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DC:新冠主流毒株骤变;Airfinity:中国内地这一波新冠达峰时间和人数科学2023-06-11 23:06用数据,来辨清事实。关键词:COVID;疫情;1,COVID-19的主流毒株2023年6月10日,美国疾控中心(CDC)更新了美国COVID-19疫情主流毒株的最新变化【1】,显示XBB.1.5的检出比例快速降低到了39.9%(之前一周为54.4%);而XBB.1.16增长到了18.2%、XBB.1.16.1占8.4%,合计26.6%;XBB.1.9.1增长到了12.5%、XBB.1.9.2为8.4%,合计20.9%;另外,XBB.2.3增长到了6%。美国的新冠病毒主流毒株再次进入到“群魔乱舞”,但仍未脱离Omicron突变株的亚型。(美国新冠主流毒株的变化。图源:美国CDC)2,对中国内地这波疫情的预测模型2.1 这一波疫情的达峰时间和感染人数我们也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内地的这一波疫情,找到英国知名的健康数据公司Airfinity 的预测模型估计【2】:“中国内地这一波新冠疫情将在 6 月初达到峰值,每周约有 1100 万人感染(有症状感染),在这次新的疫情期间有 1.12 亿人被感染。”相比之下,中国呼吸系统专家钟南山在 5 月份曾估计:到 6 月底,每周病例数可能达到 6500 万【3】。这个数值是 Airfinity 预测的 6 倍,但钟院士未说明是否包括无症状感染者。2.2 这一波疫情的严重程度来自 Airfinity 的 Covid-19 流行病学家 Tishya Venkatraman 博士说,中国的第二波没有第一波那么严重,因为冬季爆发后人群的免疫力增强了,而且加强针的接种人数也有增加。但她仍表示,“尽管正在进行的浪潮可能较小,但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规模,它仍可能导致需要重视的死亡人数。”之所以Venkatraman 博士提出这个担忧,也是基于日本的数据。“我们在日本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尽管疫苗覆盖率很高,而且对前几波的人群具有潜在的免疫力,但最近一波疫情在日本仍造成了大量死亡。”北京大学的曹云龙教授给出了相似的警告【4】:“反复感染,即使是像XBB这样的轻微病毒,也可能导致像长期新冠这样的健康问题。像老年人这样的易感人群仍然有很高的患病/病死风险。”3,新冠疫情的波动规律3.1 目前仍是Omicron的子型为主流毒株根据北京大学曹云龙教授的预测,这一波疫情很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达数月,这要归因于人们免疫背景的差异,如抗体水平。但一个较为平缓的波动也将减轻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在每一个周期后,新冠病毒的高峰通常会变得更平缓、更拉长,这是我们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看到的模式。美国人仍然在感染,只是不是一次性全部感染。”(图源:美国CDC)而更早放开的欧美国家发生的新冠疫情变化,也印证了曹云龙的这一说法。Omicron突变株引发欧洲的大规模感染后,尽管其子型仍有可能引发新一波疫情,但波峰越来越低。正如王宇歌博士多次提到的,在一次大规模的感染后,同一突变株下不同子型引发的疫情,就如石子投入湖面引发的涟漪,越往外波峰越小。(欧洲的COVID-19疫情图。制图:Hanson临床科研)3.2 仍需要密切监测新毒株需要看到的是,涟漪效应在同一毒株的子型疫情时更明显;但如果出现一个全新的毒株,则仍有可能如Alpha、Delta、Omicron突变株等引起惊天骇浪。所以,仍需要警惕:不断蔓延的感染波动可能会带来新的病毒突变株。一个良好的监测系统来监视和跟踪新出现的病毒突变株非常重要而必要。3.3 老年人仍特别需要防护(图源: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网站)根据中国香港特区的疫情报告,超过95%的新冠病死患者是60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接种了4剂疫苗,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病死率仍达2.18%。显示了COVID-19对于老年人的威胁。在疫情高发期,老年人和其他易感人群,仍需要提高警惕、加强防护。疫情高峰时尽可能避开人群或戴好口罩、及时接种/加强接种高保护力的疫苗是预防感染及重症的有效手段;一旦出现症状,尽快检测并及时就诊、尽快开始抗病毒等治疗。参考文献【1】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2】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science/article/3223383/chinas-new-covid-wave-expected-peak-june-11-million-cases-week【3】 http://wjw.sz.gov.cn/yqxx/content/post_10602608.html【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872-7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助理:ChatGPT文中插图多为原文截图,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仅供学习用。Hanson临床科研团队,在美国的七位生物医学科学家主持并担任独立理事。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分享医学研究前沿、数据库建设、医学统计分析方面的进展;交流规范的课题设计与SCI论文撰写经验。👆,科技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更多阅读:(点击👆图片,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辑。或获得点击“资源”,浏览本公众号所有资源。)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