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淘
编辑|曹杨
来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冗长,又充满一大堆抒情文字,上千字游记找不到一个推荐景点,不适合当作工具类APP使用。”曾是马蜂窝忠实粉丝的90后恩佐,已经不记得上回使用马蜂窝APP是何时了。而“没用过马蜂窝”,更是成为了燃次元接触到的大多数95后网友的一致回复。取而代之的,是小红书、美团点评以及携程、同程等OTA类平台等。用户的“遗忘”,解释了为何在今年2月中旬,马蜂窝时隔4年获得F轮融资时,在投资界以及社交平台并未搅动起多少波澜。马蜂窝创始人、CEO陈罡表示,“我们将把这笔资金用到内容体系建设和新型供应链重塑中。”天眼查显示,马蜂窝(北京蚂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于2010年起正式开始运营,主要商业模式包括UGC(用户创造内容)、旅游大数据和自由行交易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在PC时代,作为出行指南的马蜂窝,曾经风头无两。然而如今,马蜂窝的高光时代早已不在。“PC时代,社区内容还没有‘种草’之名,但彼时的马蜂窝就率先摸索出了一套‘种草之实’的模式,这也是早期,马蜂窝在旅行社区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分析道。但就是在PC时代“先人一步”的马蜂窝,却没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抓住机会。“10年前,马蜂窝曾经靠万字长文吸引了不少像我一样,喜欢写旅行随笔的文旅博主。但到了移动端抢占用户时长的近些年,短视频、九宫格图文比万字长文更适应小屏,对用户的吸引力也更强,我也就很少再用马蜂窝了。”曾是马蜂窝深度用户的旅行编辑通通对燃次元表示,如今的通通,已经转战小红书多年。除了内容没能尽快“适配”用户习惯,马蜂窝的另一大弊病,或在于其落后的商业化进程。“马蜂窝早期靠广告收入支撑社区的商业模式较为单一。而在后来探索OTA模式时又起步较晚,以携程、同程等为代表的OTA平台,早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格局。”深耕消费、旅游行业多年的投资人喆喆对燃次元分析道。数据也佐证着马蜂窝夕阳西下的地位。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中,携程以36.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其次是美团旅行,市场份额占20.6%。同程、去哪儿、飞猪分列第三、四、五名。而马蜂窝则被归入“其他”,“其他”市场份额加在一起仅7.1%。也正因此,对于马蜂窝而言,能够再次获得资本市场的垂青,无疑也是一件幸事。本轮融资后,陈罡提到,上市计划仍在推进。资本的进一步积累或也可以为马蜂窝谋求上市铺路。只不过,商业化路径并不明晰,且面临OTA、内容平台“多面夹击”的马蜂窝,其IPO之路,仍道阻且长。
被“取代”的马蜂窝
“出去旅行,我一般会用携程的跟团游功能,了解出行的大致路线,之后再去小红书寻找热门景点的具体玩法,以作补充。”一位95后自由行爱好者告诉燃次元,在自己的脑海里,几乎从未出现过“马蜂窝”这一选项。但与上述95后出行习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不少80后、90后的旅行与摄影爱好者来说,马蜂窝曾是他们的“心头好”。只不过,就是这么曾经风靡一时的马蜂窝,却因为软文增多、原本的社群氛围稀释等原因,与老用户的距离越来越远。“不用马蜂窝,是因为上面的软文在5、6年前就已经逐渐增多,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辨别文章的真实性。”昔日马蜂窝深度用户、80后的陌然对燃次元表示。“2018年前后,随着大量新用户涌入马蜂窝,马蜂窝的社区氛围便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熟人社区的感觉了。”陌然进一步补充道,“以前我经常会根据马蜂窝的推荐,去一些网红景点打卡。但如今,我不太想去人多的地方,因此,出游的时候,一般会用极简的方式,打开地图类APP,选择自己想去的城市,然后从市中心开始放大地图,根据自己对当地原有的了解,再加上地图上显示的周边景点,去一探究竟。”同样曾是马蜂窝用户的90后女生白白回忆道,马蜂窝对自己来说,更多的是寻找推荐景点的工具,“我是在2017年之前,用马蜂窝比较多,但我没怎么写过笔记,都是用完即走,所以对它也谈不上什么情怀。”“随着可以查找攻略的平台逐渐多元化,马蜂窝的独特优势就更加弱化了。”