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建起一座工厂就等于建起一座寺庙,在这里工作的人就在这里膜拜神灵。他常年行走商业江湖,庙堂之高外,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见闻丰富。与很多书斋里的学者不同,这位战略咨询专家看经济、看社会多是从现实故事与案例出发,串联起“点、线、面、体”,建立了自己独特鲜活的分析框架,常有洞见。“前一段,一伙老板去五台山拜佛,庙里的方丈说,以前功德箱被塞得满满当当,香客动不动就几百几千,都是红彤彤100元的大票;现在箱子里也有不少钱,但大多是五块、十块的小钞,还有不少一块的。”王老师活得潇洒,除了工作,日常游走于美食、美景,尤其喜欢打高尔夫球,每年要打一两百场,有一些熟悉的球友。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他眼见很多球友从球场上消失了。“前几天有个老板告诉我,我们经常打(高尔夫)球的一个球场有40%的人打不起球了,还有个球场60%的老板打不起球了。他们要么去躲债,要么去找钱,反正已经消费不起了。他们原本以为冬天很快会过去,没想却碰到了冰河期。”
这些忧伤的老板被王志纲叫做“泡沫老板”。现在,正是泡沫破裂,幻影消失的时候,经济水落石出之后,同样忧伤的还有“伪中产”。网上有个视频让王志纲印象深刻,一个女人对着镜头痛哭,她们原是小康之家,老公一年能拿50到100万回来,所以太太辞职居家照顾小孩,小两口在深圳贷款买了房、车,供孩子上学。现在老公一个月只能拿回3000块,按揭还不起,车贷还不上,小孩上学都是问题,重压之下失声痛哭。他知道,这样的人在珠三角等地还有不少。在他的贵州老家,有个县叫威宁县,属于毕节地区,曾经是全省扶贫最为重点的区域之一。有一回他被深圳的威宁商会请去参加活动,大开眼界:光威宁这个小地方在深圳就有七八十位商会企业家,几乎都是年轻创业者,很多都在当地大厂的生态系统里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学历高,发展态势好,生机勃勃,让人赞叹。“今天的中国商业正在大洗牌,一些旧势力逐渐被淘汰,一些新力量正在势不可当地成长起来。”王志纲感慨。除了生产制造端的老板,消费市场也正在上演一场大的分化与分流。在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下,今年消费市场的反弹并未达到预期。根据官方数据,今年前四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8.5%。4月的总额甚至出现回落,从3月的3万7855亿元人民币降至3万4910亿元人民币,跌幅达7.8%。5月份,消费增长了12.7%,增速相比4月回落5.7百分点。在这种形势下,值得注意的是,中间受阻,高低两头的市场却有不少亮点。一头是低价市场。2022年,阿里增长乏力,拼多多GMV却超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95%,抖音电商更是实现了近80%的增长。近日流出的马云内部讲话直言,由于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接下来是淘宝的机会,而不是天猫的机会。就像20年代末,爆发经济大危机的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都是小巧、便宜的机器。当时的飞歌公司推出了只有膝盖高的小型钢琴,很快销售一空,接踵而至的就是价格低于10美元的小型收音机,同样十分紧俏。《大萧条启示录》这本书里讲,“尽管有很多不幸的时间,在这个时期,人们都向彼此敞开心胸,帮助别人,学会欣赏生活中最简单的东西,学会凑合着用,穿破衣服,或者将就生活。”另一头是高端市场。近期,奢侈品消费数据强劲复苏,一路飙升。5月份,中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明显高于整体消费增长水平,分别增长24.4%和27.4%。今年第一季度,很多奢侈品品牌都在中国市场大有斩获。根据联合早报网消息,LVMH在以中国市场为主,不包括日本的亚洲地区营收同比增长37%,在各地区中增幅最大;香奈儿在不包括日本的亚洲市场销售额也增长了23%。5月下旬,和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参访几家山东企业时,一直奔走在企业田间地头的周老师举了两家国内企业的例子:一个是以性价比驰骋国内外消费市场的蜜雪冰城,另一个则是一直坚持高端路线的方太。他之前去过方太,和方太的创始人茅忠群交流过。方太给周教授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的产品,比别人家的卖得贵,还能卖得多,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应该没几家。”既卖得贵,又卖得多,应该是每个企业的美梦。方太是少数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企业。方太集团2023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营收实现162.43亿元,同比增长4.86%。疫情三年集团累计增长48%。其产品在精装修渠道市场占有率达36.3%,高端烟灶套餐在电商渠道市场占有率达63%。方太为何能做到“既贵又多”,独树一帜?在我看来,离不开三个字。方太展厅墙上,老茅总茅理翔的一句话一语双关:“我一生是一个点火的人”。他当年创办的飞翔电器是今日方太的前身,主打产品是点火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点火枪不稀奇,江浙做点火枪的公司很多。当时火柴才2分钱一盒,日本做的点火枪却可以卖到70块钱一把,不少老板看到机会,买了产品回来拆了研究、仿制,赚到第一桶金。小茅总茅忠群做方太,又在父亲的基础上升了一级。创业几年之后,他便明确:要做家电行业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品牌。他说,“从一开始我就有一个志向,方太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必须是精品,不是精品我们就不能推向市场。”一念起,百折不挠。方太创建于1996年,迄今在厨电领域深耕27年。经济学界有个规律,国民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时候,市场才会热衷本土品牌与文化。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在2019年,20多年的坚守孤独漫长,心有远景、志向坚定的人不会迷失于眼前的挫折与歧路。商场竞争激烈,很多行业与企业陷于价格战的红海,难以自拔。方太的密码是以创新超越同质化竞争,只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他们在产品上的专注与投入在两个“1000”上可见一斑。