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本宣布标化可选,普通留学生做点儿什么才能脱颖而出?
在过去,标化成绩几乎是美本申请的门槛,也是申请者学习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有力证明。但随着宣布标化可选,甚至不再看标化成绩后,各大学收到的申请数量纷纷创下历史纪录,录取率肉眼可见地降低。
很多同学都想知道,在标化可选政策下,我们做些什么,才能够在竞争越来越多激烈的美本申请中脱颖而出。其实,你有没有考虑过「做学术研究」呢?
有学术研究经历,对申请来说有多重要呢?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中,哈佛大学曾被要求公开其录取过程的信息。这让我们发现,哈佛大学会对所有申请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打分:
学术表现(Academic)
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个性(Personal,based on perceived personality traits)
运动能力(Athletic)
有分析显示,如果一个竞争力一般的学生想要拿到哈佛大学Offer的最好机会,就是在学术表现这一项获得优秀的评分:
在2014年-2019年招生期间,拿到学术表现最高评分的学生中,有68%的人最终被录取;而评分第二高的学生们的录取率只有8.6%。
录取率的差距如此悬殊,让人不禁想问,拿到最高评分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只是学习好就够了吗?
No No No,众所周知,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个个都是学霸,所以仅仅有完美或者近乎完美的GPA和标化成绩,但是没有获得过含金量较高的奖学金,或无法证明自己的「学术创造力」的学生,只能拿到第二高的分数。
而那些拿到高分的同学,往往都提交了经过专业人士审查的学术作品,也就是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
重视学术研究的不止哈佛大学一家,前康奈尔大学招生官Nelson Ureña也曾提到过,对那些每个申请人的平均成绩都很高的名校来说,即使某同学成绩再好,但如果缺乏能够证明学术热情的证据,例如一个项目、实验、作品集,或者其它能够证明他花了大量时间学习、思考、创造的材料,也有可能无法打动招生官。
提交附加材料或者研究项目是美本申请早就有的传统。
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在申请系统里增加了一个名叫“Research and Maker Portfolios"的类别,学生可以在这里详细描述他们所做过的项目,比如编写的程序、设计的雕像等。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校,也在其补充材料那里明确提到“Research Projects”。
学术研究不仅可以影响我们的申请究竟是“十拿九稳”还是“碰碰运气”,更能够帮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这些将受益终身的能力。
但是一提到研究,很多同学就会想到各种试剂和仪器,觉得它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尤其是文科同学更会打退堂鼓。
事实上,学术研究上一个涵盖了所有学术领域的广泛性活动,甚至表情包、亚文化、流行歌曲,也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
一般来说,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Creative Research:这种研究需要从在现有的成果中探索一个特定的主题,并提出新的或独特的观点。比如,学习文学的同学,可以通过研究发展出一个看待古罗马文学的新的视角。
2.Review Research:这类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回顾和总结前人的发现,为未来的研究者找到他们可以填补的信息差距。
3.Exploratory Research:探索性研究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来收集和分析证据,比如环境科学家们监测入侵物种。
4.Constructive/Applied:简单来说,这类研究主要是观察学术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工程师们经常在这个领域努力。
5.Empirical:经验主义研究人员要完成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假设,并提出理论。这也是我们经常想象中的,充满各种设备仪器的研究。
怎么样,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了解的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试着去完成一个项目,但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呢?
高中生想要做学术研究,其实有很多途径。
你可以从自己学校的实验室、所在城市的大学、医院或者公司的实验室找找看研究机会;也可以参与到远程项目中,协助研究人员完成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类的工作。当然也可以直接参加那种跟着教授做研究的夏校,甚至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大胆尝试独立研究。
菌菌之前的文章里对这些都有过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戳这里复习哦~
Ref:
College Confidentia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