白白补充道,2017年,自己换了手机,在筛选需要按照的APP时,马蜂窝APP并没有被考虑在内。“之后,我就经常用微信公众号与微博搜索关键词的方式查找旅行攻略,一样可以满足我的旅行需求,到了2019年之后,我又转站了小红书。此后,便再也没有用过马蜂窝了。”与白白不同只是单纯地用户不同,6、7年前在海外留学,后来又在文旅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通通,曾在马蜂窝认真的记录过出行笔记,并且也曾把马蜂窝当成是很重要的信息检索库。但如今,通通却也很久没登录过马蜂窝APP了。“我之前写文章会参考马蜂窝用户的笔记,但如今写长文章,变得更愿意参考一些权威的书籍与杂志,比如,Monocle系列书籍,会把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内容都介绍得很详细,我看了十几本。还有《孤独星球》杂志,如果是对文旅行业浸润较深的人,基本都长期订阅。”当然,在被“用户”抛弃前,马蜂窝也曾有过高光时刻。真实可靠的内容、高质量的banner推荐文章和优质的社群氛围,都是马蜂窝曾经将用户留存在平台上的理由。2013-2016年,陌然旅行前一般都会把马蜂窝当作全方位的指南,“那时候,社区内笔记相对比较客观,大家的体验更多是基于真情实感。”彼时,自驾爱好者陌然,每年都会安排3-5次的短途或长途旅游。而出行前,马蜂窝是必参考平台之一。出行的次数多了,陌然偶尔也会写一写自己的长篇笔记,“马蜂窝曾是一片有着高质量旅行用户随想的精神自留地。”陌然表示,从2014年8月到2018年10月,自己在马蜂窝上一共写了13篇游记,但此后再未更新。通通在读大学与刚做博主的早期频繁使用马蜂窝做攻略、欣赏旅行散记,她在马蜂窝的官网上签到了20多个国家,200多座城市。通通坦言,彼时被马蜂窝所吸引,最核心的因素是马蜂窝的“蜂首”文章,即首页每日一篇的万字游记推荐。“那时候,我每天都会关注‘蜂首’是谁写的,KOL或者素人。对于发表了500多张图,同时写出万字长文的博主来说,我真的会肃然起敬,觉得非常专业,给人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马蜂窝的‘蜂首’还有‘蜂首俱乐部’,且定期会组织一些官方出行活动,来维持其社区的高度黏性,这也在早期显示出了其独到之处。”通通还补充道,但现在似乎早已鲜有人关注。
从备受关注到被人“抛弃”,没能抵挡时代洪流冲刷的马蜂窝,在用户的大规模涌入之下,失去了原本熟人高品质社交的属性。或许,这正如那些年“豆瓣不再是豆瓣”“知乎不再是知乎”等论调一样,属于文艺青年、程序员的社区,已经在移动互联网网络环境的改变之下,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壁垒。与此同时,马蜂窝面临的,还包括激烈的外部竞争,OTA与内容平台的双面夹击。“马蜂窝靠广告收入维持其‘小而美’很多年,但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张,其商业模式于2015年开始改变,探索了机酒预订、跟团游项目等OTA模式。但彼时,早期入局OTA的平台已经积累了10多年的经验,用户也具有了一定的粘性,马蜂窝很难分得一杯羹。”喆喆分析道。用户们的习惯也验证着“后来者”马蜂窝的被动地位。在寻找攻略时,从来都以地图为线索,按图索骥的陌然,在出行前还会使用的另一个APP,是携程,“这个应用一直在手机里保留了很多年,毕竟预订机票很方便。”恩佐也因为用了同程多年,觉得“订机酒的服务链路非常齐全,所以就一直沿用着。”不难看出,携程、同程等APP,早在马蜂窝做OTA之前,已经抢占了大量用户的心智,这使得马蜂窝在市场份额的扩展方面,进行得并不顺利。“携程、同程之后,同为后来者的飞猪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这主要是因为其背靠阿里集团,有着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与技术作为支撑,可以与阿里的其他会员与应用快速打通。”喆喆对燃次元分析道。新市场探索“遇难”的同时,马蜂窝的“大本营”也在遭受着内容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等后起之秀的蚕食。只是,在许多业内人士与用户看来,这并不令人意外。“马蜂窝在PC时代以长而精的文字被用户熟知,但是这种优势也只能停留在PC时代。万字蜂首到了移动端与九宫格图文PK,就如同博客遇上微博,注定会逐渐没落。”通通分析道。同样曾是马蜂窝用户的恩佐也直言,“近5年来就没再用过这个APP,文章太长,信息密度太低了,所以就不再用了。”