2010年,茅忠群在央视新闻里看到一则报道“厨房油烟加剧家庭主妇肺癌风险”,看完即有反思。过去方太研发吸油烟机,也和同行一样,主要着眼于提升风压、风量等量化的技术参数,并不直接关切于顾客健康。从顾客健康角度,如何制造出不跑烟的吸油烟机才是顾客真正所需。茅忠群给团队提了一个“变态”要求:如果炒辣椒都闻不到辣椒味,就说明所有的油烟都被吸走了。在极限施压下,方太研发团队到四川采买了一种变态辣的辣椒,前后炒掉1000公斤,历经3年迭代打磨,最终推出了近吸直排不跑烟的“风魔方”。这款产品虽然售价高达5000元左右,远超同行,上市2个月便成为全国吸油烟机销售冠军,而且蝉联榜首长达7年之久。方太研发公司另一爆品——洗碗机的时候,也是一趟充满痛苦的甜蜜旅程。2010年,当方太开始关注这一产品时,市面上的洗碗机大多是欧式洗碗机的仿品与变种,不适合小厨房、重油污的中国家庭。方太研发团队独出心裁,从用户痛点出发,决意要做水槽洗碗机。新事总是充满挑战,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其中艰辛:5年时间,研发团队在25个城市走访了1000多个家庭,行程超过10万公里,历经274次专家研讨会,邀请25位顾客共同参与产品设计与研发,前后打磨超过150张设计图,才有了水槽洗碗机的第一代产品。这款产品同样引领行业,引爆市场,上市4年后拿下40%多的市场份额,并斩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个重磅大奖。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是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263.67亿元;千亿营收的民企,上榜的则有87家。方太距离500强尚有百亿差距,但这500强中,有多少企业可称伟大,真正让人尊敬?茅忠群对伟大的理解是,“方太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有两个核心。这两个核心不是野心、功利心,而是创新和良心。”方太对员工的好是实实在在的,高期待、高要求之下,也有高激励、高关怀。在方太展厅,有一面广受瞩目的功勋人物墙,上面是公司每一年评选的杰出员工和管理者头像,他们接受的注目礼并不比身为创始人的老小两代茅总少多少。在方太,公司17000名员工可享受超过50项的关怀福利;有近1400名员工可享受长期服务纪念奖;任职满两年的所有员工,即使是保洁、保安,也可拥有一定数量的终身股票,只要在职股就在,共享公司发展红利。更重要的是,方太倡议员工践行方太文化,追求员工“物质与精神双丰收,事业与生命双成长”。方太对顾客的好也是实实在在的。在方太,研发人员的第一拷问是:“如果是你的家人跟亲人要用,你会怎么设计?”以良心和匠心,感召员工的用心和齐心,从而实现顾客的安心和欢心,这是经营的本质和常识。对员工好、对顾客好、对社会好的三好企业,经营业绩必然不会差。一棵树,很多人只看花叶果实,深刻者却能看到根脉土壤。
华为在成立十来年的时候,任正非即认识到,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精神是可以转化成物质的”。宁高宁思考“企业管理中的10大哲学问题”,第一位也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过去一讲到企业,说的多是物质方面的东西:企业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企业的产品、成本,企业的组织架构,甚至谈到企业里的人,也只是作为一种物质来看待。相反,精神因素的作用在企业里就往往被忽视了”。“如果大家去看党史,特别是延安时期党史,你会发现,当时精神的力量远远大过物质的力量”,这会给企业的运营以巨大的启示。茅忠群也有类似的思考和表达。如果有人问方太的核心竞争力,茅忠群的回答可能是:心本经营,以文化人。在他看来,文化即业务。文化是业务的基础,业务是文化的呈现和结果。文化强即诚于心,业务强则精于业。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出自《庄子•渔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此,王志纲一言以蔽之:大大小小的组织,能否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是这个组织兴衰成败的核心。方太如何激活人心,将文化力转化成生产力?“方太文化”处在什么阶段,是否可以复制?方太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前不久,一场方太文化研讨会在宁波方太总部举行,来自北大、清华、中欧、长江等多所高校、商学院的几十位管理学者走进方太,我作为嘉宾主持得以近距离感受方太文化,探究方太谜题。当日,围绕传统文化的古与今、中与西、“国粹”与“国渣”(胡适语)等深度话题,与会者深度碰撞,观点纷呈。与会专家学者大致有三点共识:其一,方太数十年实践积淀的文化有其有效性与独特性,虽难以完全复制,却值得学习;其二,方太文化仍在发展、迭代过程中,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应保持开放、进化,坚持中西合璧,特别是做好传播、翻译和吸引年轻人的工作;其三,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方太为本土企业在文化方面的建构与塑造做了可贵的探索,甚至开路,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最后一点,各位读者如果回看亨廷顿的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当会心有戚戚。在这本名著中,亨廷顿明确指出:“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全面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西方化确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非西方文化对现代化造成了什么障碍,与它们对西方化造成的障碍相比都相形见绌”。
结语
西哲曾提出人生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企业如人,茅忠群曾言,“作为企业家,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第二个是‘成什么’;第三个是‘信什么’”。过往,企业家在 “怎么做”“成什么”上下了很大功夫,一路狂飙,高歌猛进;当下及未来,新的经济周期与社会态势下,恐怕那些想通想透“为什么”“信什么”的企业,才能真正义利并举,收获时代和人心给予的丰厚犒赏。[1]. 周永亮 孙虹钢 庞金玲,《方太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2023管理学者走进方太研讨会现场内容
排版 | 武小周
编辑 | 典小韦 主编 | 孙允广