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王一博编的数学教材打了一星??
最近吃瓜看了个乐子。
说是豆瓣上,某本数学教材被打了一星差评,理由里明晃晃地写着:“太难听了”。
要问数学教材能有多难听?
那些饱受高数折磨的朋友最有发言权。
但细看这本受害书籍,分明只是一套小学测试卷啊!现在的小孩如此爱憎分明吗?
问题出在教材编撰人身上,他叫王一博。
和那位流量明星同名。
联系到前面评论里和另一位明星的比较,你会发现这又是一次粉丝大战的产物。
娱乐圈,明星们什么要争。
争资源,争番位,争曝光...
相应的,粉丝什么都能吵。
吵咖位,吵待遇,吵业务能力...
现在粉丝吵架不光是嘴上说说,还有了行动力,给对方的作品打差评正是攻击手段之一。
于是,王一博出演的电影被形容为依托答辩。
“有王某人的都是烂片”。
演唱的歌曲被锐评:难听。
出演的电视剧更是被差评笼罩,说他演技太差,让人失望,毁了一部片子。
只不过仔细一看,这差评走错地方了吧。1999年上映的电影,2岁的王一博上哪出演?
莫非是准备建设隔壁电视剧《冰与火》的评论区,却不小心闹了个乌龙?
王姓老师编的教材想必是被牵连的。
对方只顾着搜索王一博,没想到此王非彼王。
不只是王一博,流量明星们多多少少都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被差评”过。
迪丽热巴刚出道时演的《阿娜尔罕》曾经评分高达8.1,如今降到了6.2。
五星和一星几乎持平。
热搜里,有人把这归功于杨紫粉丝。
杨紫自己的《家有儿女》也没有逃过。
谁也想不到,网友评价大嫂高叶的戛纳造型不够好,引发了赵丽颖和杨紫粉丝的争吵。
粉丝们严阵以待,相互给对方代表作刷起一星。
《家有儿女》的评论区里,骂杨紫丑、作、演技差的比比皆是。
高分剧《战长沙》也一样。
粉丝直接被点名“要遭报应的”。
赵丽颖的《幸福到万家》和《风吹半夏》同样是重灾区,评论说她演技不行。
还吐槽粉丝不懂欣赏,只知道闭眼吹。
反正现在去豆瓣上搜这两个人的作品,会发现最新的评论里很多这种些泄愤般的评价。
俨然把两位演员描述成了作品的罪人——都是因为你,我才不得不打低分。
搞笑的是,抹掉具体的名字,你并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批评谁,因为话术都是通用的。
很显然,这些人打差评不是真的觉得差,只是为了宣泄情绪。言下之意都是,我看不惯你,所以也不喜欢你演的东西,管它好不好。
很像那种巨婴,恨不得让全世界为自己的情绪买单,根本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影响别人。
惨的还是普通观众惨啊。很难从评价中获得有效讯息,只能被迫接收各种戾气。
有时,仅仅出于对某个人,或某种立场的厌恶,也会催生出不讲武德的恶意评价。
之前周杰伦要出新歌,还没上线呢,豆瓣上的差评就出现了,可谓是穿越时空来恨你。
《流浪地球》上映时,有人吐槽这是太空版战狼,声称看到吴京就可以直接放弃。
导演支持屈楚萧,《棋魂》被打一星。
有人会说,打一星就一定是恶意吗?就不能是真的不喜欢、不买单吗?
当然可能。给差评是每个人的权利,大家按照切实的感受来给结论,一点问题都没有。
毕竟影视作品又不是人民币,就算是那些优质好片也很难彻底避免差评,讨每个人喜欢。
这世界上,有人喜欢榴莲,有人喜欢蜜瓜,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有些人明明连片子都没看过,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就冲过来打一星,这难道还不恶意吗?
评价至少要建立在看过/听过的前提上吧。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
评价一部作品,就应该单纯地从这部剧本身出发,谈剧情、谈人物塑造、谈妆造、谈演技,而不是谈那些场外因素、谈演员的人品、粉丝的行为、资本的左右。
更何况一部作品并不能被单独的人代表。
无论是一首歌、一部电影,还是一部电视剧,它们能制作完成并上线,都有无数人在背后努力。
绝不仅仅是台前这些明星的功劳。
就拿电视剧来说,剧本需要编剧,拍摄需要导演、摄影、妆化、服装设计、造型设计,制作过程还要剪辑、后期、特效,宣传时还有媒体、渠道等等,背后涉及更多职业工种难以全部罗列。
当粉丝因为作品外的争议打出恶意差评时,难道不也抹除了背后更多人的付出吗?
话说回来,打差评之所以能成为攻击手段,意味着粉丝乃至明星,对作品分数都是在意的。
明星发通稿,会把豆瓣评分大大咧咧展示出来,以显示自己有实绩、有实力。
项目招商,也会用评分当做背书,毕竟好口碑在某些时候可以延续。
如此一来,低分差评更成为粉丝的眼中钉。为了消除其带来的影响,粉丝的对策是:举报。
粉丝熟练掌握了各大平台的规则,知道平台在面临大规模举报时往往会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做出妥协,删除或屏蔽掉相关屏蔽。
所以只要举报人数够多,往往能冲掉。
只是很遗憾,粉丝有时难以分辨真实差评和恶意差评的区别,会笼统地把所有说不好的人都描述为黑粉和对家,希望所有差评都不存在。
这进一步瓦解了评分的效力。
当评分变成攻击的武器、可操作性的数字,它们与作品本身的关联只会越来越弱,丧失了作为标准的意义和价值,不再是衡量的天平。
结果是,没有道理、都是情绪。
你根本无从分辨其背后到底是观众的看法,还是对手的攻击,或是水军的复制粘贴。
来自大众的真实看法被消解了。
但这些反而是创作者所需要的。好评鼓励人继续进步,差评帮助人看到不足。
它们各有各的价值。
如果一味被关在信息茧房里,只看到那些被包装好的夸赞,创作者只会故步自封。
观众们自然会和好的作品越走越远。
归根结底,漂亮的评分不是金字招牌。
所谓高分,可能是一时的荣耀,反之也可能因为过于离谱成为永久的笑料。
只有观众有资格评价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他们不会迷信那些评分,好就是好,喜欢就是喜欢,和评分又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你喜欢的电影,看到它评分太低,你就不喜欢了吗?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吧。
如若真的如此,那可能喜欢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借高分电影自我满足的虚荣心。
更何况,好片不一定能收获高票房,所谓“烂片”在某些时候却能大力出奇迹。
市场规律没有那么好拿捏。想要通过口碑和评分左右观众,最后往往会被真实的声音反噬。
因为黑的变不成白的,好坏会有时间验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