。现在来看,服务类公司本身就不是因为技术取胜,所以不会轻易被新技术取代,壁垒反而比较高。

如果看产品类型,RPA、BI、客服机器人、数据分析类工具看起来是最先被取代的。

此外还有图片设计、视频的制作剪辑、文本分析相关的公司比较危险。这里面最可能被取代的应该是4A广告公司和咨询公司。创意型的工作不是可以被标准化定义的,AI做起来反而会非常快,可以让一个人不断地去选,选到他满意为止。

某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总监

整体来看,新一代AI技术对各行业的影响目前还在早期阶段。

其中一个原因是,虽然OpenAI已经做了产品化功能(比如提供API接口等),但能不能盈利还要观察。最基本的,我们要看算力、数据成本能否大幅下降,如果不能,对企业来说投入产出比可能还不如老办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成本下降比较快的赛道,比如智能客服,可能被影响得比较快。因为目前大家做大模型,其实就是在使用这些领域的问答数据、消费倾向数据等。这些数据对获取成本非常低,量也很大,客户也更能认知到,愿意买单。零代码、低代码、RPA这几个赛道也会受到一定冲击。

如果按照现有的生态格局分工,生成式AI时代会有Infra-MaaS-PaaS-SaaS几层。SaaS层大厂做更通用的产品,创业公司做更专业的产品。

在SaaS层通用场景下,例如一些NLP、智能客服的赛道,大厂积累更多B、C端数据,生态成熟,会挤压独立厂商的市场空间。

但是在涉及专业性的SaaS场景中,企业受影响程度较小。例如生产制造端的芯片设计、汽车、CAE仿真等工业软件赛道、Martech数据驱动AI建模的企业,创业公司和独立厂商仍然有发展前景。

整体来看,如果场景深度不够,或者数据驱动较少,企业被取代的风险会很高。

某早期VC VP Marvin

我们过去几年投过一些工业软件公司。在可视范围内,我认为工业软件中与设计有关的暂时安全。首先现在的大模型还看不到通用的多模态能力,而且即使大模型多模态了,工业软件所涉及不同垂域的开放数据集也不会有很多,没有数据大模型的能力也无从谈起。

但是和流程相关的工业软件,特别是智能排期、MES之类的软件可能会面临挑战,原来的算法都是黑盒,现在有了通用解决方案,之前的算法壁垒可能会不成立。

如果软件要和AI结合,成为AIGC类应用,挑战也很大。因为OpenAI看起来是有保留的,多模态大模型的想象空间太大了。

所以,现在要基于AI做应用,不管是To B还是To C的创业公司其实都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谁也不知道GPT4.5、GPT5能干什么——一个创业公司辛苦半年、一年,所有的投入都可能因为它们打了水漂,这对创始人来说太难做决定了。

所以,与其去判断哪些赛道有机会,哪些有危机,我们更倾向认为现在存在的都合理。

36氪旗下数智公众号
👇真诚推荐你来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喜报 |NIA-AA重磅!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修订、Ambrx宣布ARX517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长篇小说《如絮》第一百一十四章 旧金山-2004年 失眠双林奇案录第三部之天禅寺:第二十一节社招|Oracle甲骨文5月热招职位上新!世界500强,全球最大企业软件公司,15-25天年假,海归有优势!这个夏日皮肤杀手, 正在「吃掉」你!旱地拔葱!港股突然大反击,能否反转?看机构最新解读超八成基层医院患者控制不佳、42%初级医生不清楚诊断标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推荐看完100个品牌,我们发现新消费品牌「出牌」方式变了营销预算还在降,ToB企业获客难如何破局?|36氪企服点评百园万企行启动反转,反转,再反转,“高铁掌掴事件”的全部真相!To B大模型,一场重塑企业软件的大模型革命我卧底孕妈群的日日夜夜,发现了一个真相!看了5000个真实案例,我发现了人和人没有弥补不了的差距!行在一线,链接供需|36氪企服点评数字创新系列调研重磅启动国产工业软件厂商「华天软件」完成超亿元C+轮融资,由中网投投资|36氪首发光喊口号,激活不了企业家精神Ai工具如何赋能企业?企业如何做到品牌即品类?答案尽在新榜连麦!企业曾花30万买一套单机版,中国工业软件该怎么补课?一文读懂领先的餐饮连锁企业都在用什么软件|36氪企服点评在用趋势工商业储能元年,真火还是虚火?|36氪新风向零售行业都在用哪些软件|36氪企服点评在用趋势冷却的不止季节(48)— 致富之路画风反转再反转?谁能救救追剧人的精神状态…大反转?吸毒弃子女留学生男主回应:多的是你们不知道的事!“请立即出国担责”探寻生机 | 第七届风向大会闪耀三亚,研判新风向 洞察新趋势乘着思想的翅膀 - 人类何时被AI凌驾整理完《热烈》等101部国产运动片,我们发现了爆款公式沉迷网络,日渐消瘦?我们发现上网或许真能减肥!汽车软件公司「艾拉比」获B2轮融资,上汽集团旗下尚颀资本投资|36氪首发恋爱谈到什么程度可以结婚?这有 1 条科学的判断标准字节揭开企服一个真相「深浅优视」完成数千万融资,提供3D工业相机及软件方案|36氪首发浣溪沙:云中鸿雁画诗行夫妇收养6岁侏儒女童,却发现她已成年还要杀他们全家?事件开始反转反转再反转!全网观看量近20万,618当晚的这场直播解决了企业哪些问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