虽然大而全的内容并没有错,但对于经历了不同互联网时期的马蜂窝来说,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工具为主要用途的旅行推荐社区,其长文已经很难再适配移动端最大公约数用户的普遍需求。更何况,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也在不断切入本地生活业务,开始与传统OTA抢占在线旅游市场。2020年上半年,小红书开始涉足酒旅业务,邀请民宿入住、开通预订功能、自营线下营地等。这也使得小红书在旅行方面从种草到预订的交易链路,变得更加完整。比达咨询报告显示,小红书在2020年上半年已超越携程、马蜂窝,成为消费者首要的旅游决策入口。此外,抖音近两年也将酒旅业务作为本地生活的一个重要变现领域。据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2023抖音生活服务酒旅行业价值通案》,2022年抖音旅行兴趣人群达到了2.7亿人,用户已在抖音形成边刷边搜的消费习惯,酒旅类关键词搜索量每年高达“8亿+”。与2021年相比,2022年,抖音酒旅行业支付GMV增长12倍、酒旅订单用户增长9倍、酒旅相关视频播放更是达1.4万亿次。图/小红书(左)、抖音(右)的本地生活布局
对此,丁道师分析道,“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技术、资源,都更胜一筹,用户分流也在意料之中。”
商业化困境难解
或许,正是因为一方面遭受用户的“抛弃”,一方面又面临劲敌,才让久未在大众面前发声的马蜂窝的这笔战略融资,显得尤为关键。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旅游行业的极速复苏,也有利于马蜂窝这样的在线旅游社区“回血”。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2023年,“五一”出境游人均交易笔数已超3年前同期,人均消费金额比2019年“五一”增长40%。然而,尽管行业正在逐渐向好,但作为UGC起家的内容社区,马蜂窝如果不能化解其商业化困境的难点,或也很难抓住机会。首先的难点在于垂类APP流量不足带来的广告投放限制。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马蜂窝作为旅游垂类内容社区,其流量的天花板,与全品类的内容社区之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小红书做的是全品类内容,而马蜂窝只做文旅,内容太窄,其流量天花板也会较低。”领易咨询总经理邹毅对燃次元分析道。“像小红书、抖音这种平台,广泛涉及旅行、穿搭、护肤、喜剧等内容,全年流量都可以处于高位,而马蜂窝的流量高位主要集中在假期前后,不可能365天,天天都很高。”通通也这样认为。而诚如喆喆、丁道师所言,在OTA模式方面,携程、同程对市场的攻城略地,挤压了马蜂窝的生存空间;加之飞猪等平台背靠更强大的平台资源,供应链、技术更强,使得马蜂窝在OTA领域的探索,劣势突显。“虽然都是‘内容+交易’平台,但携程的原生基因是交易平台,而马蜂窝的原生基因则是内容平台。马蜂窝在机酒交易方面的供应链做的并不完善。记得有一次,我发现马蜂窝上的机票比携程便宜,我就在马蜂窝上订了一张机票。但当我想要发票时,马蜂窝过了很久才把发票寄给我。”通通吐槽道。除了“广告+交易”,马蜂窝也试图利用大量的UGC游记本身来变现。2020年底,马蜂窝推出了“北极星攻略”,即用更结构化、更系统化的攻略,服务更多用户。官方表述称,北极星攻略上线1年就已服务1.8亿旅行者。对此,喆喆直言,“这兴许一定程度提升了用户黏度,但这种官方攻略也仍没有盈利点。”不过,在线旅游差异化的市场空间依旧存在。在喆喆看来,对于马蜂窝来说,由于其社群旅记分享的特性,其后续还可以在定制游、落地游、目的地零散业务(如单项潜水、景点体验等)方面寻求部分机会,“但遗憾的是,这部分的市场空间,也相对比较有限。”而谈及马蜂窝一直在寻求的上市机会,在喆喆看来,旅游平台上市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财务情况,基本上需要完成3个财年业绩。“2023年是旅游复苏年,马蜂窝估计最快也得2026报材料,2027年才能上市。”喆喆分析道,“大概率会在港股上市,但估值也不会太高。”对于马蜂窝这家依旧以UGC见长的文旅公司来说,尽管疫情阴霾已经散去,消费端的需求也日渐增高,但盈利模式的困境,仍旧笼罩着它。*题图及部分内文配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文中通通、喆喆、陌然、白白、恩佐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被“遗忘”的马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